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的历史名人

 我来答
粘致0gh
2022-10-08 · TA获得超过9545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5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85.4万
展开全部

1、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通州(今江苏南通)人。

寓居金陵借园,自号借园主人。

中国清代诗画家、官员,为“扬州八怪”之一。

为官刚正不阿,廉洁爱民。

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职,为官时"有惠政,人德之",后因遭诬告被罢官,去官后寓南京借园,自号借园主人,常往来扬州卖画。

与李鱓、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

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有《风竹图》、《游鱼图》、《墨梅图》等传世。

著《梅花楼诗钞》。

善画松、竹、兰、菊、梅、杂花及虫 鱼,也能人物、山水,尤精画梅。

作品纵横豪放、墨气淋漓,粗头乱服 ,不拘绳墨,意在青藤、白阳、竹憨之间。

画梅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 ,欹侧蟠曲。

用间印有〖梅花手段〗,著名的题画梅诗有〖不逢摧折不离奇〗之句。

还喜欢画狂风中的松竹。

工书。

能诗,后人辑有《梅花楼诗草》,仅二十六首,多数散见于画上。

2、陈实功(1555~1636年),中国明代外科学家。

字毓仁,号若虚,生于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卒于明思宗崇祯五年(公元1636年),享年八十有一岁。

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

陈实功从事外科四十余载,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治病经验。

由于当时身处封建社会中,人们更加注重内科,轻视外科,这是因为外科医学同内科医学相比较而言,外科医学缺少详尽的基础理论。

陈实功在往常的治病行医中已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为了使外科医学能够让更多的人重视起来,让更多的行医者掌握方法技巧,他不顾晚年的身体虚弱,根据自己多年行医的丰富经验和明朝以前外科医学方面的部分成就,于明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撰写了一部重要的外科医学著作《外科正宗》,这是他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

全书共二十余万字,共分四卷。

从病痛的根源、诊断到外科上常见的大部分疾病,从各家病因理学说到临床症状和特点,以及各种病症的治疗方法,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等,从各种病情的形状到药剂的组成,都作了详细的论述。

其中对皮肤病、肿瘤都有较多的论述。

对于肿瘤之症,陈实功认为肿瘤只有及早的发现,才能摸清病源,以便能够及早的治疗,或许尚有一线希望治愈。

另外,对于现代医学中所遇到的淋巴转移,鼻咽癌等,亦有论述。

这些研究和探索十分珍贵,对现代临床治疗都有一定的启示。

全书综述了自唐朝以来历代外科中有效治疗经验,科学性强,论述精辟,能充分代表明代时期我国外科医学的巨大成就,具有较高的学习研究价值。

其中对下颏骨脱臼的治疗整复手术,完全符合现代医学的要求,直到现在仍一直沿用。

《外科正宗》印行后,广为流传,并流传到日本等国。

成数300余年来有各种版本50余种,成为中医外科的经典著作。

3、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扬州府泰州如皋县(今江苏如皋)人。

康熙三十二年,卒,年八十有三,私谥潜孝先生。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

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

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冒襄《湖北归来图》、《樵唱惊开图》、《山光水色图》《松寿图》,现为金陵天渡楼收藏。

4、胡瑗(993~1059)字翼之。

中国北宋学者。

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家。

因世居陕西路安定堡,世称安定先生。

庆历二年至嘉祐元年历任太子中舍、光禄寺丞、天章阁侍讲等。

胡瑗毕生从事教育,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三十年左右,受教育者不下数千人,对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胡瑗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很有特色和首创精神,不愧为一代宗师。

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成就,经受了千年历史检验,依然熠熠生辉。

概言之,大致有以下八个方面:

胡瑗在《松滋县学记》中开宗明义地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他从“致天下之治”的政治目的出发,揭示了人才、教化、学校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胡瑗认为,治理好国家关键在人才,人才要通过教育培养。

他认为,一要“师儒”,就是以孔孟之道管理和从事教育;二要普及教育于“民”;三要地方行政长官兴办学校。

在封建社会中,人民处于无权状态,封建政权内部的监督机制有名无实,各级官吏的政治道德、文化素质对于吏治的好坏、人民负担的轻重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真正的人才对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有着现实意义。

北宋初期,教化不兴,风俗浇薄,当时的科举制度崇尚声律浮华,以诗赋取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苟趋禄利”、轻“教化”、重“取士”的风气,且各地又没有建立学校。

为了培养真正合格的致治之才,胡瑗认为必须建立“敦尚行实”的学校,这种“立学教人”的主张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5、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如皋)人。

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

吕岱本为郡县吏,因避乱而南渡。

受孙权赏识,遂仕于孙氏政权。

建安十六年(211年),以督军校尉之职,与蒋钦等领兵平定吕合、秦狼等叛乱,获授昭信中郎将。

建安二十年(215年),随孙权进取长沙三郡,击降安成等四县,成功平定三郡。

后讨平吴砀、袁龙叛乱,升为庐陵太守。

延康元年(220年),代步骘出任交州刺史,平定桂阳、浈阳间的王金叛乱,升任安南将军、假节,封爵都乡侯。

黄武五年(226年),平定士徽叛乱,控制岭南,晋封为番禺侯。

任交州刺史时,吕岱多次派官员“南宣国化”,出使“西南大海洲上”(南洋群岛)以及今东南亚一带众多国家,使扶南、林邑、堂明等国纷纷遣使至吴朝贡。

赤乌二年(239年),接替潘濬处理荆州文书公务,与陆逊同在武昌,督管蒲圻。

陆逊去世后,武昌分为二部,吕岱督领右部,升任大将军。

废帝孙亮登基后,吕岱升任大司马。

吕岱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功勋赫赫。

太平元年(256年),吕岱去世,年九十六。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