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关于袭人,有两个问题,不知道有谁能帮忙解答一下?
1个回答
2022-07-06 · 知道合伙人生活技巧行家
关注
![](https://wyw-base.cdn.bcebos.com/pc-content/follow.gif)
展开全部
袭人的年龄
书中第一次有关袭人的年龄是在第六回:“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这既不是具体的年龄,又说是比宝玉“大两岁”。这时宝玉的年龄在不同的读者心里是不同的。因此要从中读出袭人的年龄还不行。
第二次有关袭人的年龄是在第十九回,时间是元春省亲后的没几天。在袭人家里袭人自己说:“我两姨妹子”、“如今十七岁”。既然妹子是十七岁,袭人自己必然不会小于十七岁。那这时宝玉的年龄是多大?
后文在第二十五回中宝玉被魇,一僧一道前来解救。和尚说了“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时间是在当年的三月。既然是“已过十三载”,就是十三周年,对宝玉来说就是虚岁十四岁。袭人大于十七岁,宝玉十四岁,两人相差大于三岁。这个“大两岁”应该是大三岁多。
与袭人年龄有关的还有第三十二回的一段话。袭人对湘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第三十二回的年份和第二十五回一样,都是宝玉十四岁的那年。
按袭人的经历是伏侍过贾母和宝玉。袭人在黛玉六岁来时就已经在宝玉身边,在贾母身边时应该是在黛玉六岁前。第三十二回袭人讲的应该是在贾母身边时的事。作为丫鬟,只有五六岁是不可能的,自己还不知东南西北,如何伺候人?从十岁还未留头的晴雯已经当了丫鬟,八九岁起做丫鬟是有可能的。袭人讲的“十年前”的“十年”可能是头尾十年,实足九年。这样袭人如果此时十八岁,“十年前”算作九岁,当丫鬟是可能的。这样袭人和宝玉的年龄差就是大四岁。这还能属于“大两岁”的范畴。
与袭人年龄有关的还有在第六十三回中,袭人和香菱、晴雯、宝钗三人同庚。这个说法存在不少疑点。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首先袭人要和晴雯同岁。这就和我在前面讲的晴雯的年龄对不上了。晴雯的年龄是由《芙蓉女儿诔》推论出的不会错。到死她才十六岁,怎么可能和第十九回袭人姨妹就已经十七岁合拍?其次宝钗比宝玉只大一岁,怎么能和比宝玉大四岁的袭人同庚?所以这个说法和文本中的其他表述有明显矛盾,不符合今本的时序。
如何看待文本中互相矛盾的文字,是研究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有的比较好解决,如凤姐有一个还是两个女儿?几乎全部相信今本中只有一个女儿,认为有两个女儿的也都说是旧稿中的事,今本修改时没有删除干净。但有些问题就比较难,比如这个袭人的年龄问题。有人认为第六十三回的袭人年龄是对的,她和宝钗同岁。她比宝玉大二岁,宝钗也比宝玉大二岁。
这些人没有把书中有关袭人年龄问题的内容全部找出来仔细研究,只用了部分内容,因此有片面性。我在前面把所有有关袭人年龄的文字都列了出来,大家可以对照着看,到底哪个更合曹雪芹的愿意?
袭人比宝玉大四岁的说法和大部分文字都没有矛盾;而第六十三回袭人和香菱、晴雯、宝钗同岁的说话和其他人的年龄关系都有矛盾。所以应该如果取舍也是可以确定了。
第六十三回中的写法出现矛盾,原因可能是几次增删造成的错乱。曹雪芹最后稿中晴雯死于十六岁是真实可靠的,与这个结论有矛盾的写法已经不符合今本的时序,应该予以否定。
有人会说,既然你认为文章进行过剪接,第十九回有关袭人和她两姨妹子的这段故事也可能是从后面移过来的,比如是从宝玉十五六岁的正月移过来,所以袭人比宝玉大两岁就是大二岁。
我认为这也是有可能的。但第三十二回袭人对湘云说的十年前,就不能是在湘云十三岁时所说的了。因为这时袭人才十六岁,十年前袭人才六岁不可能已经做了丫头伺候湘云。起码要在湘云十五岁以后才有可能。这样第三十二回的这部分内容也应该是后面移过来的。
总之这些内容都可能是宝玉十五六岁时的故事。而现在的本子中已经没有宝玉十五六岁的故事,这些故事被拆分到有关章节或删去。我们无法找到直接的证据,只能靠分析作判断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文本中有关袭人部分的内容如果没有剪接过,袭人比宝玉要大四岁;
如果剪接过,袭人比宝玉大二岁可以成立。
书中第一次有关袭人的年龄是在第六回:“年纪本又比宝玉大两岁”。这既不是具体的年龄,又说是比宝玉“大两岁”。这时宝玉的年龄在不同的读者心里是不同的。因此要从中读出袭人的年龄还不行。
第二次有关袭人的年龄是在第十九回,时间是元春省亲后的没几天。在袭人家里袭人自己说:“我两姨妹子”、“如今十七岁”。既然妹子是十七岁,袭人自己必然不会小于十七岁。那这时宝玉的年龄是多大?
后文在第二十五回中宝玉被魇,一僧一道前来解救。和尚说了“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时间是在当年的三月。既然是“已过十三载”,就是十三周年,对宝玉来说就是虚岁十四岁。袭人大于十七岁,宝玉十四岁,两人相差大于三岁。这个“大两岁”应该是大三岁多。
与袭人年龄有关的还有第三十二回的一段话。袭人对湘云说:“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第三十二回的年份和第二十五回一样,都是宝玉十四岁的那年。
按袭人的经历是伏侍过贾母和宝玉。袭人在黛玉六岁来时就已经在宝玉身边,在贾母身边时应该是在黛玉六岁前。第三十二回袭人讲的应该是在贾母身边时的事。作为丫鬟,只有五六岁是不可能的,自己还不知东南西北,如何伺候人?从十岁还未留头的晴雯已经当了丫鬟,八九岁起做丫鬟是有可能的。袭人讲的“十年前”的“十年”可能是头尾十年,实足九年。这样袭人如果此时十八岁,“十年前”算作九岁,当丫鬟是可能的。这样袭人和宝玉的年龄差就是大四岁。这还能属于“大两岁”的范畴。
与袭人年龄有关的还有在第六十三回中,袭人和香菱、晴雯、宝钗三人同庚。这个说法存在不少疑点。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首先袭人要和晴雯同岁。这就和我在前面讲的晴雯的年龄对不上了。晴雯的年龄是由《芙蓉女儿诔》推论出的不会错。到死她才十六岁,怎么可能和第十九回袭人姨妹就已经十七岁合拍?其次宝钗比宝玉只大一岁,怎么能和比宝玉大四岁的袭人同庚?所以这个说法和文本中的其他表述有明显矛盾,不符合今本的时序。
如何看待文本中互相矛盾的文字,是研究者必须解决的问题。有的比较好解决,如凤姐有一个还是两个女儿?几乎全部相信今本中只有一个女儿,认为有两个女儿的也都说是旧稿中的事,今本修改时没有删除干净。但有些问题就比较难,比如这个袭人的年龄问题。有人认为第六十三回的袭人年龄是对的,她和宝钗同岁。她比宝玉大二岁,宝钗也比宝玉大二岁。
这些人没有把书中有关袭人年龄问题的内容全部找出来仔细研究,只用了部分内容,因此有片面性。我在前面把所有有关袭人年龄的文字都列了出来,大家可以对照着看,到底哪个更合曹雪芹的愿意?
袭人比宝玉大四岁的说法和大部分文字都没有矛盾;而第六十三回袭人和香菱、晴雯、宝钗同岁的说话和其他人的年龄关系都有矛盾。所以应该如果取舍也是可以确定了。
第六十三回中的写法出现矛盾,原因可能是几次增删造成的错乱。曹雪芹最后稿中晴雯死于十六岁是真实可靠的,与这个结论有矛盾的写法已经不符合今本的时序,应该予以否定。
有人会说,既然你认为文章进行过剪接,第十九回有关袭人和她两姨妹子的这段故事也可能是从后面移过来的,比如是从宝玉十五六岁的正月移过来,所以袭人比宝玉大两岁就是大二岁。
我认为这也是有可能的。但第三十二回袭人对湘云说的十年前,就不能是在湘云十三岁时所说的了。因为这时袭人才十六岁,十年前袭人才六岁不可能已经做了丫头伺候湘云。起码要在湘云十五岁以后才有可能。这样第三十二回的这部分内容也应该是后面移过来的。
总之这些内容都可能是宝玉十五六岁时的故事。而现在的本子中已经没有宝玉十五六岁的故事,这些故事被拆分到有关章节或删去。我们无法找到直接的证据,只能靠分析作判断了。
也就是说现在的文本中有关袭人部分的内容如果没有剪接过,袭人比宝玉要大四岁;
如果剪接过,袭人比宝玉大二岁可以成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