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史学家司马迁的《鸿门宴》中有哪些虚实词?

 我来答
韩琴1009
高粉答主

2023-01-14 · 每个回答都超有意思的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91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4.5万
展开全部

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鸿门宴》中通假字:

1、“成五采”中“采”通“彩”,是彩色的意思。释义:呈现五彩的颜色。

2、“距关,毋内诸侯”中“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释义: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

3、“要项伯”中“要”通“邀”,邀请。释义:邀请项伯。

4、“不敢倍德”中“倍”通“背”,背叛。释义:不敢背叛项王的恩德。

5、“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蚤”通“早”。释义:不能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6、“令将军与臣有郤”中“郤”通“隙”,隔阂、嫌怨。释义:使您和我发生误会。

7、“不者”中“不”通“否”。释义:否则。

8、“因击沛公于坐”中“坐”通“座”,座位。释义: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

9、“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通“骖”,贴身卫士。释义: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10、“沛公奉卮酒为寿”中“奉”通“捧”,献上。释义: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

11、“拔剑切而啗之”中“啗”通“啖”,吃。释义:拔出剑来切着吃。

扩展资料

《鸿门宴》节选自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过程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交代鸿门宴的由来。文章先指出刘、项两军的驻地及双方兵力,表明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他手中。下文所述人物活动均与这个背景有关。斗争起因是曹无伤告密。

项羽听说"沛公欲王关中",冒犯了他的尊严,当即决定进攻刘邦;他的主要谋士范增乘机揭露刘邦的野心,也力主进攻。二人认识上的差异,预示着他们对刘邦将采取不同的态度。

战争似乎已经迫在眉睫,却忽然出现了转机。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劝他逃走,而张良反以"为韩王送沛公"为借口,将消息通知了刘邦。刘邦于是拉拢项伯,以谎言为自己辩护。项伯同意调停,并嘱咐刘邦"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由是而有鸿门宴上的斗争。

第二部分(第3、4段),写鸿门宴上的斗争。节奏发展得快,气氛的变化也快。开始很平和,刘邦卑词"谢罪",项羽说出告密人,可见怒气全消,有和解意,且设宴招待刘邦。但范增蓄意杀死刘邦,始而"数目项王,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继而命项庄舞剑,"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使气氛越来越紧张。

于是张良出招樊哙。樊哙是刘邦的参乘,有保护刘邦的责任,但无与会资格。项羽得知他的身份后,知其来意,于是借赐酒缓和一下气氛。樊哙为了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然后借项王"能复饮乎"之问慷慨陈词:于"王关中"一事,言虽有怀王之约,犹不敢自专,必待大王来;又就席间舞剑一事指责项王"欲诛有功之人"。故"项王未有以应",反而赐坐。至此气氛又进一步缓和,但危机仍未解除。这是宴会斗争中的高潮。

第三部分(第5、6、7段),述会后余事,包括刘邦逃席,间道至军;张良留谢,项王受璧而范增破斗;刘邦诛杀曹无伤。本文情节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波澜横生,矛盾迭出,扣人心弦。故事首尾相应,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虽属节选,亦有相对的完整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