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好的推荐一些书籍?
推荐《哀愁的预感》,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的小说。
《悲伤的预测》描述了一个丢失和恢复的故事。主人公弥生在幼年的车祸中失去了双亲,也同时丧失了儿童时代的记忆。后来虽然养父母给予了她温馨和谐的家庭生活,她却总感到“不单单是童年时代的记忆,我还把什么重大的事情忘掉了”。强烈的预感让她走向了雪野“阿姨”,慢慢找回了失去的记忆,并“用自己的方式发掘出了姐姐和恋人”。
结局并非是重点,吉本芭娜娜吸引人的,是书里那些默默流淌的情感,那些细腻入微的情绪,是尘世间最容易假装忽略掉,但又时时刻刻弥漫在每一个人周围的东西。
故事仍然与死亡有关,这似乎是吉本芭娜娜习惯的一个题材,有评价把其称为“对日常性死亡事件的现代性书写,是吉本芭娜娜小说死亡主题的一个重要特征”,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并非特殊的视角,死亡确实是一个容易引发故事的元素,它代表着一个暗藏的故事,代表着隐秘的情感,但如何去讲述死亡以外的故事,则是不同写作者面对的不同面向。
《哀愁的预感》有趣的是,就连同一个死亡事件,姐妹的处理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的,姐姐雪野冻结了这一段时间,她的离群索居仿佛是让时间暂停了,她用自己的方式在怀念。
昨天中午花了一小时看完还挺短的,其实本来应该从《厨房》开始看吉本芭娜娜的文章,奈何这书封面的樱桃更吸引我。
老实说这本书有好有坏,好的是笔触细腻甚至有的内容令人啧啧称赞,带着日本作家独特的物哀之情。而坏的是本书剧情方面实在欠佳,有一种旋转木马才坐了一半就停电的失落感,一切都是淡淡的没有我期待的事情发生最后戛然而止。
她身上散发着的虚无却明朗的光充盈着周围的空间,她低垂下长长的眼睫毛懒洋洋地搓着眼睛时的模样,就像天使一样显得耀眼夺目,她那伸在地板上的纤细的腿踝完美得像一尊雕像。
在那栋破旧、脏乱的房子里,所有的一切好像都随着阿姨的一举手一投足而如潮水一般缓缓地起起落落。
那里是不存在时间的世界。直到我拜访的那一刻,阿姨一直在那里独自一人,简直像沉睡了似的悄悄地生活着。
2024-03-17 广告
1.《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彪喜)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是一个年轻大学毕业生对当今大学生活的反思。对于一名准大学生来说,这却是一本没有任何理由忽略的书。它是近年来中国最畅销的大学生指南类读物,该书目录以“一名25岁的董事长给大学生的18条忠告”为名在网上广泛传播。说是忠告,整本书却没有任何说教的色彩,作者不过是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结合他在学习、考研、求职和工作过程中的切身经历来谈大学生应该如何读书,如何充分利用大学四年,语言风趣幽默,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体验中明白很多道理。作者覃彪喜先生当年报考北大法学院未果,被调剂到中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可是,这样一个冷门专业的毕业生却可以在做房地产策划师,可以成为IT项目经理,可以在毕业几年以后成为一家公司的董事长。究竟是什么原因决定了这种成功?
2.《求职,从大一开始》(覃彪喜)
在《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出版以后,覃彪喜先生历经五年磨一剑,又为大学生献上了这本新书:《求职,从大一开始》。覃先生一直强调不能过于功利地读书,强调大学时期一定要注重批判性思维、表达能力、公民意识等多种素质的培养,可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覃先生把求职放在了首位。这本书则是一位年轻的董事长与大学生关于职业规划与就业、关于生计与尊严的对话。覃先生试图通过这本书让大学生从入学就开始规划职业生涯,扎扎实实地塑造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到了求职的时候才投机取巧临阵磨枪。决定求职结果的并不是面试那十几分钟,而是整个大学四年。这本书则告诉大学生们如何通过四年的“厚积”换取毕业求职时的“薄发”,大到人生方向的抉择、求职战略战术的把握,小到做简历的技巧、女生或乙肝患者如何突破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都做了详尽、深入、全面的阐释。
3.《上大学为了什么》(亚历山德拉·利维特)
在大学里,年轻人过着穿牛仔裤、打篮球、每天只上三个小时课的悠闲生活,可为了毕业后更好地找到满意的工作,从现在你们就需要一些指导,帮助你们在严酷的现实工作中如鱼得水。
4.《老板要你在大学里学的10件事》
是考研、出国深造,还是就业;没有工作经验,得不到工作;没有工作就得不到经验;如何在职场中脱颖而出;老板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为了拥有称心的工作,仅仅凭分数高、学习好是不够的。最有效的求职途径是从入学第一天就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比尔教授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研究大学生活和职场生涯的关系,帮助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工作。
在这里,他列举出了那些能够使你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生存和取得成功的技能,帮助你比同学更早地找到实习单位;少付一点学费、多赚一点工作经验;最大化利用学校的资源;在毕业前就拥有管理经验和销售经验;理智地选择职业领域;从面试者中脱颖而出。
5.《不要等到毕业以后》(张志)
大学要不要勤工俭学?大学生如何经营自己的人脉?考研还是就业?牛人的成功能复制吗?大学生创业值得鼓励吗?去上班,还是考公务员?该书从新生入学后的人生规划、大学期间的社会实践到毕业求职的各方面,全面、深入地回答了困扰着当前大学生的一系列问题。57条人生成长建议、57个实操训练、10位同学的'精彩分享、40本好书推荐。不论你是新生或老生,如果你是不会选择,不敢选择,不能坚持选择的人,如果你是为专业,为就业,为求学,为人生而迷茫的人,这本书会帮你行动起来!受到读大学的快乐了。
6.《围城》(钱钟书)
如今流行网络用语,90后的年轻人更是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可是,如果过度沉迷于网络而忽视了文化底蕴的积累,以为会一些网络用语就是“油菜花”(有才华),会讲几个网上的笑话就是幽默风趣,那实在是很傻很天真了。一些人整天泡在网上看一些网络写手的无病呻吟,却对《围城》这样的大家之作视若无睹,实在是很“杯具”的事情。即使逛遍所有的网站,又到哪去找出一个比钱钟书更有才华的人呢?到哪去找出一部比《围城》更幽默的作品呢?
7.《记住你是谁--15位哈佛教授震撼心灵的灵的人生故事》
每一个故事所蕴含的深义都会让我回味好几天。当我听到同学们在咖啡厅和酒吧里重新谈起这些故事时,我才知道他们也被这些故事深深影响着。在12月的某一天,当我坐在教室里等着教授开始讲课的时候,我想如果一个故事就有让我重振的力量,那么十多个像这样震撼心灵的故事会给我及其他人产生怎样的影响呢?突然,一线灵光闪现在我的大脑里。这些故事在他们教育生涯中的特殊时刻,作为良言激励他们的MBA学生们,当然也会激励那些想要增强自己的领导力的人,那些在充满挑战的职业生涯中需要一个导师的人。然会感觉到心灵的纯净,精神的升华。
8.《南方的立场》(南方都市报)
从中学生变成大学生,会相应地产生很多方面的变化,最根本的一个方面就是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变了。对于中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学习前人已有的知识,他们是以一个学生的姿态面对这个世界;对于大学生来说,虽然也要学习知识,但是,姿态上已经是平等地、独立地面对这个世界了。要关注这个世界,并敢于、善于对这个世界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思维能力就永远只能停留在中学生的水平。
社会每天都在发生着很多事情。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这些事情呢?当我们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不是背教材上的观点,也不是跟随着大众人云亦云,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观点独到、深刻、客观呢?这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