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文言文的重点句

 我来答
达人方舟教育
2022-11-09 · TA获得超过5128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39万
展开全部

1. 《劝学》重点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荀子•劝学》)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2. 求劝学文言的知识点

通假字 木直中绳, 以为轮 通“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虽有槁暴 通“又”。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君子生非异也 通“性”,天赋,资质。 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 以为轮。

,使动用法,用煣的工艺。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上,向上;下,向下;名词作状语。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足,名词作动词,走得快。

水,名词作动词,游泳。 古今异义 1.故木受绳则直 古义:墨线;今义:泛指所有绳索。

2.金就砺则利 古义:金属制品,此代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

4.假舆马者 古义:凭借;今义:虚伪的,不真实的。 5.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帮凶、走狗。

6.蟹六跪而二鳌 古义:腿,蟹腿; 今义:两腿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跪下。 虚词 于 青,取之于篮,而青于蓝。

于,介词。前者引进动作的处所,作“从”讲;后者引进比较对象,作“比”讲。

另:苛政猛于虎;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介词,引进动作对象,作“对”、“向”讲。

者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者,代词。

组成名词的“者字结构”,作“的人”讲。 另:有蒋氏者;助词,表停顿,并提示下文要说的原因。

另: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而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连词,表并列,可不译。

另:君将哀而生之乎; 吾尝终日而思矣 连词,表修饰,可译作“地”。 另:潭西南而望;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可是”。 另: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另: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 军惊而坏都舍(表比喻)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代表。

曾在齐国下讲学,后游历秦国,晚年任楚兰陵令。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 *** 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二十卷,为荀子及其门人所著。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劝学(节选)译文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成的,但比水更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符合圆规(画的圆)。

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也不再能再挺直,(这是由于)煣的工艺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就直了,刀剑在磨刀石上磨,就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多次检查、省察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看见的范围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远处的人能看得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变洪亮,但是听的人听得很清楚。

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和桨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资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积土成为山,风雨从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

3. 《劝学》中重点的句子有哪些

1.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释义: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是颜色比蓼蓝更深;冰是水所凝结成的,但比水更冷。

2.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释义:所以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

3.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释义: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并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4.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释义:君子的天赋(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罢了。

5.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释义: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6.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释义:用刀刻东西如果中途放弃,那么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7.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释义:积累善行形成良好的品德,因而人的智慧自然获得,圣人的思想就由此具备了。

8.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释义: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们在远处也能看得见。

9.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释义: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10.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释义: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却能吃泥土,向下却能饮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

11.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释义: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黄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4. 文言文重点句式

文言文重点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4)用“.,.者也.”表示.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定语后置:()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战于长勺”()用“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覆之以掌“4、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3)省略宾语 如:“余闻而愈悲.”(4)省略介词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练习: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4、而君幸于赵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7、行将为人所并. 8、牧以谗诛. 9、痛哉斯言.10、不腆敝邑. 11、未休关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14、沛公安在? 15、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人马溺死者甚众.1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8、玉斗一双. 19、师不必贤于弟子.20、与备会于当阳长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语暴以好乐.23、欲以击柱. 24、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 25、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顾. 27、唯余马首是瞻. 28、何辞为? 29、当是为谷中溪水冲激而成. 30、刘备天下枭雄.(二)文言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1.不亦……乎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淮阴侯列传》)——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3.何……为“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4.何……之有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宋国有什么罪?(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5.何……之……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