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的由来和风俗
立春的由来和风俗如下:
我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民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自秦代以来,我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
各地民间举行种种娱乐活动,用以迎接春气,预兆丰牵。人们在开旷之处搭台,聚资请戏班表演,祈福农祥,称为春台戏,卖春困,立春过后,天气渐渐和暖,往往使人容易随睡,易于徽惰。儿童于立春当日应特别早起,高呼:“卖春困!”用以振作精神。宋朝陆游有《岁薯》之诗:“从今春困不须卖,睡到日高三丈时。”
立春的故事
在古代就流传下来,立春节气这天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在传说中立春节气这天是农户农忙的时候,一年的劳动将从今天开始,在立春节气这天农户们用纸制作一个大的耕牛,带到官府由县官用鞭打上三鞭,意思就是说家家户户的牛都劳动起来,举行完仪式各家各户就牵着耕牛下地去了,这天嫁出去的姑娘不能回娘家。
一是:姑娘回家爹娘没有闲暇伺候,回来也是给爹娘找麻烦,耽误种地就麻烦了;二是:爹娘怕姑娘回家借走耕牛,耽误了种地,耽误收成交不上税官府就会找麻烦。有句俗话就说——打春走娘家,踩穷了舅子。现在都这个年代了,全是机械化生产了,根本就不需要牛出面了。如果还那习俗所说打春不走娘家,就贻笑大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