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节意思是什么
气节意思是指坚持正义,指人的志气和节操。
气节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qì jié。
出处:
1、《史记·汲郑列传》:“黯好学,游侠,任气节”。
2、《书·尧典》:“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3、孔颖达疏:“以时分于岁,故云气节,谓二十四气时月之节”。
4、陶潜《劝农》诗:“气节易过,和泽难久”。
5、《史记·汲郑列传》:“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
6、《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莽败,磐拥富赀居故国,为人尚气节而爱士好施,有名江淮间”。
7、宋·曾巩《哭尹师鲁》诗:“文章气节盖当世,尚在功德如毛厘”。
8、宋·陆游《有所感》诗:“气节陵夷谁独立,文章衰坏正横流”。
气节人物代表
春秋时期,齐晋两国出现过一个秉笔直书、以身殉道的史官群体,尤以齐国太史兄弟和晋太史董狐最为典型。齐国太史虽因直书“崔杼弑其君”而被权臣崔杼所杀,但太史的两个弟弟却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继续这样写。崔杼慑于太史兄弟三人为秉笔直书而前仆后继的正气,最后终于放下屠刀。
晋国太史董狐也因不畏权贵,“书法不隐”,记下“赵盾弑其君”而被孔子称赞为“古之良史”。由此而后,不畏权贵、秉笔直书就为中国历代史家所效仿,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一条铁则。
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在中国封建君主专制的淫威下,历代史家要做到这一点,胸中没有一股浩然正气,显然是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就盛赞“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气节
2024-06-06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