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思想的"有与无"是什么?
老子思想中有个观点是"有与无"
好像"有"是从"无"中产生的
可是真正涵义到底是什么....
〔有、无、玄〕
心知情识的扭曲异化建置,充斥在欲、名、言、为的造作网罗之中,且称之为意识型态。
每个个体的心知,无法豁显为自然的无为不言状态,来朗照万有万物,与万有万物在道中结合为一。却透过丧失自我的意识型态,僵化扭曲的观看外在的事物,以心知的成见来接触他者;他者同样以意识型态来与外在对话,终至造成彼此的磨擦冲突。
依老子的义理脉络,万有万物应回归至道的自然本真生命,清明纯净,彼此方能朗现交映,在道中结合为一。回归的过程,即是在摆卸解除伪装的意识型态,从相对的差别名相现象,走入绝对为一的真如世界。此一回归是需要修炼的工夫。
首先,要能冥观有、无、玄之中的玄妙真谛,这是教学上应用的第一步,让学子摆脱名相进入真如的世界。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出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
庄子天下篇描写老子是「建之以常、无、有」,可与笔者的有、无、玄相互呼应。无指的是宇宙的本源与开端,是返本归原的思路,令学子思索宇宙的本源与开端为何,进入了存有及宇宙论的思惟。
无是称呼向上对本源的探索,而有乃是向前在事物上的开端。(1)用《大乘起信论》一心开二门来借譬,无相当于真如门,有相当于生灭门。有是生化的动力,宇宙开创的力量。如此要让学子了知有无并非歧异,只是形式上的不同,同样是一心。
真如的无非寂然不动,易经言: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感而遂通,即可妙生万物,所以无并非虚空全然无物。无是万物之本源,是万物的存有,它透过有赋予万物形体的动力;而徼便是万物形成和发展的轨迹了。
无透过有的形式,孕育了芸芸的万有万物,但是有是出自于无的本源;所以,只是体与用的形式歧异,都同出于一个道体。在道体中,有与无是没有区别的。不过,道落入现象后产生作用便有了有,有了有便有了有名,有欲。
在有名、有欲之中,难免会僵化扭曲;因此,必需有回归观照的工夫,来体验宇宙的本源无,有和无便在发展过程后又结合在一起,这称之为玄。憨山大师在《道德经解》中说:同谓之玄,斯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把有、无、玄的真谛烘显出来。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无转出有来,有创造了形形 *** ,万紫千红的世界;每一微尘细河,都具备万化之源无的本质。令学子体验万化的本源为何?每一万有万物都涵蕴着万化的本源,启发学子自然、平等的观念胸襟。
道是一种原理义的概念,却被以带有存在义涵的概念表述。
当老子去寻找那运作的根本原理时,老子发现:天地万物的作用之情态,自始至终,都可以以「有」与「无」的形态转换来把握其意义。「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有与无成为老子哲学体系的第二个重要范畴,有与无原就是原理义的概念。如另文有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有之」与「无之」可以在最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作为处理事务的智慧原理,本是原理义者。在对天地万物之所以如此存在并且运行有常之原理进行反省思考的所思之对象之讨论中,即对「道」之反思中,老子即以「有」与「无」名言之,「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一章),有与无是指向同一个具体情况,而思考着它的两个不同层面的意义原理。但这样的思考,又是针对整体天地万物运作现象的根本原理,所以就从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的高度上介绍此原理,既以有无名之,则「道」与「有、无」便被处理成为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此「始」与「母」原是原理义身份的性征,但却以带有存在义涵的「天地之始」与「万物之母」之名辞来说及之,这是老子在作理性运作时,对于「存在」与「原理」并未予以区分所致,所以原本是属于原理的概念「道、有、无」,却被以存在的性格来表述「天地之始、万物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