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越多的时候越感到孤独?

 我来答
我的骄傲1718
2022-06-21 · TA获得超过732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708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36万
展开全部

只要是人,不管是谁,或多或少都会感到孤独。他们会感到沮丧,像“没有人理解我”,“没有人需要我”,“没有人帮助我”,“没有人爱我”。有些人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就有这种感觉,有些人在公司里、在家里和邻居接触,有些人在领导层也有这种感觉。

那么,孤独从何而来?

人类是群居动物,不能单独生活。有人认为人在孤独的状态下会感到危机,感到强烈的不安。这种孤独不是指身体上的“孤独”,而是一种 情感 上的感觉。

孤独其实是一种“分离焦虑”,当你想与周围的人建立联系,却无法与他们建立联系时。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人们就不会感到孤独。正是因为除了自己还有其他人,人们才会感到孤独。

孩子们经常哭是因为他们的母亲想离开。已经与母亲有联系的婴儿一旦意识到母亲的存在,就会感到成为一个人的不安。情绪极端的孩子在刚上幼儿园时可能会激烈地打架和哭泣。这是因为对新环境的恐惧引起了无意识的孤独:“太可怕了。没有妈妈我活不下去。没有人再爱我了。一点都不好玩。”

不过,习惯了幼儿园之后,一旦找到幼儿园生活的乐趣,孩子们就不会哭得太多。于是,孩子不再依赖母亲,还甜甜地笑着告别母亲,主动进入快乐的世界。

成年人和小孩很相似。前提是要“与他人联系”,这样当人们无法与他人联系时,就会感到孤独。”我可以一个人住。世界也很好,大家都很热情,很快就会交到朋友。然而,如果你能相信自己和 社会 ,你就不会感到强烈的孤独,因为孤独会在你想依靠别人的时候到来。

感到孤独后的反应

然而,人们也有能力找到摆脱困境的方法。这是一个功能正常的人克服积极孤独的能力。

因为人们“想和别人联系”,所以他们积极寻找别人,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人们会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另外,有些人在孤独中面对自己,希望从中得到一些东西,这样才能理解别人的痛苦,信任自己,感受到和别人在一起的快乐,只有通过这样的学习,人们才能增加自己的深度,成长。

然而,那些只想以逃避的心态“摆脱孤独”、“不想孤独”的人,总是无法克服孤独。即使寂寞可以消除一段时间,他们也不能相互理解,总是有距离感。一旦他们变成这样,他们就会再次陷入孤独。

对这样的人来说,孤独总是包围着他们,真是可惜。他们通过发送和接收一些无意义的短消息来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只是想在人际关系中增加一种形式。一句话,他们不想在形式上成为一个孤独的人。但即便如此,“总觉得寂寞”的感觉还是无法消除,因为他们心里并没有和别人联系。

更极端的是,缓解孤独的动机完全扭曲了。比如,原本想“增加与他人的接触”,但不善于交际和信任的人会觉得“算了吧,我不想和别人有任何接触”和“反正我是一个孤独的人”,不再关心人际关系,寻求其他强烈的刺激来逃避,以解决自己的坏心情,在生活中为了获得快乐。购物狂、赌徒、迷恋男友的恋人、通过工作追求自我价值的工作狂都是这种情况的例子。但无论精神寄托是什么,这些人都无法在 情感 和 情感 上得到满足,这些依赖甚至会逐渐加深,继续恶性循环。

因此,要接受孤独。只要缺乏自信努力改善,孤独感就会持续,人们就会倾向于寻找自己可以依靠的东西。

感到孤独的原因

我们都是靠别人的评价来生活的

不管他们是谁,他们都有感到孤独和突然感到孤独的基因。他们中的一些人特别害怕孤独,他们“不想一个人生活”,“不能和别人没有联系”。

这种人就像患上了“孤独恐惧症”。他们害怕孤独,不断寻求与他人的联系,好像没有别人他们就活不下去。如果一个人说“在休息日,他或她会非常兴奋,只要他或她是他或她的情人或朋友。如果一个人在家里不知道该做什么,没有精神去做任何事情,总是昏昏欲睡,他或她应该多加注意。

那么,当你周围没有人的时候,为什么你会感到如此孤独?因为我们靠别人的判断生活。人们总是想着“别人会怎么想”和“别人会认可我吗”,把别人给予的评价视为生存的价值,并以此作为行动的标准,一旦这样,就无法享受“一个人”的状态。

这可能是因为人们年轻时受到父母的充分保护,一旦父母突然放手,人们就会为“满足不了别人的要求,就得不到爱”而努力。

虽说具体情况因人而异,但即便是在十多岁、二十多岁时害怕独处的人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能够享受独居生活。即便不是为了给别人吃,他们也会为了自己经营起家庭菜园,或是专心发展自己的兴趣,或是独自享受旅行的乐趣。这些是因为哪怕没有他人的评价,他们也获得了可以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认可和取悦自己。

这其中有的人离了婚,却「不想再结婚,不想再过操心别人的生活,要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这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疲于把别人的目光当作标准来行动,而更想遵照自己的欲望,一个人自由自在地生活吧。

的确,如果一个人也能快乐地生活,人生将会轻松快乐好几倍。

依赖他人的人,会压抑自己的欲望,或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人;一旦身边没有了人,就无法决定自己的行动,因此会使自己和对方都十分疲惫。而拥有「喜欢和别人相处,但是一个人也 OK」这种精神独立的人,就可以构筑起和对方平等的关系,也能体谅对方 。这样的人,于对方来讲也不会有负担,两个人都会感到心情很舒畅。

享受独来独往的乐趣

拒绝他人盖章的孤独

前几天,一位年轻的朋友这样说:「我在意大利餐馆之类的地方会看到一个人来吃意面、喝红酒的女人,我就觉得不管年纪多大,我都不能变成那个样子啊。 」

她甚至还说:「我觉得自己送给自己生日礼物也太可怜了。过生日都得不到礼物,还要一个人过,这要是我绝对会寂寞死。」原来在她眼里,独自吃饭、送给自己礼物这类行为都是那么「寂寞」。

我从她对孤独的看法中体会到她的两种态度。

第一,一个人是否孤独,是可以通过用眼睛看来确认的。或许在她眼里,周围人对自己的爱意也是可以用某种形式来测量的,比如,对男友或者普通朋友,可以通过对方回复短信的快慢、是否赠送礼物或一起过圣诞节等形式来衡量亲密度。她通过形式上的联系,感觉到自己「一点都不寂寞」,从而放下心来。而她对彼此之间更深层次的理解,像精神上的联系等方面 ,就没有那么重视了。

然而,真正重要的不在表面,而在那些眼睛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她对独处有着极端的羞耻感。如「午饭同伴症候群」这个名字一样,没被别人邀请一起吃午饭而一个人坐在桌前吃饭,对她而言应该是无法忍受的事情 。不论在外就餐要多花多少钱,不管同伴的话题有多聊不来,仿佛在说着「死都不要一个人」而选择和其他人凑在一起的女性们有这样一种逻辑:一个人 没人陪在身边 没有价值的女人 莫大的耻辱。她们似乎不是对「寂寞」,而是对「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很寂寞」心存畏惧。让她们如此在意的外界目光,也就成了她们评价自己的标准。

其实别人并没有像你想的那样在意你是不是一个人,坦然独处的女人反而更酷。

然而,最近也经常能见到年轻女性独自用餐了。一个人也能随意光顾的咖啡店或餐厅也在增加,这也说明了这种需求是实际存在的。偶尔也能听到女性「在不必在意他人眼光的地方,独自一人也可以」的心声。

判断一个人是否孤独,靠的是「形式」和「他人的目光」吗?如果能从这执念中解脱出来,是不是就可以在精神上独立了呢?

两个人的孤独更可怕

让孤独变本加厉的两性关系

没有伴侣与有伴侣的孤独,本质上是不一样的。而且我觉得两个人的孤独更令人痛苦。

两个人恩爱的时候幸福满满,也就不会有孤独的问题 。问题在于两个人不能和睦相处时的孤独。

对没有男友的女性来说,孤独是「一个人好寂寞,想和别人产生联系」,这是 社会 意义上的孤独感。可以和其他单身的同胞们结伴,或是埋头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中快乐地度日,自己一个人也可以排解孤独。然而 ,对有了男友或丈夫却还感到孤独的女性而言,孤独就是「无法心意相通」,是因为无法和特定的对象心心相印而产生的。

如果觉得自己本来就是一个人,也就没有那么难过了 ,但有了「两个人」的前提,寂寞会越发明显。任何人都会无意识地抱有「恋人(夫妇)之间就应该情投意合、互相关爱」这样的理想,因此在期待未被满足时,就会有「为什么不能理解我」「不能再多爱我一点吗」的想法,为此而责怪对方、试探对方的爱意,做了各种各样的事情却徒劳无功,面对这些不如意的事情时,烦躁会变得更加严重。

尽管对方就在自己眼前,只要无法心意相通,孤独感就会一直挥之不去。相反,即便对方不在自己眼前,即便不怎么常联络,只要心心相印,就不会感到孤独 。

我有位朋友想去国外读博士课程,便带着年幼的孩子一起去留学。在她留学期间,丈夫就在国内一个人工作、生活。当时,周围的人都为这对相距千里的夫妇担心不已,问他们「你们这样行吗」,但是当事人却泰然表示「小别胜新婚,不时相聚一下也挺好的」。现在这位朋友留学归来,五六年过去了,夫妇俩现在也是恩爱得羡煞旁人。夫妇恩爱的秘诀就是相互信赖 ,经常沟通,并拥有各自的道路。

为了不让自己感到孤独,或许最重要的就是自己主动努力去理解对方,并不要对对方抱有过度的期待和依赖,确保各自都有可以自由生活的世界,保持内心的 平衡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