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诗歌《诗经》的解读有什么看法?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卸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卸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展开全部
诗歌的内容并不复杂,而是很单纯的。主要是表达对残暴贪婪的统治者的愤恨,对美好未来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诗歌的思想性是非常强的,可以说是为后世文学(如陶渊明《桃花源记》等)开了先河的。
诗歌三叠,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有思想上的层层递进的。“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表明的是统治者对人民的漠视!他们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而只是一味的贪婪腐化,激起人们的愤恨和不满。同时“顾、德、劳”也是人们在各个层面的要求,要求统治者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从历史的角度和层面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也是满足人民要求的切实行动!
古往今来的人民,都有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要求,这个是不变的。对于腐败的愤恨也是一样的!诗歌的警示作用和意义是深远的!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今天依然是很好的警策!
我们历史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要体察民意,体恤民情,详细了解和掌握人民的现实需要,为人民服务。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怎么得到?又怎么失去?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体察民意、体恤民情。
诗歌三叠,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往复,而是有思想上的层层递进的。“莫我肯顾、莫我肯德、莫我肯劳”,表明的是统治者对人民的漠视!他们不关心人民的疾苦,而只是一味的贪婪腐化,激起人们的愤恨和不满。同时“顾、德、劳”也是人们在各个层面的要求,要求统治者关心他们的生产生活。从历史的角度和层面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思想是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也是满足人民要求的切实行动!
古往今来的人民,都有追求美好、追求光明的要求,这个是不变的。对于腐败的愤恨也是一样的!诗歌的警示作用和意义是深远的!这个永恒的主题,对于今天依然是很好的警策!
我们历史上一些政治家、思想家都曾经表达过这样的观点,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务维艰。”要体察民意,体恤民情,详细了解和掌握人民的现实需要,为人民服务。古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民心怎么得到?又怎么失去?关键就在于能不能体察民意、体恤民情。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