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辩证方式都有什么?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中医中,有阴阳、虚实、表里、寒热、气血津液的“辨证”。所谓疾病,就是机体所具备的防卫军对由内部或外部侵害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即机体的敌对力量所进行的战斗。来自内部的有癌变、病变以及自身免疫病等;来自外部的有细菌、病毒、疟原虫等病原微生物,以及光线、尘土和烟雾等。所谓防卫军就是由机体的网状内皮系统,即通过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等维持机体健康的系统。疾病就是这两种力量以身体作为战场进行交战的一种状态,交战双方,必有胜负。
在战斗的初期阶段,防卫军的力量几乎达100%,随着战斗的深入进行,双方的力量对比会发生显著变化。到临死前,敌对方面的力量几乎达到100%,而防卫力量会下降为零。
但在战斗的中间阶段,有一段时间敌我双方的力量是势均力敌的。对机体来说,在这段时间以前,就是处于优势时期,以后则是处于劣势时期。
在中医中,将处于优势的时期叫作“阳”,将处于劣势的时期叫作“阴”。这就是说,阴阳既是表示疾病发展的“标准”,同时又是表示体力消耗和增长的“标准”。
在战斗的初期阶段,防卫军的力量几乎达100%,随着战斗的深入进行,双方的力量对比会发生显著变化。到临死前,敌对方面的力量几乎达到100%,而防卫力量会下降为零。
但在战斗的中间阶段,有一段时间敌我双方的力量是势均力敌的。对机体来说,在这段时间以前,就是处于优势时期,以后则是处于劣势时期。
在中医中,将处于优势的时期叫作“阳”,将处于劣势的时期叫作“阴”。这就是说,阴阳既是表示疾病发展的“标准”,同时又是表示体力消耗和增长的“标准”。
展开全部
真正的中医是辨证论治,有是证,用是药,不是根据西医的疾病名开方的。
中医的核心的确是辨证论治,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辨证论治”?关于这个问题,有太多答案,因为毕竟辨证论治是由人来进行的,而人则有很多不同,我试着加以归类说明。
第一类,最下乘的,往往为初学者、乡村医生中医爱好者所应用,这类人所谓的辨证论治,就是拉肚子就用附子理中汤,感冒就用麻黄汤,腰腿疼就用独活寄生汤,碰准了很有效,碰不准也不知道为什么,其人自动忽略无效例证,只记住有效的而洋洋自得,但其实,这种用药法,其实是西医思路。
第二类,症状医学,不知道患者为何西医疾病的前提下,就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舌相、脉相给予合理的治疗,这是西医做不到。因为大部分西医疾病需要诊断清楚,才能根据检查针对治疗。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且西医诊断疾病名称很多,还有新出现的疾病,西医需要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药物,如果是新出现的致病菌,还需要研发其对应的杀菌药。有是症用是药,有恶寒就是风寒未解,对应麻黄,有腹冷就是下焦虚寒,对应附子,有咳嗽就是肺气不收,对应五味子,有寒热交替就是少阳不利,对应柴胡,有乏力就是脾虚,对应黄芪人参,把病人的症状搜集完整,分门归类,找到对应用药罗列出来凑成一方,成了,但是,这种所谓的辨证论治,和第一类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分得更细了。
第三类,崇拜伤寒论,以之为超越古今的无上经典,其他医术皆是违逆,终生都以经学者为荣,这里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句用方一字不改,见到病人,卡条文,卡到了哪条用哪条,来某条对应的方药,一味不能加,一味不能减,那要是卡不上任何条文怎么办?不怎么办!在他们眼里没有卡不上的,曲解附会还有卡不上的?第二类聪明点,不这么“严谨”,就是把六经辩证单独拿出来,实用的是经典里的辩证法,方子也是那些方子,可以加减,但是,是否就没有超出六经涵盖范围的病?是否能够在经方之外立意设方又能不离经方本意?这些都值得深思啊。
第四类,这些人嘴上说是学经典的,经典是指内经,什么圆运动,什么阳气的重要性,其实就是从内经里抽出一两句对自我观点加以注解,与我无利者弃之,与我有利者取之,强调哲理,强调经典,无视病人的实际情况,我不管你究竟什么感觉病的本质怎样,反正我是内经的,内经上说的才是对的,所以,这个病人来了开附子那个病人来了开附子,一两个经验方子开一辈子,举旗者竟然喊出终生没有见过真正的阴虚这样的话,这也是一种辨证论治。
中医的核心的确是辨证论治,但问题是,到底什么才是“辨证论治”?关于这个问题,有太多答案,因为毕竟辨证论治是由人来进行的,而人则有很多不同,我试着加以归类说明。
第一类,最下乘的,往往为初学者、乡村医生中医爱好者所应用,这类人所谓的辨证论治,就是拉肚子就用附子理中汤,感冒就用麻黄汤,腰腿疼就用独活寄生汤,碰准了很有效,碰不准也不知道为什么,其人自动忽略无效例证,只记住有效的而洋洋自得,但其实,这种用药法,其实是西医思路。
第二类,症状医学,不知道患者为何西医疾病的前提下,就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舌相、脉相给予合理的治疗,这是西医做不到。因为大部分西医疾病需要诊断清楚,才能根据检查针对治疗。疾病是千变万化的,而且西医诊断疾病名称很多,还有新出现的疾病,西医需要检查结果,给予相应的药物,如果是新出现的致病菌,还需要研发其对应的杀菌药。有是症用是药,有恶寒就是风寒未解,对应麻黄,有腹冷就是下焦虚寒,对应附子,有咳嗽就是肺气不收,对应五味子,有寒热交替就是少阳不利,对应柴胡,有乏力就是脾虚,对应黄芪人参,把病人的症状搜集完整,分门归类,找到对应用药罗列出来凑成一方,成了,但是,这种所谓的辨证论治,和第一类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是分得更细了。
第三类,崇拜伤寒论,以之为超越古今的无上经典,其他医术皆是违逆,终生都以经学者为荣,这里面又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句用方一字不改,见到病人,卡条文,卡到了哪条用哪条,来某条对应的方药,一味不能加,一味不能减,那要是卡不上任何条文怎么办?不怎么办!在他们眼里没有卡不上的,曲解附会还有卡不上的?第二类聪明点,不这么“严谨”,就是把六经辩证单独拿出来,实用的是经典里的辩证法,方子也是那些方子,可以加减,但是,是否就没有超出六经涵盖范围的病?是否能够在经方之外立意设方又能不离经方本意?这些都值得深思啊。
第四类,这些人嘴上说是学经典的,经典是指内经,什么圆运动,什么阳气的重要性,其实就是从内经里抽出一两句对自我观点加以注解,与我无利者弃之,与我有利者取之,强调哲理,强调经典,无视病人的实际情况,我不管你究竟什么感觉病的本质怎样,反正我是内经的,内经上说的才是对的,所以,这个病人来了开附子那个病人来了开附子,一两个经验方子开一辈子,举旗者竟然喊出终生没有见过真正的阴虚这样的话,这也是一种辨证论治。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