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白痴:晋惠帝司马衷真的是一个“白痴皇帝”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晋惠帝司马衷,字正度,是西晋的第二任皇帝。中国历代王朝的开国之君通常庙号作“太祖”,第二位皇帝则是“太宗”。堂堂西晋王朝第二位皇帝,本应在历史上留下伟光正的形象,可是司马衷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 “白痴皇帝”的名声。难道他真的是一个智力有问题的白痴吗?
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又何尝不是任人打扮呢?而晋惠帝司马衷正是这样一个被装点打扮的人物。
首先,能留下“白痴皇帝”的名声让后人戏谑,不得不说他的自身素质确实不够过硬,如果像秦始汉武那么生猛,无论后人再怎样抹黑,也不会惨到被黑成“白痴”。《晋书.惠帝纪》记载了两则惠帝的“白痴往事”,一个是司马衷做太子时,在华林园听到虾蟆声,问左右说:“这些虾蟆是为公家鸣叫,还是为私人叫”,左右回答道:“在公家的地盘上就是为官,在私人的地盘上就是为私”;第二个是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却疑惑:“何不食肉糜”。后人多据此认定惠帝是个“白痴”,这难免武断。毕竟“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司马衷能说出“何不食肉糜”,并不是多么令人奇怪的事情。
司马衷确实是一个天生驽钝、多少无能的皇帝,但要说他白痴就十分夸张了。《晋书》有一则记载:在动乱中,侍中嵇绍为了保护惠帝,被乱箭射死,鲜血沾染了惠帝的衣服,事后左右要清洁衣物,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可见惠帝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白痴”。那么他“白痴皇帝”的形象究竟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呢?
其实“白痴”的帽子在晋武帝时就已经扣到了司马衷的头上。事情还要从当时的齐王司马攸说起,司马攸又是何许人也呢?要想认识这位齐王,还非得认真梳理一下司马家的世系不可。司马懿有两个重要的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在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家族的事业,但不幸的是,司马师在平定淮南叛乱的作战中抱病身亡。之后司马昭便理所应当地接过了哥哥司马师的“接力棒”,为了不让兄长绝后,司马昭还将自己次子司马攸过继到司马师的名下。司马昭之后,其长子司马炎完成了魏晋禅代,开创晋国。
作为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继承皇位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因天资驽钝让他的太子之路走得并不顺利。由于司马师有大功于晋室,齐王攸作为他的嗣子,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在西晋具有很高的人望与政治合法性。同时齐王攸本人也通过各种措施手段来塑造自己宗室贤王的形象,比愚钝的太子司马衷更得朝臣拥戴。在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更是高涨。
本来君臣名分已定,继承皇位与齐王攸没有半点关系,但太子司马衷的天资驽钝让齐王攸有了机会,政治便出现这样的逻辑:太子(司马衷)越是白痴不慧,便越不堪皇帝重任,齐王攸继承皇位的机会越大。如此一来,齐王攸和支持他的势力自然竭力制造舆论,夸大司马衷的驽钝,给他扣上“不慧”的帽子,古人所谓的不慧,正是今天白痴之意。虽然齐王攸最终死在了晋武帝之前,不会再拿司马衷的驽钝说事,但这种舆论已经营造出来,多多少少给惠帝扣上了“白痴皇帝”的帽子。
西晋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空前混乱的大动荡局面,后世的士大夫反思西晋灭亡这段历史更为疾痛惨淡。而这位天生驽钝,内不能齐家、管制皇后贾南风和外戚,外不能治国、安抚藩王,导致西晋亡国的皇帝,便要为这段历史负责,成了人们首要指斥和戏谑的对象,“白痴不慧”的帽子更难摘下了。
司马衷 “白痴皇帝”的形象主要源自《晋书》,这是一部初唐官修史书。《晋书》给我们刻画了身怀大才的齐王攸和“不慧(白痴)”的晋惠帝,晋书之所以如此记述历史,其实里面夹带了不少唐太宗李世民的“私货”。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其手段既不光明磊落,也不符合伦常道义,因此“篡改历史”来为自己辩护就成了唐太宗要做的事。除了我们熟知的,李世民修改自己的《起居注》,在国史中塑造父亲李渊平庸、兄长李建成昏乱的形象,西晋历史也成了他下手的目标。
《晋书》要给世人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套逻辑:晋武帝司马炎正是西晋的“李渊”、齐王攸是西晋的“李世民”,而晋惠帝司马衷则是西晋的“李建成”。由于晋武帝在选择继承人上的失策,以及压制贤明齐王攸,由此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颂扬齐王攸,贬低晋惠帝“不慧(白痴)”就成了《晋书》描绘司马衷的一大逻辑。“白痴皇帝”这顶帽子可谓越扣越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皇帝并不白痴,只是驽钝而已,是历史制造了“白痴皇帝”。
参考书目:
1、(唐)房玄龄等 :《晋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1996年
2、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胡适曾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历史人物又何尝不是任人打扮呢?而晋惠帝司马衷正是这样一个被装点打扮的人物。
首先,能留下“白痴皇帝”的名声让后人戏谑,不得不说他的自身素质确实不够过硬,如果像秦始汉武那么生猛,无论后人再怎样抹黑,也不会惨到被黑成“白痴”。《晋书.惠帝纪》记载了两则惠帝的“白痴往事”,一个是司马衷做太子时,在华林园听到虾蟆声,问左右说:“这些虾蟆是为公家鸣叫,还是为私人叫”,左右回答道:“在公家的地盘上就是为官,在私人的地盘上就是为私”;第二个是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司马衷却疑惑:“何不食肉糜”。后人多据此认定惠帝是个“白痴”,这难免武断。毕竟“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司马衷能说出“何不食肉糜”,并不是多么令人奇怪的事情。
司马衷确实是一个天生驽钝、多少无能的皇帝,但要说他白痴就十分夸张了。《晋书》有一则记载:在动乱中,侍中嵇绍为了保护惠帝,被乱箭射死,鲜血沾染了惠帝的衣服,事后左右要清洁衣物,惠帝说“此嵇侍中血,勿去”,可见惠帝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白痴”。那么他“白痴皇帝”的形象究竟是怎样被制造出来的呢?
其实“白痴”的帽子在晋武帝时就已经扣到了司马衷的头上。事情还要从当时的齐王司马攸说起,司马攸又是何许人也呢?要想认识这位齐王,还非得认真梳理一下司马家的世系不可。司马懿有两个重要的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在司马懿死后,长子司马师继承了司马家族的事业,但不幸的是,司马师在平定淮南叛乱的作战中抱病身亡。之后司马昭便理所应当地接过了哥哥司马师的“接力棒”,为了不让兄长绝后,司马昭还将自己次子司马攸过继到司马师的名下。司马昭之后,其长子司马炎完成了魏晋禅代,开创晋国。
作为司马炎的嫡长子,司马衷继承皇位本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因天资驽钝让他的太子之路走得并不顺利。由于司马师有大功于晋室,齐王攸作为他的嗣子,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同母弟,在西晋具有很高的人望与政治合法性。同时齐王攸本人也通过各种措施手段来塑造自己宗室贤王的形象,比愚钝的太子司马衷更得朝臣拥戴。在武帝晚年,朝廷内外要求司马攸继位的呼声更是高涨。
本来君臣名分已定,继承皇位与齐王攸没有半点关系,但太子司马衷的天资驽钝让齐王攸有了机会,政治便出现这样的逻辑:太子(司马衷)越是白痴不慧,便越不堪皇帝重任,齐王攸继承皇位的机会越大。如此一来,齐王攸和支持他的势力自然竭力制造舆论,夸大司马衷的驽钝,给他扣上“不慧”的帽子,古人所谓的不慧,正是今天白痴之意。虽然齐王攸最终死在了晋武帝之前,不会再拿司马衷的驽钝说事,但这种舆论已经营造出来,多多少少给惠帝扣上了“白痴皇帝”的帽子。
西晋灭亡之后,中国进入了空前混乱的大动荡局面,后世的士大夫反思西晋灭亡这段历史更为疾痛惨淡。而这位天生驽钝,内不能齐家、管制皇后贾南风和外戚,外不能治国、安抚藩王,导致西晋亡国的皇帝,便要为这段历史负责,成了人们首要指斥和戏谑的对象,“白痴不慧”的帽子更难摘下了。
司马衷 “白痴皇帝”的形象主要源自《晋书》,这是一部初唐官修史书。《晋书》给我们刻画了身怀大才的齐王攸和“不慧(白痴)”的晋惠帝,晋书之所以如此记述历史,其实里面夹带了不少唐太宗李世民的“私货”。众所周知,李世民是通过玄武门之变登上皇位,其手段既不光明磊落,也不符合伦常道义,因此“篡改历史”来为自己辩护就成了唐太宗要做的事。除了我们熟知的,李世民修改自己的《起居注》,在国史中塑造父亲李渊平庸、兄长李建成昏乱的形象,西晋历史也成了他下手的目标。
《晋书》要给世人呈现的正是这样一套逻辑:晋武帝司马炎正是西晋的“李渊”、齐王攸是西晋的“李世民”,而晋惠帝司马衷则是西晋的“李建成”。由于晋武帝在选择继承人上的失策,以及压制贤明齐王攸,由此导致了西晋的灭亡。颂扬齐王攸,贬低晋惠帝“不慧(白痴)”就成了《晋书》描绘司马衷的一大逻辑。“白痴皇帝”这顶帽子可谓越扣越牢。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皇帝并不白痴,只是驽钝而已,是历史制造了“白痴皇帝”。
参考书目:
1、(唐)房玄龄等 :《晋书》. 中华书局(点校本).1996年
2、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