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很多的人都会喜欢在节假日的时候出去游玩,品味别样的风景人文,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城市有了不同的文化特色,那么以下是关于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1
老成都的六大经典民俗:鱼市、竹器、凉席、水桶、打草鞋、代客冒饭让你惊叹不已,老成都的十大名小吃:陈麻婆豆腐、毛血旺、夫妻肺片、二姐兔丁、老隍城传统锅魁、担担面、龙抄手、钟水饺、韩包子、川北凉粉让你定会赞不绝口,老成都的儿时十大游戏:风车、拍洋画、骑马马尖、掺牛牛、玩黄泥巴、跳房、崩弹子、抓沙包、飞镖、跳拱让你返老还童。
鱼市:成都不是水城,水产品种甚少。但有锦江和解玉溪,所以老成都人不愁没有鱼吃。泥鳅黄鳝之类绝不像今天这么贵重,一般人都吃得起。鲤鱼鲫鱼甚多,丝毫不稀罕。
除了走街串巷卖鱼的,老成都还有南门大街、湖广馆街的鱼市虾市。拂晓之时,城内城周以捕鱼虾为生的人便拥入鱼市虾市,一天的劳碌便开始了。
但成都人的饮食习惯似乎重猪肉轻鱼虾。且不说一般市民善于在猪肉上变花样,对鱼的烹调相对简单,就是川菜谱上也是如此。
竹器:竹子是南方的植物,竹器也大多只能在湿润的南方使用,到了干燥的北方就会爆裂散架。
即便是在成都,竹器和任何东西一样,用久了也会坏。譬如竹椅的靠背坐垫破朽不堪了,竹凳的一只腿瘸了,筲箕的边张开了,竹篮烘笼的蔑条掉了,马架子坐的竹条断了。可以留着,等修竹器的一吆喝,全都整旧如新。
修竹器的带着一捆竹子、蔑条和工具四方游走,不愁找不到生意,因为竹器在成都人的生活里实在是太重要了。从吃饭用的筷子、买菜用的篮子到厨房里的系列炊具、桌椅板凳、晒衣服的竹竿、出行的箱子竹篼、扫地的扫把,无一不是竹。所以苏东坡有名言:“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
凉席:随着季节的变换,人们的需求也相应有所不同。冬天的围炉取暖,夏夜的树下纳凉都极富情调。老成都的夏天,就有许多“出卖清凉”的职业,有的小孩专在茶馆理发铺等公共场所为人摇扇
充当别人的“电风扇”,有卖凉悠悠甜滋滋的冰粉凉水的……那时也有人瞅准了“售后服务”这一行,不过维修的不是家用电器,而是补扇子、补凉席之类。
老成都人睡的凉席是用竹蔑条编成的,人的肌肤紧贴竹子,竟是十二万分的惬意。摩挲久了的旧凉席,光滑熨贴,最为舒服,所以即使它用坏了,老成都人也舍不得扔,请那带着蔑条沿街吆喝“补凉席”的重新修好,又可使用,花钱不多,何乐而不为?
水桶:老成都人家家户户离不得水桶。那时没有自来水,得用水桶去井里提水,到河边挑水。
老成都人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用具都是耐用消费品,哪怕是锅碗瓢盆,筷子刷把,几十年不换,说不定还是传家宝。水桶也不例外。
木桶漏水了,或散架了,断然不会拿那木块来当柴烧。若是小毛病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大毛病就让专业箍桶匠来医治。木桶用的年代久了,桶的内壁甚至还有一层滑滑的青苔。今天的桶已经由木桶到白铁皮桶、铝桶、搪瓷桶、塑料桶。都市里木桶已几近淘汰。
桶的功能已转变,绝少用来挑水。人们用桶装洗净的衣服,用桶装米,还有用挺漂亮的塑料桶装垃圾。
打草鞋:鞋只是脚的保护性外套。老成都最便宜的鞋是草鞋。
成都是粮仓,谷草麦草秧草席草甚多,打草鞋,盖草房、编草帽、捆货物、编草席的原料是不缺少的。
乡场上都有打草鞋卖的铺子,而且许多人家都有打草鞋的技艺。这也算是就地取材了。在埃及也曾发现一只用纸莎草编织的鞋子,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和老成都的草鞋异曲同工。
代客冒饭:老成都服务行业的周到细致颇有人情味,茶馆里卖香烟的可以论支卖,卖水人挑的是河心水,碗破了有人补,刀钝了有人磨,屋漏了有人捡瓦,天冷了有人出卖温暖,天热了有人出卖清凉……面馆里还有一项便民措施:代客冒饭。
顾客带碗冷饭,馆子里会用面汤将饭冒得热气腾腾而不收分文。若是兜里还有几个小钱,也可以来碗素面肥肠煮凉粉什么的做菜。
这种吃法,今天的人可能闻所未闻吧。这类琐屑的营生之多,也说明老成都有许多缺乏生计的城市贪民。
如今当然没有这些行业存在的必要了,但那种人情味却是不该消失的。
记不清这首描写成都的古诗是出自谁的笔下:成都春色来天地,唐风吹拂浣花溪。浣花阆苑东君住,送仙桥下露凝脂。清水河蟠皆碧树,百花潭浇万芳菲。舍北舍南春水秀,万里吴船挂缆栖。隔岸鹂莺鸣翠柳,贴水白鹭绕湖飞。剑南烧春八仙醉,薛涛笺写少陵诗。宫鬓堆鸦秋殿月,芙蓉开烂摩珂池。
飘飘仙乐霓裳媚,青羊宫旧草堂蕤。照眼繁花春复夏,香风吹塌后蜀基。今逢盛世兮民多乐,浣花溪畔我清歌。似感才疏兮意未申,得倩握有生花妙笔之君不吝重度过。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2
节日风俗(四)
春分后的第十五日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节。自古以来,清明节日期间,人们会进行重大的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活动,或郊游踏青赏春,是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在成都,清明节有拜蚕神、逛蚕花会、花会、放水等独特民俗,既有怀念之情,又有踏青之兴。作为一个地道的成都人或是热爱成都生活的你,知道哪一个呢?
拜蚕神、逛蚕花会
自古以来,成都平原就拥有悠久的蚕桑种植历史,蜀锦远近闻名。清明前后,正好也是蚕种孵化的时期,因此在成都旧时,清明节有一种习俗——祭祀蚕神。蚕神俗名马头娘,又称作蚕花娘娘,为四川地区特有的农业神之一。《乘异集》就记载:“蜀中寺观,多塑女人披马皮,谓之马头娘,以祈蚕事。”
成都旧时,温江、郫县、新都、黄龙溪等地,家家养蚕,户户栽桑。清明那天,家中人希望蚕宝宝早日长大,便将布满蚕卵的蚕纸,托人带到位于新繁县的马头娘娘庙,拜蚕神,希望借此蚕宝宝能沾一些灵气。
因此,在马头娘娘庙外也兴起了举行蚕花会,每逢此时,蚕花会上人山人海,各项小吃和节目将蚕花会的气氛推向高潮。此外,会上还会售卖一种叫做《耕织图》的农业科普类书籍,指导农民何时播种,何时耕地,如何养蚕、栽桑。
青羊宫花会
成都青羊官花会,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民俗活动,始于唐宋,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每年的花会都在农历二月举行,持续一个多月。此时正是天气晴朗、春意盎然的季节。
每逢花会期间,游人如织,人头攒动,进行商品交流的摊位鳞次栉比,热闹非凡。宋代诗人陆游曾描写成都的梅花,“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可见当年成都种花风气之盛。
因清末新政,在四川成立劝业道,时人利用花会,把“振兴实业”和“新春游乐”结合起来,将花会办成全省性劝业会,即全省商品工艺展销会。届时商贾云集,十分热闹。期间,成都各剧团、杂耍班子,地方各小吃店主,以及其他民间艺人不请自来,为花会增添光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1年正式举办了第一届花会,以后每年一次,每次1个月至1个半月。成都附近的国营、集体花圃及广大花农,都将各自辛勤培育的名贵花卉、家栽盆花、盆景等运到青羊宫,搭棚撑帐,摆摊设点,进行展销。
1980年起,市政府决定将花会场地定在与青羊宫一墙之隔的“文化公园”。花会期间除传统内容外,又增加了鸟市、书市、书画艺术展销等内容。
“城隍出驾”
“城隍出驾”是大型的城隍神祭祀活动,它在成都及其周边客家聚居地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不同地区的日期各不相同,比如洛带镇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西河场为三月初五、石板滩则在二月底。
“城隍出驾”的由来,主要是为了祭祀城隍这位阴间的地方官吏。先由地方族长在庙内主持祭典,完毕后将城隍塑像穿上新制的红袍和官帽,或者用人装扮
抬坐于八抬大轿之内,前往北门外祭孤。孔武有力的男子则扮鸡脚神、阴阳五倡(黑白无常)、吴二爷,跳跃摇摆于城隍轿前后左右。成都人民希望通过这些仪式,达到除灾疫、保平安的愿望。
清明祭祀
清明期间,除了扫墓祭祖,成都的大姓族群之间还要举行清明会,即在祠堂中祭奠族中长辈。祠堂可以在选在城中,也可以修建在乡野之间,根据族中人数,参与清明会的少有几十人,多有上百人。清明会后,祠堂还会举办坝坝宴,宴请前来参加清明会的同宗族人,族人也可趁此机会交流感情。
龙泉驿洛带镇宝胜村刘氏宗祠
此外,祭祀爱国英烈也是不可遗忘的。成都烈士陵园、文化公园的十二桥烈士陵园,每年清明前夕,就有市民自发买上黄菊献于墓前。学校往往也会组织学生前来祭拜,缅怀先烈。
都江堰放水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成都平原的生命线,因此每年春耕前的放水被当地居民视为神圣的节日。历史上,每年农历三月的`清明节都要举行隆重的放水大典,以预祝当年农业丰收。
届时,地方官员要亲自主持放水仪式,当地群众也自发地组织到二王庙祭拜李冰父子,举办二王庙会。近些年,都江堰市政府将民间传统的清明会改为政府主办的放水节,由身着古装的水利官员、仪仗队伍表演放水节的全过程。还伴有民间歌舞表演,引人人胜。
舌尖上的清明
说到清明节,你知道有哪些清明美食呢?恐怕大部分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青团了,而在成都,它还有个更亲切的名字——艾草馍馍。
每逢清明节,家中的大人就会去摘取最新鲜的艾草和青蒿嫩芽,做成外皮深绿的点心。它的馅儿有甜有咸,甜的是红糖、白糖混合了花生等食材,咸的则是用切碎的肉丁,加上咸菜填充而成。
而在民俗专家刘孝昌的记忆中,旧时成都人还会做一样东西——清明狗儿。清明狗儿和艾草馍馍的用料相差无几,区别是清明狗儿没有馅儿。家中老人会将艾草揉进酒米粉中,混合面粉,捏成狗狗的形状,放在米饭中一起蒸熟。
除了清明狗儿,在成都周边,还有一样吃食也十分有趣,名叫欢喜团。清明前后,一些农民便将它制作出来贩卖,材料有点像米花糖,是用爆开的米花,加上红糖或白糖裹成一个个小团子。
再用菠菜水、红苋菜等天然的色素染色,做成五彩缤纷的小团子。红红绿绿的各色团子,正印了“欢喜团”这个喜庆的名字。遗憾的是现在已经很少看见了。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清明节多元化的祭扫方式也越来越被接受。例如,如今成都许多公墓还能通过微信、视频直播等方式为远方不能到场的亲友们提供远程祭扫服务,既方便,又生态。在我看来,扫墓,祭奠最重要的就是心意,只要心意到了,又何必计较方式呢?
同样,尽管现在清明节的不少习俗已逐渐消失或形式发生了变化,但成都人民缅怀祖先的心是不变的,它永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是每个家族的共同记忆。
介绍成都的民俗文化3
节日风俗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节日非常看重,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节日。由于各地生活习惯不同,每个地方的习俗也大不相同、各有特色,其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今天我就带大家去看看成都人是怎么过春节的。
“红萝卜,抿抿甜,看到看到要过年”。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成都人从腊月初八开始就做起了各种准备工作,经过多年的传承,最终演变成了特有的民间习俗。
腊月初八 ,喝腊八粥。
成都人家里都会准备自制的腊八粥,而寺庙里的僧人,则提前两天就要忙开了,备好食料,大铁锅熬煮,施与百姓。腊八,对成都人有着特别的意义:喝完这碗腊八粥,就开始过年了。
腊月二十三,祭灶神。
这天是成都人的“小年”。老成都人笃信,灶神是上天派到人间掌管善恶之神,到了这天便会上天禀报这家人这年的善恶。“送灶神”就是把旧年贴在墙上的灶神神像取下来焚化
表示灶神已“上天言好事”去了。到除夕前还要“迎灶神”,把新的灶神神像贴在墙上。在崇州、龙泉驿、双流以及华阳、中和镇等不少地方,这些习俗保持至今。
腊月二十四,打阳尘。
“打阳尘”有除旧迎新之意。打阳尘用的行头中,有一套是长扫把,用于扫除较高处的“阳尘”。从屋梁、椦皮、檩子、瓦面到楼板、楼枕、屋柱、板壁的积尘、蛛网之类,一律扫除干净。成都俗语“冬天打阳尘,春天不害瘟”也证明了它的科学道理。
腊月二十五,买年货。
过去成都人置办的年货中最重要的是置办新衣和推汤圆粉子。人们要将糯米用冷水泡上三天,用石磨推撵成粉,再用长条凳压出包汤圆的粉子。如今,成都各大型卖场、会展中心都会举办年货展销,从各种美食到日用品应有尽有,市民都爱去淘相因。
挑选吉日,杀年猪。
“杀年猪”风俗是成都农村最能体现节日气氛的习俗之一。年关前夕,农户们选定吉日杀年猪,然后将猪吹胀,用开水浇烫后刮去毛,洗得白白净净,将猪头正对堂屋门摆放。有的还要在猪头前供上酒饭,请祖先享用,再开膛破肚将猪肉分割成若干块。
腊月三十,吃年夜饭。
除夕夜是团圆之夜,人们即便远在天边,也要赶回家吃团年饭。成都人传统的年饭以荤菜为主打,还有各种自制的小吃,粉蒸肉、烧白、腊肉、香肠、炖鸡是必上的菜,鱼也是必须有的,象征着年年有余。
除夕人们还要守岁,既表示对旧岁的留恋,也表示对新年的憧憬。小辈要向长辈行礼辞岁,长辈们就发压岁钱。民间认为,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
正月初一,撞钟上香。
吃过团年饭,成都人喜欢扶老携幼到大慈寺撞新年钟、上子时香。传说新旧交替时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时间,洪钟大鸣撞响108下,意味着神秘的老阳之气被唤醒,弥漫整个城市。与撞新年钟同时进行的,是上子时香。人们争相抢在新年的第一个时辰到庙里上第一炷香,以得到神的第一个眷顾。
正月初一,游喜神方。
正月初一起床后,人们便要和家人穿新衣走“游喜神方”,“喜神”会带给人们吉利、欢喜、智慧。这是老成都人的一种民俗,已有近两百年历史。
正月初二,逛大庙会。
成都人过年,必不可少的就是逛大庙会。直到今天,武侯祠仍然是庙会最热闹的地方。庙会既是宗教仪式,又是集市。川剧绝活和民间艺术都能在庙会上看到,人们还可以品尝到各种成都名小吃。节日的气氛,在庙会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正月初三,“走人户”。
人们带上礼物开始内亲、外亲轮流登门拜新年。大家相互问候,交流,共同祝愿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如意!
正月初五,接财神。
老成都人在正月初五零时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了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人们满怀发财的希望,祈求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商店也在初五开门,喜迎财神,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发。
正月初七,祭杜甫。
“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初七这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日”,老成都人一定会去杜甫草堂,凭吊“诗圣”杜甫。这个习俗从清朝咸丰年间开始,今日愈盛,是成都人特有的传统民俗。
正月十五,闹元宵。
这天,成都人都会吃汤圆,寓意团圆美满。天黑后,人们会去赏彩灯、猜灯谜、看“烧火龙”表演,度过一个难忘的狂欢之夜。至此,成都人的年也就“撒割咯”(方言:结束了)。
2023-08-27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