括号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括号的主要用途,是标明行文中注释性的话。可以分为句内括号和句外括号两大类。句内括号是指一句话内用括号附加一些注释性文字说明,句外括号则是在一句话或一段话之后用括号附加一些注释性或补充性说明。
括号有圆括号(())、方括号([])、方头括号(【】)和六角括号(〔〕)等四种形式。
一、基本用法
1.用于标明行文中的注释性和说明性文字
【例1】1961年一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阿西莫夫《被压扁的沙子》)
【例2】寂寞地在室中徘徊,突然想到希夷(叶挺的字),但希夷还有一个爱女在他的身旁,应该是可以得到些安慰的。
(郭沫若《苏联纪行·日记》)
【例3】现帆做代的两栖动物(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更不适应南极气候。
(阿西莫夫《恐龙无处不在》)
【例4】与此同时,还有一些谣言说1948年3月去中国的寒春曾参与中国原子弹工程。(寒春曾于40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实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加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
(杨振宁《邓稼先》)
【例5】说起来可笑,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qiā)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zhē)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杨朔《荔枝蜜》)
上述例句中除最后一个外都是注释性文字,【例5】则是注音。
2.用于标示行文中插叙性、订补性的词语和句子
【例1】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闻先生声音激动了)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鼓掌)这成什么话?(鼓掌)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例2】……这里我又想起了列宁说过的这样意思的话:剥削阶级的统治,不止是靠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法庭和监狱,还要依靠群众的觉悟和落后。(张光年插话:还有宗教。)
(沙汀《短篇小说我见》)
【例3】她说:“同学们,理解是相互的,听了你们的发言,我们很受启发,我们承认,我们对你们是有不理解的地方,我们有些做法是不妥的,甚至也是有错误的,这一点上,我们是认输的。( *** 的发言,使同学们热泪盈眶,掌声四起。)
(《理解,应该是双向的》)
【例4】(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桃花源人)便要(渔人)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赏析)
【例5】一则来自北京的消息是这样描述的:(25日)凌晨,一阵小雨夹着泥沙从天而降,泥浆附着在露天停放的车辆、嫩绿的树叶和草坪上,污迹斑斑。泥浆雨过后,大风呼呼,尘沙滚滚,整个北京城漫天昏黄……这是北京第十次出现浮尘扬沙天气。
【例6】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五四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散文小说集《超人》、镇轿茄《往事》和通讯集《寄小读者》等。
【例1】至【例3】括号中的内容都是插叙性的话;【例4】、【例5】中的“桃花源人”、“渔人”、“25日”是作者的补充说明;【例6】则是插叙生卒年。
3.用于标明引文的出处
【例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自嘲》(见《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中的两句诗。
【例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例3】《一面》选自《鲁迅回忆录》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有改动。
【例4】《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1981年7月9日《人民日报》(原载194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
【例5】我用什么方式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御察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 ***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4.用于标明表示条目次序的数字或天干地支
【例1】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制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例2】我国古代诗文里很早就运用了对偶这种修辞格。例如: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4)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5.用于标明剧本中人物对话时的动作、情态的文字,以及说明人物活动、场次的时间、地点和舞台装置、灯光效果等情况的文字(这种说明习惯上只用六角括号的前半部分)。
【例1】常:(闪过)你要怎么着?
德:怎么着?我碰不了洋人,还碰不了你吗?
马:(并未立起)二德子,你威风啊!
德:(四下扫视,看到马)喝,马五爷,您在这儿哪?我可眼拙,没看见您!(过去请安。)
(老舍《茶馆》)
【例2】李秀:哥,那衣裳行吗?
李桦:(闷声闷气地)干活儿怎么穿?
李秀:真行!国庆节还不歇着。
李桦:你给我房?(走进后院)
(苏叔阳《左邻右舍》)
【例3】洪欣: 我还玩儿去呢!(下)
〔贾川低头进屋。
〔从后院传来争吵声。
〔一个小伙子和李桦争吵着出来,李桦一边吵一边推着空车。
(苏叔阳《左邻右舍》)
【例4】陶慕朱 请抽烟,抽烟!
〔静场。
〔管家上。
管家 陶先生,您的电话。
〔陶慕朱向管家不耐烦地挥挥手。
(沙叶新《陈毅市长》)
【例5】〔一九二七年的初春。
〔湖南农村的祠堂门前。
〔阳光照耀着大地、远山。祠堂大门的上端悬挂的写着“一切权力归农会”红布横幅和门旁的农会牌匾,使这个偏僻的山村显得生气勃勃。
〔臂戴红袖标的农民、手持梭标的农民赤卫队员和拿着棍棒的儿童团员围聚在贴在高墙上的农协告示的前面。有个教员在宣读告示。
(《人民戏剧·杨开慧》)
6.在书刊、字典之类的文字里,相当于小标题的文字或被注释的字、词、句,可用方头括号标示
【例1】【作者简介】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字圣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例2】【说明】《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原题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略有删节。拙政园,苏州名园之一。
【例3】【解释】嶙峋(lín xún):突兀的样子。
【例4】【原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译文】燕雀怎么知道鸿鹄的志向呢?
【例5】【与植物合谋吃人的蜘蛛】在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一些森林或沼泽地带,成群地生活着一种毛蜘蛛。这种蜘蛛喜欢生活在日轮花附近。原来这种花又大又美丽,很能将一些不明真相的人吸引到它的身边。不论人接触到它的花还是叶,它很快将枝叶卷过来将人缠住,这时它向毛蜘蛛发出信号,成群的毛蜘蛛就过来吃人了,吃剩的骨头和肉,腐烂后就成了日轮花的肥料。
【例6】【胸中有丘壑】胸怀中有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例1】至【例4】中括号内的部分,相当于小标题;【例5】、【例6】括号内的部分,是被解释的词句。这些被说明的小标题或被注释的词句,要用方头括号标示出来,以便与说明、注释的部分隔开,不使人误解。
7.在戏曲文字中,常用方头括号标示板式和曲牌
【例1】【仙吕点绛唇】满腹闲愁,数年禁受,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
【一半儿】为什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他那里要说缘由。则见他一半儿徘徊一半儿丑。
(关汉卿《窦娥冤》)
【例2】【黄莺儿】除却是神仙,送红颜泣杜鹃,似穿花蛱蝶深深见。……
(阿英《红楼梦戏曲集》)
【例3】【鹊踏枝】吟得句儿匀,念得字儿真,咏月新诗,煞强似织锦回文。……
(王季思校注《西厢记》)
【例1】至【例3】中的“仙吕点绛唇”、 “一半儿”、“黄莺儿”和“鹊踏枝”是戏曲的板式和曲牌名。
二、误用辨析
括号使用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一是括号的位置容易放错,特别是句内括号往往容易被放置于这句话的末尾,而不是紧放在被注释的词语后面;二是括号内外点号及其位置容易弄错。具体错误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1.注释性说明的括号没有紧放在被注释部分后面
如果括号内容是注释句子内部某些词语的,就应该让它紧紧贴在那个词语的后边,括号前不应有标点符号或文字将其与被注释部分隔开。
【例1】站在村中心小学那几间破烂不堪的教室前(有两间的墙都倒塌掉一半),给人的感觉好像是这里刚刚被敌机轰炸过似的。
(《我的老师》《小学生作文指导》)
【例2】这次的现场表演全部采用真唱,不能放录音对口形,(有歌星自我安慰称之为“齐唱”)这就很有些“是骡子是马,当场拉出来遛遛”的意思。
(《文汇报》1998年4月11日)
【例3】需要提到的是,联邦层次上实际的行政管理任务的执行,是由特殊的局或者公有产权形式出现的公司来具体承担的(联邦卡特尔局,联邦信贷监督局,联邦保险监督局,技术合作公司……)
(《新华文摘》1997年7月)
【例1】括号中的内容解释的是“教室”,应移到“教室”的后面、“前”的前面;【例2】括号中的内容是用来补充说明“对口形”一语的,也应紧跟着被说明的词语,括号前的逗号应该移到括号后面;【例3】括号的内容是用来解释“特殊的局或者公有产权形式出现的公司”的,却放到了全句的末尾,造成结构混乱,句意含混不明。应将括号及其内容移到“特殊的局或者公有产权形式出现的公司”后面。
2.带括号的次序语外误加点号
由于括号带有句末点号的性质,故次序语一旦加上括号,其外面就不宜再用标点符号。
【例1】说明的顺序主要有以下三种:
(1)以空间为序。……
(2)以时间为序。……
(3)以逻辑为序。……
(李响《中学生现代文写作》)
【例1】中的顿号应全部删去。
3.标注作者所属朝代时括号的误用
【例1】《智谋大全绘图宝典》是根据(明)冯梦龙《智囊》全本编创的。
(摘自1999年3月12日《周末》)
【例2】现湖北图书馆收藏〈清〉张伯行撰《小学集解》6卷。
在一般文字叙述中,标明时代的文字不需要特别加上括号标明,而图书著录中的时代标注文字则要加上括号表示。【例1】、【例2】括注作者所属朝代属于一般文字性说明和叙述,其圆括号和方括号可删去。不妨将上例与下面的相比较:
【例1】《世界史纲》〔英〕赫·乔·韦尔斯著
《林肯传》〔美〕卡尔·桑德堡著
【例2】忆秦娥
〔唐〕李白
渔家傲
〔宋〕范仲淹
【例1】是在原封面和扉页上用六角括号标明作者的国籍;【例2】是在课文标题下用六角括号标明作者所属朝代。它们不是放在一般的文字叙述中,所以可用括号。
4.括号内句末点号的误用
一般情况下,句内括号即放置于一句话内注释词语的括号,括号内的文字是不需要加标点的,标点要放在括号外,但括号内如果是疑问句和感叹句,问号和叹号则要放在括号内;而句外括号即放在一句话末尾或一段话末尾作为注释性或补充性说明的括号,其文字末尾需要加标点,而括号外不再加标点。如果括号内的注释,结构复杂或是文字较长,需要分为几句的,句中还要加上标点点断表示停顿。
【例1】去年冬天的一个星期日,我到一个全家已在瑞士侨居很久的同胞家里去做客。我们先是吃午饭;吃的是绝妙的丹麦式肉丸子汤,洋姜烧汁的两种肉(为了招待客人嘛)!饭后我们坐在主人的工作室里,吸着瑞士烟,心情特别舒畅,觉得跟在家里一样。
(《那远远的瑞士》《话题作文精选》)
【例2】全国的平均水平尚且如此,至于那些尚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地区(全国目前由国家和省、自治区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有三百七十九个,其中国家重点扶持三百二十八个。)基础教育条件之差,则更加令人目不忍睹。
(《中国基础教育现状调查》《社会观察》)
【例1】括号虽然是句内括号,但括号内是个感叹句,叹号应该放在括号内,括号外面要加上句号;【例2】的括号是注释“贫困地区”的,属于句内括号,尽管句子很长,句末的句号仍然是错误的,应删去,再在括号外加上逗号。
5.全句性的注释被用作部分注释
【例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航空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这是全中国人民的骄傲(鼓掌)。
(《伟大的历程》《纵横》)
【例1】是一个典型的全句性的注释,即句外括号,末尾的句号应该放在括号的前面,即将括号移到句号后面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