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

 我来答
吃瓜小能手17
2022-05-31 · TA获得超过614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643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116万
展开全部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2篇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1

  无限文字,痴情画蔷,可知前缘有定,非人力强求。

  黛玉心高气傲,轻易不会认错。“我便死了,魂也要一日来一百遭”。黛玉说自己死了你怎么办,宝玉回答做和尚去。可是你有这么多姐姐妹妹,对每一个人都这么说。上回宝玉心里说过了——“只要你随意,我便立刻因为你死了也情愿”。宝玉自己很委屈的。

  “林黛玉虽然哭着,却一眼看见了”,没有什么时候是看不到的。情深到我的眼里只有你。“我的五脏都碎了,你还只是哭”,读起来,仿佛我的五脏也碎了。黛玉扔给宝玉拭泪的帕子,带着情意绵绵,无限心曲。

  凤姐“跳”了进来,画面感十足。

  宝玉随便说说话,宝钗清楚的很,借机说自己推身上不舒服不去看戏,宝玉听了自然没意思。开宝钗的玩笑,比作杨贵妃,挺轻浮的,还有“他们”二字,私底下不是一个人在说,当着大家的面这样说,很不合适。宝玉是无意说出来的,但泼出去的水。

  宝钗不会失态,众人面前更不会,“待要怎样,又不好怎样”,难为了。把气撒在小丫头身上,还借机提醒了宝玉,和黛玉说话去,别跟我在这儿。黛玉好像是把宝钗当成了“情敌”,宝钗可是没有,也许是自信,也许是没考虑过这个事情,听从父母的安排就行了。

  黛玉听出来宝钗生了气,不好再取笑了。宝钗察言观色的厉害人物,从容漂亮的应答。宝玉在两个聪明人前就显得呆愚了,宝钗可能不知道吗?“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反击的很漂亮。宝黛二人之前不都在请罪?

  凤姐言语文辞上不大明白,看神态形式,就知道意思了,情商极高,不过在我看来,还是比宝钗略逊一筹。宝黛脸已羞红,凤姐再一说,大家扫一圈,谁的脸通红尽然全知。宝钗知分寸,不会太难为人。

  宝玉闲人一个,整天无所事事,不求上进。金钏眼都没睁开,就含了宝玉给的丸药,这种事情早就习以为常了。金簪子掉井里,真的掉井里了。

  王夫人一直没睡,闭着眼睛休息而已。听见宝玉说“我只守着你”,不得了了,小丫头把宝玉迷到这个地步了,这种“不正当”的情欲,深恶痛绝。即使和母亲关系再亲密,生气的时候依然很怕。就算宝玉在也不会有什么改观,他不敢求情,不敢与母亲争执。宝玉就跑了,金钏死路一条。

  我自己孩子怎么会错呢,都是别人的错,把他带坏了。就是如此偏溺的想法。大户人家的丫头赶出去,没人家敢再要,其实就活不下去了。宝玉是害了人家的。

  宝玉内心想的是“宝儿”,“颦儿”尚可,黛玉比自己小,再加上他俩本来就很亲密,可这个“宝儿”的称呼就很奇怪。

  不会有什么人和黛玉一样去葬花,没那个条件。在普通人看来,葬花是挺傻的'行为。偷看人家的小秘密,还是“痴看”。“外面既是这个形景,心里不知怎么煎熬”,读来心疼。

  宝玉单单对未出阁女孩儿如此关心爱护,不顾自己,跑回去的路上还惦记着。

  下大雨,声音听不真切。宝玉生气,有一部分是前面宝钗的讥讽,加上在王夫人那里的事,做了些铺垫。可怜袭人当了出气筒。

  袭人,怎么会这么懂事,全心全意为宝玉着想。“忍着说道”、“忍痛换衣裳”,之后还把事情一人承担下来。咳血,其实很严重了。

  戚序(蒙府)总评:爱众不长,多情不寿;风月情怀,醉人如酒。

红楼梦第三十回读后感2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随着宝玉了却尘缘,红楼一梦终于归结。也许是由于阅历过浅,在这一部绵长细腻的经典面前,我竟有些哑言,如同涓涓溪流无意间初入大海,《红楼梦》那高不可攀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即便是在世界文学作品中,也理应首屈一指。

  若是把《红楼梦》单纯地当作爱情悲剧来读,未免低估了其中的内涵。宝黛的爱情悲剧,固然反映了封建时代的专制和那时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奈、痛苦,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曹雪芹对封建制度的抨击。而贾府上上下下所有的人物,是否都可以代表封建时代某些典型的人物?贾府的兴衰史,是否又可来影射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兴盛与衰亡?当然,这都是一些宏观的角度。就个人而言,贾府的命运是否也就是曹雪芹及其家族的命运?他思想的先进,又未尝不是隐含着对功名未就的抱怨?

  这些的确是读过《红楼梦》之后应有的共识,但从那些华美传神的文字背后,我读出的则大多是曹雪芹对后人的谆谆教诲。

  每每读到贾府丰裕的家产,诸如黄金几千两,白银几千两,绸缎多少匹,总会隐隐担心,如此富贵的家族到底能不能成功地延续下去,毕竟“富不过三代”的定律似乎很少被打破。果不其然,贾府中鲜见勤奋的身影,大多是笙歌不断,鼓乐不休,结果难逃败落凋敝的命运。这不免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由简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另一个生动的例子,就是曾经活跃于历史风烟中的那一群五陵少年。他们多是皇亲国戚的后代,大富大贵,衣食无忧,不必考虑学业,不必操劳生计,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让他们变得百无聊赖。为了打发难以消磨的时光,他们互相攀比,互相炫富,为非作歹,花天酒地,结果如何?终被世人遗弃,被历史遗忘。现今中国人常怀着一种暴富的心态,各式各样的奢侈品难以满足其欲千金散尽的胸怀,更为可怕的是,这种风气正逐渐蔓延至年轻一代的学生身上,并且就发生在你我身边。不难想象,这种无节制的享受最终将演变成国民性,让整个中华民族都失去前进的欲望,更难以完成复兴的使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巴西的一只蝴蝶挥动翅膀尚能引发美国一场龙卷风,一代一代的“耳濡目染”又何尝不会酿成不堪的悲剧!我不愿再进行痛斥,柏杨先生早已发出振聋发聩的呐喊,我唯愿独修其身,却又不忍责任的折磨。整个社会的大风气,早已不是你我能够左右的了,保持住内心的一方净土,是周国平先生、余秋雨先生、王蒙先生等,以及所有有良知的读书人的心愿。我愿做这样的践行者,践行着心中永远简朴安静的生活,践行着美好的祈愿。想必曹雪芹先生也是这个意思,字里行间,他仿佛在对我们说,一切繁华都是红楼一梦,何苦为儿女情长苦苦纠缠,何苦为人情世故操劳奔波,何苦为琐屑小事争喋不休,何苦为追求金钱呕心沥血,何苦徒增无尽烦恼。心安即是归处。

  虽然《红楼梦》只是一部文学作品,但它真是把“人”写绝了:人的美好,人的智慧,人的劣性,人的悲哀。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便懂得了自己,懂得了我们的家庭,懂得了我们的民族国家。向曹雪芹先生致敬,正因有了他,荣辱兴衰、人性冷暖尽收眼底。向那些努力修行品德的志士致敬,英雄造时势,唯愿不再是个传说。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