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分担心

 我来答
贝贝亲17
2022-06-25 · TA获得超过95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21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62.9万
展开全部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分担心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分担心,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新手爸妈常常会用错力气,在比身高、比长牙这类小事里钻牛角尖,但是不要过分担心,看看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分担心。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分担心1

1、身高体重

宝宝出生后体重会先降后升,大约两周左右恢复出生体重,接着主要观察重点不是“奶量”,而是“尿量”;一天六包清淡颜色的尿布,就是有吃饱的指标。不要去计算宝宝的奶量,尤其是亲喂母乳的妈妈,用力挤出来算cc数,实是最庸人自扰的举动。

如果要预测接下来一、两年的身高体重百分比,看出生时高矮胖瘦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指标,是宝宝两个月大时的体重,此后大约会落在某个固定的百分比。长期而言,这个百分比到五岁之前,大部分的孩子是不会改变太多。总而言之,生长曲线要看长期的走向,且千万不要跟别人比。孩子就算个头小,如果医生长期追踪都没有问题的话,就是正常的。长得相对瘦小的宝宝,只要发展活动力都正常,再怎么强迫灌食都不会变成95%,千万不要浪费金钱在营养补充品上。爸妈应该有自知之明(通常其中之一小时候也是瘦瘦小小的),接纳孩子就是3%的代表,自己跟自己比就好。

2、长牙

一般孩子长牙是八个月大开始,前后加减四个月,也就是有人可以晚至一岁才开始冒出乳牙。在这之前,即便没有牙齿,宝宝都还是可藉由牙龈研磨食物并吞咽,家长不一定要把食物弄得软软烂烂,毕竟有些孩子真的不爱吃“烂泥巴”。

对于长牙这件事,穷紧张的家长也不少,比如太慢长牙怕缺钙、第一颗牙齿长歪歪怕缺钙、长得不对称怕缺钙、顺序和一般宝宝不一样也怕缺钙。我发现只要家长对宝宝牙齿有疑问,第一个想法一定是先推给“缺钙”,不管三七二十一。

然而,上述的每件事,其实都跟缺钙无关。乳牙一颗一颗的冒出头之后,还会互相推挤、彼此扶持,家长可以慢慢观察,不需要刚开始就穷紧张。牙齿长出来后的清洁动作,以及涂氟、封填等措施,都比牙齿长得快慢来得重要,记得千万不要浪费钱去买钙粉吃。

至于宝宝牙齿长得慢的家长,整天期盼着第一颗“小白”冒出头,我只有一句话来安慰大家:“你看过身边有哪一个小孩没牙齿的吗?”既然有一天必定会发生,且着急也没有用处,不如就放轻松等待,告诉你,宝宝长牙之后,咬人才真的痛!

3、大运动能力和精细动作

基本上每个孩子的发展都有不同的时间表,一般家长只照顾一、两位小孩,经验值不足,很难判定是否正常或迟缓,因此,还是交给专业的儿科医生判断比较妥当。其实,不管早学走或晚学走、爬得久或短,都不是重点;反而家长多多的陪伴宝宝,在游戏中增加刺激,才是肢体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举例来说,如果一位宝宝被送去不合格的托婴中心,除了吃饭时间有人喂食,其他时间都任其自己一个人躺在床上,没有人陪伴与游戏,宝宝没有探索世界的动机,当然也就不会想要爬行或走路,进而造成肌肉张力不佳,动作发展迟缓,这才是严重问题的根源。

4、语言发展

当然,一岁半不会叫“爸爸、妈妈”,还是需要让医生评估过后,才知道是俗语说的“大鸡晚啼”,还是真的有发展迟缓问题。一般来说,发展迟缓都是全面性的,比如从小的身高体重、精细动作、大动作,每一项都落后,到一岁半时语言也落后,就必须特别小心,但通常也不意外就是了。反之,如果身高体重与各项发展都正常,只有语言落后,那么大部分都是正常的,除非是有自闭倾向的孩子。

5、饮食习惯

虽然营养均衡很好,但上述这些情形,真的是有点矫枉过正了。我觉得这些焦虑情绪,时常强调“某些特定食物营养价值超好”脱不了关系,事实上人类需要的不就是四大类食物:淀粉质、蛋白质、脂肪及青菜水果,只要每一类各爱吃一种,基本上就搞定孩子的营养了。顺其自然,投其所好,一切以轻松自在为原则。宣导食物营养价值,用意是希望大众能吃天然的食物,少吃加工食品,爸妈千万别划错重点。

还有很多家长,是在训练餐桌规矩上,把孩子的胃口打坏了。比如规定坐在餐椅上、一定要用餐具、不可以用手抓等,三不五时还说出“你看XXX都可以坐好自已吃,你都几岁了还 ”这些伤人自尊的语句,这样一来,如何能期待孩子爱上吃饭时光?

其实啊!餐桌礼仪重身教,自己有以身作则,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有样学样。当然,餐桌上的规矩可以教、可以做,但不需要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揠苗助长,总之只要有良好的身教,船到桥头自然直。

家长不需要跟别人比,也不用听信哪里的随便说说,应该相信自己的'直觉,尊重孩子的发展时间,时机成熟时,轻轻推他一把就成功了,根本不需要像打仗一般痛苦的。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分担心2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要过分担心

1、坏习惯又出现了

做父母的,在育儿过程中肯定会有自己的情绪,这个不怕。不过,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上面这位妈妈,就是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孩子。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要接纳自己的挫败感,孩子教养过程中的问题,没有灵丹妙药。其次,我们必须要知道,所有的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些行为都会有反复性。

如此,若发现孩子旧有的一些坏行为坏习惯又冒出来,不用上纲上线,千万淡定。有时候,成年人都必须反复学习某一个知识、某个技能才能掌握,何况是孩子。比如孩子明明已经会自己脱裤子尿尿了,突然又开始尿裤子;孩子明明很喜欢说话,突然有一段时间,任大人怎么威逼利诱,就是连个招呼都不愿意打,所有这些,都很容易让父母们抓狂。可是,我要对父母们说的是,别着急,这些都是正常的现象,孩子行为的反复性同样也是在成长。

2、孩子的好习惯又消失了?不是孩子不会了,只是在观察

孩子为什么沉默?其实他们是在组织自己的语言,在观察。如果父母稍微留心就会发现,这个时候孩子的表情和肢体的行为更加丰富。这是孩子在下一次成长之前的沉默期,或者说是酝酿期,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该做的示范,给孩子一个轻松的氛围,等待孩子的自我成长。

曾经有一个三岁多的孩子出口成章,字正腔圆。别的父母都很羡慕。这个孩子的妈妈却告诉人们,其实在3岁之前,孩子都不怎么说话。父母专门带孩子去医院看过,也没查出什么问题。最后,孩子父母就只做了一件事:继续跟自己的孩子说话。父母坚持给孩子了一个丰富的语言刺激环境。当孩子看到的东西很新鲜,就有了表达的欲望,当身边的人喜欢说话,有语言环境时,孩子自然就开口了。

3、 别用成人标准要求孩子

也有家长说,我家孩子说话不算话,也是让人着急啊。如一位家长问我:我们家孩子3岁多,现在有点儿说话不算话,刚答应好的事情转头就不干了。这是怎么办好?

这位妈妈就是在用成人的标准在要求孩子了。何况成人还经常有说话不算话的情况呢。3岁左右的孩子,自控水平还没有发展到高级水平。孩子答应的事情,只代表他也有意愿去做到。但孩子的行为大多数和情绪有很大关系,如果情绪不好,那么刚答应的事情又反悔了都正常。

而且,让孩子去做一件事情,父母的引导和监督也很重要。如果孩子做好了、做到了,父母都能给予及时的鼓励表扬,慢慢孩子的内心就会建构这样一个理论:如果我做了我答应去做的事情,是可以获得更多好处的。这些好处可能是我觉得自己更牛了,或者我还可以在小朋友们面前炫耀一把;更好的情况是他掌握了一个小技巧,学会了一种本领。这样一来,他就一定会越来越愿意去做自己答应的事情。

这三个小案例,只是代表。父母在育儿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更多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反复现象。可是,不急,慢来。我没见过呼啦啦长速过快的树木,能够成为真正的栋梁。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