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别黄金的真假
展开全部
标注时尚潮流、带有轻奢属性的黄金珠宝饰品,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进了千家万户。良莠不齐的商家,暗藏玄机的销售手段,使得不少消费者误入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购物“中奖”、“贵品”低价的陷阱。
一、 认清含金量的标识
“千足金”等含量表示方法已经不再被使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5月4日公布实施的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规定,纯度为999.0‰的金饰,也只能标注为“足金”,而不能叫“千足金”了。
金银首饰的含量在商家的宣传中很容易变成噱头,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品质“更好”的饰品。但是,纯度为“9999”还是“99999”,其实差别不大。因此,购买金银等贵金属首饰时,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传的超高金含量,认准“足金”即可。
二、 仔细查验质地
成色:黄金因其含有杂质种类和成份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黄金呈赤黄色,成色在95%以上;呈正黄色,成色在80%左右;呈青黄色,70%左右;黄色略带灰色,50%左右。
重量:黄金的比重为19.3g/cm3,比重接近19.3时,含纯金越高。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白银、铜、锡、铅的重量都比黄金轻许多,可见黄金体小质重。黄金掂于掌心有沉坠感,对于笨大而轻飘的饰品应提高警惕。
同时,纯金质较软,一般不会用来镶嵌首饰,凡是强调高纯度镶嵌类的黄金饰品,一般都有水分。
三、警惕“买到等于赚到”
只有达到品质、级别标准的珠宝才具有保值增值功能,而大部分珠宝首饰只适合日常生活佩戴或收藏。部分消费者认为买珠宝就是投资,想以低价买入然后高价卖出,而在购买之前却并不了解珠宝的真正价值,这就使得有些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态,打出“资源稀缺”、“价值稳中有升”的招牌向消费者低价出售假冒品、伪劣品。
提醒您注意,对于价格相对昂贵的珠宝饰品,正规、专业的珠宝商更侧重于品质和信誉,所以售价和折扣都是相对稳定的,当您看到“换季、老款甩卖、1折、2折”低价售卖的珠宝商铺请不要犹豫,直接绕道走开。
四、 正确认知“处理”的含义
我们常常能见到在珠宝玉石的鉴定证书、质量检验报告等质量证件标识上,在商品名称之后注明“处理”的字样。不甚知晓的消费者往往把“处理”理解成“翡翠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的切割、打磨、抛光、镶嵌等处理方法”;或者理解成是被调低价格的“处理品”。而少数商家明明知道“处理”的含义却在面对消费者的询问时含糊其词、顺水推舟,对“处理”二字作错误地解释来误导消费者。
在1996年发布(1997年5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翡翠(处理),就是经酸洗去除杂质后,做了注胶处理或做了人工致色(染色)处理的翡翠,珠宝界称之为翡翠B货、C货或B+C货。自1997年5月1日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生效实施后,在翡翠商品的标识标签中,已取消了翡翠A货、B货、C货和B+C货的名称标注,而用“翡翠(处理)”概括并取代了翡翠B货、C货和B+C货。说得直白一些,“处理”就代表这块翡翠已不是纯天然的翡翠。
五、“炫幻”的金镶玉
雕刻精美的玉石上镶嵌着炫目的黄金,“金镶玉”是目前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一款饰品,许多消费者对此都心动不已。虽然看起来有玉又有金,但市面上大多数“金镶玉”饰品实际成本并不高。“镶金”是由非常薄的金箔制成,重量大多不超过0.1克。且玉石的品质也属低档。这类首饰即便是打出很低的折扣,对消费者而言也是很暴利的,还请您提起注意。
六、网购金银珠宝隐患多
1、视频、照片中的商品与实物存在差异。有些首饰看上去比较大,但实物到手以后却相差甚远;有些视频、图片上的产品颜色、色调都很漂亮,但实际则是发黑、发黄的;有些珠宝有斑点或者裂纹,但在视频、照片上是看不到的。
2、销售技巧与手段。消费者在遇到自己中意的商品向商家订货时,往往得到该商品“断货”的答复,随后商家便立刻会向消费者推荐其他款式,而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推荐直至成交。这其中,消费者中意的那款产品很可能从始至终就是个噱头——压根就没有,但商家却由此知晓了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据此进行有目的销售。而此时商家向消费者推荐的产品就会让消费者认为这款商品和自己中意的商品属于同一档次,那么前后两种商品是否真的同属,也只有商家知晓了。
3、语言文字上夸大其词。网购直播中的很多主播、代理完全是不懂行的,有意或者无意会在文字表述中将工艺品提升到收藏类,或者制作金银珠宝的假证书,并且将证书上的查询网站和电话也进行作假,以形成产业链,再加之天花乱坠的语言进行宣传。
最后,还提醒您注意几点:
1、选购金银饰品时,一定要在经过计量检定和校准的天平上复称,并确认质量(重量)信息已在相关票据上注明。
2、购买按照克数定价的黄金饰品最为划算,这才是实打实的等价交换。
3、金银珠宝类饰品要到正规商场、专卖店以及专柜购买;不要在旅游景区购买珠宝玉石。
4、交易完成后一定要让商家开具正规发票,并确认票据信息与购买信息一致,最好详细列明质量、材质等关键信息。
一、 认清含金量的标识
“千足金”等含量表示方法已经不再被使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6年5月4日公布实施的GB11887-2012《首饰贵金属纯度的规定及命名方法》第1号修改单规定,纯度为999.0‰的金饰,也只能标注为“足金”,而不能叫“千足金”了。
金银首饰的含量在商家的宣传中很容易变成噱头,以此来吸引消费者购买品质“更好”的饰品。但是,纯度为“9999”还是“99999”,其实差别不大。因此,购买金银等贵金属首饰时,不要盲目相信商家宣传的超高金含量,认准“足金”即可。
二、 仔细查验质地
成色:黄金因其含有杂质种类和成份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色泽,黄金呈赤黄色,成色在95%以上;呈正黄色,成色在80%左右;呈青黄色,70%左右;黄色略带灰色,50%左右。
重量:黄金的比重为19.3g/cm3,比重接近19.3时,含纯金越高。在体积相同的条件下,白银、铜、锡、铅的重量都比黄金轻许多,可见黄金体小质重。黄金掂于掌心有沉坠感,对于笨大而轻飘的饰品应提高警惕。
同时,纯金质较软,一般不会用来镶嵌首饰,凡是强调高纯度镶嵌类的黄金饰品,一般都有水分。
三、警惕“买到等于赚到”
只有达到品质、级别标准的珠宝才具有保值增值功能,而大部分珠宝首饰只适合日常生活佩戴或收藏。部分消费者认为买珠宝就是投资,想以低价买入然后高价卖出,而在购买之前却并不了解珠宝的真正价值,这就使得有些不良商家利用消费者的这种心态,打出“资源稀缺”、“价值稳中有升”的招牌向消费者低价出售假冒品、伪劣品。
提醒您注意,对于价格相对昂贵的珠宝饰品,正规、专业的珠宝商更侧重于品质和信誉,所以售价和折扣都是相对稳定的,当您看到“换季、老款甩卖、1折、2折”低价售卖的珠宝商铺请不要犹豫,直接绕道走开。
四、 正确认知“处理”的含义
我们常常能见到在珠宝玉石的鉴定证书、质量检验报告等质量证件标识上,在商品名称之后注明“处理”的字样。不甚知晓的消费者往往把“处理”理解成“翡翠在加工过程中,经过的切割、打磨、抛光、镶嵌等处理方法”;或者理解成是被调低价格的“处理品”。而少数商家明明知道“处理”的含义却在面对消费者的询问时含糊其词、顺水推舟,对“处理”二字作错误地解释来误导消费者。
在1996年发布(1997年5月1日实施)的国家标准中规定:翡翠(处理),就是经酸洗去除杂质后,做了注胶处理或做了人工致色(染色)处理的翡翠,珠宝界称之为翡翠B货、C货或B+C货。自1997年5月1日国家标准《珠宝玉石名称》生效实施后,在翡翠商品的标识标签中,已取消了翡翠A货、B货、C货和B+C货的名称标注,而用“翡翠(处理)”概括并取代了翡翠B货、C货和B+C货。说得直白一些,“处理”就代表这块翡翠已不是纯天然的翡翠。
五、“炫幻”的金镶玉
雕刻精美的玉石上镶嵌着炫目的黄金,“金镶玉”是目前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一款饰品,许多消费者对此都心动不已。虽然看起来有玉又有金,但市面上大多数“金镶玉”饰品实际成本并不高。“镶金”是由非常薄的金箔制成,重量大多不超过0.1克。且玉石的品质也属低档。这类首饰即便是打出很低的折扣,对消费者而言也是很暴利的,还请您提起注意。
六、网购金银珠宝隐患多
1、视频、照片中的商品与实物存在差异。有些首饰看上去比较大,但实物到手以后却相差甚远;有些视频、图片上的产品颜色、色调都很漂亮,但实际则是发黑、发黄的;有些珠宝有斑点或者裂纹,但在视频、照片上是看不到的。
2、销售技巧与手段。消费者在遇到自己中意的商品向商家订货时,往往得到该商品“断货”的答复,随后商家便立刻会向消费者推荐其他款式,而且“不遗余力”地进行推荐直至成交。这其中,消费者中意的那款产品很可能从始至终就是个噱头——压根就没有,但商家却由此知晓了消费者的需求,然后据此进行有目的销售。而此时商家向消费者推荐的产品就会让消费者认为这款商品和自己中意的商品属于同一档次,那么前后两种商品是否真的同属,也只有商家知晓了。
3、语言文字上夸大其词。网购直播中的很多主播、代理完全是不懂行的,有意或者无意会在文字表述中将工艺品提升到收藏类,或者制作金银珠宝的假证书,并且将证书上的查询网站和电话也进行作假,以形成产业链,再加之天花乱坠的语言进行宣传。
最后,还提醒您注意几点:
1、选购金银饰品时,一定要在经过计量检定和校准的天平上复称,并确认质量(重量)信息已在相关票据上注明。
2、购买按照克数定价的黄金饰品最为划算,这才是实打实的等价交换。
3、金银珠宝类饰品要到正规商场、专卖店以及专柜购买;不要在旅游景区购买珠宝玉石。
4、交易完成后一定要让商家开具正规发票,并确认票据信息与购买信息一致,最好详细列明质量、材质等关键信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