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经典的劝谏故事有哪些
1、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通过自己的妻子、奴仆、有求于己的客人,对自己的赞美之词,领悟到,齐王被人赞美而受到的蒙蔽,于是入宫劝谏。
最后,齐王知错就改,成为强国众多小国,闻之臣服。
2,魏征直谏唐太宗: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
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
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
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
3、触龙说赵太后: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
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王位,因为年纪轻,故由太后执政。
赵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赵威后。
当时的赵国,虽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辅佐,但国势已大不如前。
而秦国看到赵国正在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孝成王又年少无知,认为有机可乘,于是派遣兵将“急攻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请求与赵国关系密切的齐国增援。
齐王虽然答应出兵,但提出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去作人质。
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候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
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苟无岁,何有民?尚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
但在这篇文章中,她溺爱少子而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简直到了蛮横不讲理的地步,全不像一个开明君主的样子,这才引出了触龙说赵太后的一段故事。
4、褚遂良还陛下笏劝谏:
一日退朝,召长孙无忌、李绩、于志宁、褚遂良入内殿。
遂良曰:“今日之召,多为中宫,上意既决,逆之必死。
太尉元舅,司空功臣,不可使上有杀元舅及功臣之名。
遂良起于草茅,无汗马之劳,致位至此,且受顾托,不以死争之,何以下见先帝!”绩称疾不入。
无忌等至内殿,上顾谓无忌曰:“皇后无子,武昭仪有子,今欲立昭仪为后,何如?”遂良对曰:“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
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
’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
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臣不敢曲从陛下,上违先帝之命!”
上不悦而罢。
明日又言之,遂良曰:“陛下必欲易皇后,伏请妙择天下令族,何必武氏!武氏经事先帝,众所共知,天下耳目,安可蔽也。
万代之后,谓陛下为如何!愿留三思!臣今忤陛下,罪当死!”因置笏于殿阶,解巾叩头流血曰:“还陛下笏,乞放归田里。
”上大怒,命引出。
昭仪在帘中大言曰:“何不扑杀此獠!”无忌曰:“遂良受先朝顾命,有罪不可加刑!”
5、谏太宗十思疏: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
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
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
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