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用管仲文言文翻译
1. 桓公用管仲文言文
齐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
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
’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请生之32。”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注释】 ①本文选自《国语·齐语》。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
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
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
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鲍叔,姓鲍,名叔牙,齐国大夫。
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④〔辞〕谢绝。
这里省去主语“鲍叔”。 ⑤〔庸〕平庸,无才能。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馁(něi)〕饥饿。
⑧〔其〕助词,表示测度的语气。 ⑨〔宽惠柔民〕宽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⑿〔法于四方〕为四方之法,全国都适用。 ⒀〔枹(fú)鼓〕战阵之间,击鼓以振作士气。
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气。
⒂〔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钩,衣带上的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
滨,同“濒”,迫近。 ⒃〔夫为其君动也〕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
夫,彼。以下两个“夫”字同。
君,指公子纠。 ⒄〔宥(yòu)而反之〕宽恕了他而使他回来。
⒅〔夫犹是〕他也会像这样。是,代“为其君动”。
⒆〔若何〕怎么办。 ⒇〔请诸鲁〕往鲁国去请求。
诸,之于。 21〔施伯〕鲁国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鲁国不与”的情况。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杀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执政能力,用他执政。
26〔夫〕句首助词。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个天下都能如愿,称霸。 29〔长为鲁国忧〕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
30〔欲亲以为戮〕想亲眼看着杀掉他。 31〔犹未得请也〕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
32〔请生之〕请使他活着,请求给活的。“生”是使动用法。
33〔束缚以予齐使〕捆起(管仲)来交给齐国的使臣。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
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使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
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
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
’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
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
2. 桓公为寿 酒酣,桓公谓鲍叔曰文言文翻译,谢谢
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曾在一起饮酒,饮到高兴时,桓公对鲍叔说:“为什么不给我祝酒?”鲍叔捧杯而起说:“希望您别忘记流亡在莒国的时候,希望管仲别忘记被绑在鲁国的时候,希望宁戚别忘记车下喂牛的时候。”
桓公离席再拜说:“我和两位大夫能够不忘记您的忠告,国家就一定没有危险了。”原文:桓公、管仲、鲍叔牙、宁戚四人饮,饮酣,桓公谓鲍叔牙曰:“阖不起为寡人寿乎?“鲍叔牙奉杯而起曰:“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使管子毋忘束缚在鲁也,使宁戚毋忘饭牛车下也。”
桓公辟席再拜曰:“寡人与二大夫能无忘夫子之言,则国之社稷必不危矣。”扩展资料:《管子》是一部记录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的书籍。
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
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