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翻译是:什么意思

 我来答
物流郑学姐

2019-03-07 · TA获得超过11.9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421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7万
展开全部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该剧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懒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碗戏肝w
高粉答主

2020-12-12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92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1.9万
展开全部

这句话的原文是出现在诸葛亮54岁的时候,写给他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篇名为《诫子书》的家书里。《诫子书》这三个字,顾名思义就是诸葛亮对自己儿子的教育和劝诫。这是基于一个父亲对自己一生的自我总结和思考,也委婉地表达了他对儿子的一份期许和要求

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如果不能够静下心来,专注于学习,用心打磨自己,就不能够有更高的境界,无法走得更远,实现更远大的目标。如果不能够看淡名利,就无法在世俗的诱惑当中,确立自己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这句话用非,和无以这两个字,是双重否定来表达肯定的意思。也由此衍生出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两个四字成语,也被很多人奉为人生的箴言。充分体现了诸葛亮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在我们今天看来这句话,尤其适用,可以时刻警醒自己。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的欲望也无限滋生,而繁忙的假象又让人沉迷其中无暇思考。对于经济体系而言,这种欲望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但对于个人而言,过多的欲望如果不知道节制,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浮躁和空虚,无法获得内心真正的满足感。如果不能静下心来,审视自己内心真正的诉求,或许就会像很多人活了大半辈子,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感觉一事无成。淡泊以明志,是让我们能够拒绝生活中似是而非的诱惑。很多东西假借机会之名,事实上却只是让我们偏离本心的诱惑。只有看淡世间名利才能够找到内心追寻的永恒。同样,宁静而致远是告诉我们,不论你追求的是什么,都需要潜心修炼,带着匠人精神扎根在一个领域,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便是无冕之王。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苏半池

2022-08-26 · 忙碌可以冲淡很多情绪
苏半池
采纳数:1827 获赞数:12034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这句话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这篇文章并不是我们课本里的内容,下面看看它到底是怎样一篇文章。



一、诸葛亮写《诫子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呢?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也就是蜀汉建兴十二年,这一年他正在与司马懿对阵五丈原,而此时他的身体状况已经极度不好了。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一生为国,在《出师表》中他讲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也是这么做的。

正是因为为国事日夜操劳,所以没有办法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于是就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这样一封家书,希望能够对他起到劝诫的作用。


二、《诫子书》主要是表达什么内容呢?

其实这封家书的内容比较简单,主要就是告诉儿子学习要静心专一,做人得勤勉努力。虽然只是简短的几句话,却概括了做人以及求学的道理,也体现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教诲及期望。


三、诸葛亮是什么人?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

讲这些也都不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但是讲到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以及空城计,没有人不知道,这些典故都透露出他出色的军事政治才能,而讲到木牛流马和孔明灯,又不得不佩服他的聪明理智。不论是生前被封为武乡侯,还是死后追谥忠武侯,都不及这些事物给大家心中留下的深刻印象。



💡我觉得诸葛亮的这句话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很有劝诫作用的。就拿我自己来说,目前是个公司的小职员,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技能,每天就是按部就班地完成工作,拿着每个月雷打不动的死工资。

虽然我也想学习一些技能,扩大自己的价值,奈何自己就是静不下心,到现在也还在迷茫之中。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学会怎么让自己静下心来,去看清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学习,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四、《诫子书》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7d5e4af
2020-10-05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8
展开全部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该剧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懒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b3ed129
2020-05-16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83
展开全部
“非淡泊无以明智,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该剧出自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的《诫子书》。

《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扩展资料: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诫子书》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懒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淡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诫子书》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

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诫子书 (诸葛亮作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60)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