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后妃制度都有什么?
1、皇后
2、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3、从一品:夫人
4、正二品:妃
5、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6、正三品:贵嫔
7、从三品:婕妤
8、正四品:容华
9、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10、正五品:嫔
11、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12、正六品:贵人
13、从六品:才人、美人
14、正七品:常在、娘子
15、从七品:选侍
16、正八品:采女
17、从八品:更衣
扩展资料:
古代:皇帝称老婆叫梓童;宰相称老婆叫夫人;文人称拙荆;雅士叫执帚;商贾称贱内;酸秀才称娘子;庄稼汉叫婆姨。娘子;娘娘 ;嫔妃;内人;大太太;二太太;三姨太
地域:北方人称孩他娘;南方人叫伢他妈。大陆上称爱人;台湾叫内子或者牵手;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河北人称为家里的;河南人称为屋里头的;四川人称老婆叫堂客 ;
那些偏远之处的称呼就更有趣了:焐窝的,暖脚的,在一块睡觉儿的;吃饭一张桌儿的,睡觉一个窝儿的,下田一块坡儿的,死了埋到一个坑儿的,煮鱼蒸肉一个锅儿的 。
外国:法国人称卷心菜;阿拉伯人称黄瓜;维也纳人称蜗牛;欧洲人称南瓜。
情感类:领导;屋里的;爱人;宝贝;有修养的人称太太;普通人称老婆;年轻人称媳妇;老头子称老伴;不结婚的称女朋友;结婚后的叫对鼻子;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对老婆厌恶的叫那娘们;直呼其名的。
后妃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主要有以下两位:
1、吕后,(公元前241~公元前180) ,汉高祖刘邦结发之妻,名雉。秦时单父县(今山东单县)人。其父吕公因避仇家,移居沛县,在一次宴会上认识刘邦,遂以吕雉许配。
楚汉战争开始不久,吕雉和刘邦父母被项羽俘虏,置军中以为人质。汉王四年(前203),项羽因形势失利,被迫与刘邦讲和,吕雉和刘邦父母获释。
次年,刘邦称帝,立吕雉为后。 刘邦死后,惠帝刘盈为人仁柔,不满吕后所为,弃理朝政,吕后便执掌大权。
惠帝七年,刘盈忧郁病死后,后,“临朝称制”掌握朝政大权八年,成为中国皇朝历史上第一个独揽国家大权的女人。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世,享年62岁。
她死后,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联合刘邦的旧臣,杀掉相国吕产、上将军吕禄,灭吕氏家族,恢复了刘氏政权。
吕后称制期间压制功臣势力,大封诸吕为王,拔擢亲信,专擅用事。但其称制的八年期间,继续执行汉高祖以来与民休息的政策,奖励农耕,废除夷三族罪和妖言令等苛法。
对外通过和亲保持和匈奴的和平,因此人民生活比较安定,残破的社会经济也得以恢复,为汉初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2、武则天(624年~705年),名武曌,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
唐高宗时为皇后(655—683)、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683—690),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705),改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705年退位。
武氏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于称帝后上尊号“圣神皇帝”,退位后中宗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和政治家,对中国历史做出了以下贡献:第一个贡献是打击了保守的门阀贵族。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
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杀鸡儆猴,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第二是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虽然,早在贞观年间就提出过“劝农桑”的政策,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很好的施行。因此,武则天在建言十二事中就建议“劝农桑,薄赋役”。
在她掌权以后,又编撰了《兆人本业记》颁发到州县,作为州县官劝农的参考。她还注意地方吏治,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
因此,武则天统治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人口也由唐高宗初年的380万户进一步增加到615万户,平均每年增长9.1%。这在中古时代,是一个很高的增长率,也是反映武则天时期唐代经济发展的客观数据。
第三个贡献是稳定了边疆形势。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方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唐展开进攻。
北边一度臣服的东(dong )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组织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
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在屯田工作上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娄师德,武则天特致书嘉勉。书中特别指出,由于屯田,使得北方镇兵的粮食“数年咸得支给”。
第四个贡献是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唐人沈既济在谈及科举制度时说到:“太后颇涉文史,好雕虫之艺。”“太后君临天下二十余年,当时公卿百辟,无不以文章达,因循日久,浸已成风”。
沈既济的这些话包含了丰富的内容。一是武则天重视科举,大开志科。有一次策试制科举人时,她亲临考场,主持考试。二是当时进士科和制科考试主要都是考策问,也就是申论。
文章的好坏是录取的主要标准。三是武则天用人不看门第,不问你是否是高级官吏的子孙,而是看你是否有政治才能,因此特别注意从科举出身者中间选拔高级官吏。
科举出身做到高级官吏的越来越多,这就大大刺激了诗人参加科举的积极性,更刺激了一般人读书学习的热情。
这就是沈既济所说的“浸已成风”。开元、天宝年间“父教其子,兄教其弟”,“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的社会风气,就是从武则天时期开始的。
正是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全面发展,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崔融、李乔都是这个时期涌现出来的,雕塑、绘画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史称武则天当政时期为“贞观遗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后宫群
2018-06-11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