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关于中学生喜爱话题研究调查问卷 25

唉,找了好久就是找不到,拜托了啊!兄弟姐妹们啊!这是作业啊!!!!!!... 唉,找了好久就是找不到,拜托了啊!兄弟姐妹们啊!这是作业啊!!!!!! 展开
 我来答
yangxinyue1995
2007-01-20 · TA获得超过1996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78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50万
展开全部
调查报告
2006年02月23日 11

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报告

高一 刘佳

--------------------------------------------------------------------------------

前言

如今,在校园内,学生边走边打手机的现象随处可见。持机人群也正悄悄从大学生一直蔓延到了高中学生。当问到带手机、呼机到学校是否会影响学习时,几乎98%的同学回答说“不会”,并说只要上课时不让手机呼机铃声响起来就行了。

同学们的手机都是怎么来的?带到学校来放在哪里呢?到底会不会影响学习?

调查目标(1)了解中学生使用手机现状(2)研究怎样解决手机一族问题

调查方法(1)采访调查(2)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题
.是否有手机 A有 B没有 (若有,请继续填一下内容)

2.手机的来源 A家长用过的 B家长专们给买的 C亲友送的

3.手机的用途 A便于与家长联系 B短信,游戏 C时尚

4.是否带到学校来 A是 B否 (若是,请填第5题)

5.在学校手机放在 A位子里 B锁在柜子里 C放书包里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结果确认(总人数:104)

调查项
人数(人)
所占百分比(%)

是否有手机
A有(70)
B没有(34)

67.3
32.7

手机的来源
A家长用过的(34)
B家长专门给买的(61)
C亲友送的(9)
32.7
58.7
8.6

手机的用途
A便于与家长联系(64)
B短信,游戏(37)
C时尚(3)
61.5
35.6
2.9

是否带到学校来
A是(102)
B否(2)

98.1
1.9

在学校手机放在
A位子里(92)
B锁在柜子里(11)
C放书包里(1)
88.5
10.6
0.9

2.采访了10位同学,80%的同学认为手机不会影响字习。

结果分析

据调查结果显示,在我调查的人大附中、101中学两所学校中的两个高一班级,共104人的样本中:

1.有67.3%的高中生拥有自己的手机。(这足以显示出了现在中学生正处于手机热当中。)手机成了每个人必不可少的通讯设备,成为了学校中普遍见到的用品和谈论话题。

2.有58.7%的同学专门配置了手机

3.有61.5%的人为了与家长联系,35.6%的人为了发短信、玩游戏,还有2.9%的人说:“时尚”!

4.而更惊人的是,有88.5%的同学把手机带到学校来,并且放在位子里。

试问:难道这样一点都不影响学习吗?

老师们有不同看法。人大附中的杨老师认为:这是社会在学校的一个投影。社会上有什么,现在学校多少都会有,学生只是一群特殊的消费群体。我们没有办法禁止学生带手机来学校,但我们不鼓励学生带手机、呼机上学。因为学校毕竟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生的社交内容太丰富,是不利于学习的。

学生追赶时髦,手机使用者低龄化,这对手机市场来说也许是个刺激,然而对学生来说,赶时髦应有度,因为学生毕竟是学生嘛。

我认为,如果只把手机当作一种通讯工具,学生普遍使用是能够表现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的,但一些学生使用手机缺乏自我约束的自觉性,一些学生在夜自习时打电话,宿舍熄灯后则用手机发短消息。有无手机,谁的手机好,在学生中诱发了攀比。这样也许会影响学习。

至于放在哪儿,我认为还是锁在柜子里比较好,通常一些同学放在位子里,上课手机总是过一会就震一下,两个学生用手机聊天,这样既影响听课,有影响别人。

解决方法

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意见)要求学生把手机锁入柜中。同学们尽量约束自己,不要因此影响了学习。

今后研究方向

到底应不应该鼓励中学生使用手机,怎样能让学生了解上课使用手机对自己学习和其他同学有影响。

[导师网上点评]

成功之处:

作者为了“了解中学生使用手机现状和研究怎样解决手机一族问题”,设计了“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课题,选题具有一定时代意义。作者采用“问卷调查和采访调查两种方法进行研究,互为补充,较为合理。

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得到“在我调查的人大附中、101中学两所学校中的两个高一班级,共104人的样本中,有67.3%的高中生拥有自己的手机。有88.5%的同学把手机带到学校来”的结论。进而提出: “难道这样一点都不影响学习吗”的疑问对同学们的成长是比较有责任心的。

作者通过对相关老师进行“采访调查”,得到“我们不鼓励学生带手机、呼机上学。因为学校毕竟是学习知识的地方,学生的社交内容太丰富,是不利于学习的”的回答,揭示了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忧虑,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最后不但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意见,还创造性地提出了“今后研究方向”是:

“到底应不应该鼓励中学生使用手机和怎样能让学生了解上课使用手机对自己学习和其他同学有影响”,这种对待调查研究课题的态度和方式,是值得提倡的。

不足之处与建议:

论文名称有待规范,根据作者的研究工作,是否改为“对人大附中高一(11)班和101中学高一(1)班学生使用手机的调查”更好一些。

作者通过对相关老师进行“采访调查”的人数仅仅一个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有不同看法”也只对一种情况进行了描述,显得证据不足。

[接力研究提问]

什么叫时尚消费?时尚消费与超前消费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时尚消费与超前消费最大的优势和劣势各是什么?一个人的成长与时尚消费或超前消费有没有关系?其原因是什么?目前中学生消费最大的误区是什么?为什么?中学生消费现在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根据你的认识和分析能否设计中学生消费相关问题研究类的社会调查研究的系列题目?例如,“海淀区中学生热点消费趋向的调查”、“北京中学生消费承受能力的调查”、“人大附中学生鞋帽消费情况的调查”、“人大附中学生对消费是否体现人生价值认识的调查”等。

[相关信息链接]

追踪亚洲青少年消费时尚 http://home.donews.com/donews/articl e/2/25713.html

从当今青少年的特点看今后餐饮经营的趋势 http://meal.dayoo.com/content/2003—02/08/10446825916509.htm

学生消费既图实惠又要高标准 http://education.163.com/editor_2002/030422/030422_99127.html

每月花销一千五,工薪家庭儿童消费超成人

http://education.online.sh.cn/education/gb/content/2003—05/23/content_596841.htm

再富不能富孩子,关注中小学生高消费

http://education.online,sh.cn/education/gb/content/2003—05/23/conient_596830.htm
----- 记 04 年暑期社会实践工作

04 年暑假期间,我随小学老师对小学生进行暑期补课实习工作。每天上午半个工作日,共计 20 个整工作日。也通过这一工作的实践,了解了一些小学生的学习心理,当代教育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等等。通过撰写实践报告来阐述一些所遇到的突出的现象和问题,引起相关的思考和讨论,现分别列举要点阐述如下:

1 、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

2 、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

3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4 、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5 、忽略了对于传统道德、传统思想的继承

6 、知识、教育不重视,无用论

7 、价值体系、信仰观念的危机

(一) 学生学习负担的沉重

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平时主要是作业繁多、填鸭式教育严重;而在假期时间里主要则是学校和其他的私人、团体组织利用各种名义来进行补课,召开竞赛班等等。其实,不仅仅在我所助理的学校楚州区板闸小学暑假期间补课,一般来说,几乎所有的学校都会存在着假期补课的现象,不管是小学、中学。

我们所助理的小学四( 2 )班中两名学生没有报到,但是额外收了四( 1 )班数人,总计近30个人。所教授的课程以带有竞赛性质的《华罗庚数学》为主,另外讲授暑假作业。

《华罗庚数学—小学四年级》的内容主要包括一些数列、排列组合、多元方程解法的利用、速算等等,有些甚至涉及到高中数学的知识原理。为了使理解能力还很弱的小学生可以完全吸收,教材设置成了简单模仿训练型结构,多少也可以从先前的例题中“依葫芦画瓢”吧。用中等教育来教育初等教育大概都是这样的普遍做法 -- 解决了“怎么做”,忽视了“为什么这么做”,即“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

教材的高难度不仅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就我所教授的班级来说,平均每一小节的内容,其中最好的两三个学生可以完全吸收 85% 左右,其余一半的学生可以吸收 65% 左右,还有 1/3 学生仅仅吸收知识的 40% 以下;而且,要想真正的理解教材,学习知识,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揣摩每一章节:就四( 2 )班的学生来说,每天上午的课程,必须下午花费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才能大致理解吸收和掌握。而事实上积极运用预习、复习这一科学学习方法的学生要少的可怜,学习的积极性、效果也可见一斑了。

除了以学校名义招收的补习班外,各种以私人、团体组织名义招收的学习辅导班、提高班、特色班等等也层出不穷。楚州教委规定教师不可以招收学生补课,而这些其它形式的学习集体就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安全区”了,至少要比教师每天在学校或家里提心吊胆地授课心安理得得多。

学生学习负担过于沉重,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被剥夺的几乎一干二净。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对象学校也自然成了众矢之的。《扬子晚报》今年就多曾报道过楚州中学高中部暑期补课;各级教委也严令禁止,又是调查,又是处罚。可就是没有一篇报道专门翔实的论述到底学校为什么补课,学生负担沉重的根源在于哪里。

而套用教师自己的话来说:“也并不是我想这样做的,现在其它的所有学校都这样搞,这样竞争,如果我们置之不理,何来成绩?学校又怎么能生存下去呢?” 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所指责的对象不能仅仅是学校、教师,更在于基础教育的深层模式。是这一指挥棒不断地左右着学校、家长和学生。

也许,学习负担沉重是应试教育送给他们的一份“厚礼”吧!

(二) 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

与上面的因素相联系,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也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单纯的应试教育同样也造成了这一现象。

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来讲,随着被教育者的学习层次的深入,他的思想、头脑也很自然地越来越局限于专业的知识上去了。就像以前一个旨在证明大学生的想象力并没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想象力丰富的调查一样,这个调查也鞭挞着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方式,同时更启示着思维方式、判断标准对于人们思想行动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

而从现在的小学生的思维方式来看,想象力已经越来越为固定僵化的判断所桎梏。比如《暑假作业—四年级》上面有一道专门的发挥想象力题目,大致内容如下:

“在树林中的一棵老树上停着若干只鸟,猎人开了一枪,有以下的结果

A. 打着一只鸟,其余都跑了

B. 没有打着,猎枪走火

C. 打着一只,其余为了救那只鸟都没有飞走

D. … …

E. … … ”

本来这是一道鼓励你充分发挥想象力的题目,是没有什么确定的结果的。然而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 C 选项以后没有任何道理,并且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其它的情景。这和几年前望着圆圈发呆,傻愣愣地说像个“零”的当代大学生又有多少的区别呢?

思维方式的僵化和判断标准的单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现在的小学生更多的依赖着老师给他们送去标准答案,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即使对于数学的解题方法,只认为老师的给予的答案即是真正的答案,摒弃自己其它可能的一切思路、想法。而在语文特别是主观试题的答题上,即使回答是正确的,八九不离十的,也会毫不犹豫地改写成老师解答时念出的答案。在这一点上这个班级任我不厌其烦地为他们解释,好像一时也不会改变这种现象。

人们都盛誉世界上最最阔达的事物莫过于人的内心,因为她可以包容一切可以想象到的任何东西。一旦人的这种无限的想象力囿于智力、常理甚至是自己辛苦探索和积累的知识、规则等,那将失去提升创造能力的一大翅膀。后果也当然不能飞越自我,也许会从天空中坠毁,从此万劫不复。

应试教育下的思维方式、判断标准的单一、落后势必将成为学生能力发展、素质提高的头号杀手。

(三)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

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个很不起眼也常常被人忽视的隐蔽现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问题。而这种现象愈是在初等教育中就愈为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还未完成自我的人格塑造,没有初步实现意志的支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处于寻找、模仿人物形象的阶段。当然,和学生保持着密切联系的教师也和家长一样成为学生观察社会、学习社会的对象了。

不对等关系这种现象本身并不是什么问题,也并没有什么妨碍、危害被教育者的地方。在很多情况下,学生理所当然地会把他们的老师比作自我学习的楷模,努力地向这一方向进发。所谓“为人师表”即是在这种原理下的良好应用。

但是相反情况下,教师在这种不对等关系中,没有重视自身的道德、素质的修养,能力的提高,运用了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所有这些情况都很可能会十分地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使其一生的轨迹走向病态、畸形。

教师这一职业被誉为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仅在于她给予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些表面上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人格的塑造,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道德、学习素质等等这样抽象品质、人生内涵概念的场所。也基于此种原则,在与学生交流的有限时间里,我十分注意人格品质在周围的影响作用,努力地使自己成为更平易近人、更有细心和耐心的准教师。同样,也借此影响着学生们朝这一方向发展,希望他们也要成为一个有较高道德素质的有用的人。

《北京教育》( 2004/1 )所载《从心罚看教师的心理健康》一文,作者认为,心罚是要比体罚更隐蔽、危害更严重的错误的教育方式,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的发展规律而施加于学生心理上的惩罚,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中伤、威胁等等。对于很多的学生来说,这可能将成为学生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青春期的到来,自我意识的加强,很多学生出现了逆反心理的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这种逆反心理实质上并不是真正构成了逆反,而是一种学生表面上刻意追求的自我个性的抒发,是一种“假逆反”,如果教师可以打破陈旧的观念束缚,采取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每一个被教育者,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那必定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所以,从以上的认识来讲,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不对等关系现象每时每刻都在警示“为人师表”的教师,要切实地从周围每一事物着眼,切实地做到“为人师表”这四字要求。

(四) 缺乏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人文”源于拉丁语“ Humanus ”,意为“属于人的”、“人性的”等等。人文主义学者把人的问题和人的价值放在首位,强调对人自身的关怀,崇尚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追求人的解放。而“人文主义教育”则自 19 世纪以来逐渐衍化为对被教育者的个性的尊重和认可,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其个性的认识和发挥,真正地做到“以人为本”和“因人而异”。

限于我国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约束,当代的教育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文主义”,特别是在社会各界所公认的焦点“高考”这一话题上,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和能力教育转变的,而相对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来说,无论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方面还是对于被教育者本身的各种要求来说,初等教育实现“人文主义教育”的可能性要明显地高于前者。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对于塑造人格,公民道德水平等等方面具有其他任何方式所不可比拟的优势。

综上所述,在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初等教育中,如果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方式的开发,将会对被教育者一生产生相当的益处。

而当前的应试教育最大的失败在于“把人教育成了做考试卷的机器”—每天学生所面对的仅仅限于重复地回答那些文字题目,可以称得上是“纸上谈兵”,却失去了基本的人生目标理想的思考、道德品质人格的塑造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创新兴趣的培养的机会。

在暑期教课的有限的时间里面,从小学生的基本精神状态以及学习积极性等若干平时情况的反馈,可以确定的是在初等教育中大多数教育单位并不注重人文主义教育方式的开发。这多少与陈旧狭隘的思想观念以及过去几十年对西方先进教育技术的偏见所形成的僵化的思维有所联系。我们提倡所谓的“社会主义教育模式”的同时,即便在大力引进西方的资金、先进技术以及管理经验等等文化成果的对外开放时期,却也忽略了“人文教育”这一概念的引进和学习。从 70 年代末中美学生文化交流,美中两国课堂气氛的构成;以及 90 年代初中日少年徒步内蒙古草原,中国少年完全地败下阵来等的活动结果中,完全可以看出单纯的强调知识教育话题所引起的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后果。

先前在我们河海大学宿舍里面竟然有学生用冷水煮面,最后都成了面糊糊。以前这类事情都仅仅是听说而已,而今却亲眼所见,令人十分惊讶。而在假期授课期间,很多农村学生也居然不会如何割草,自主生活能力越来越差,远离生活、脱离生活本身,“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越来越多。这就是现代中国教育存在着的愈演愈烈的生存能力丧失的问题。

人类的一切成就均来源于生活本身,也只有生活才能创造出人们可以维继生命并且超越现实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人文主义教育的一大特点,接近生活其本身就是要贴近现实、接触现实、吸收现实。只有这样的教育才不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也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自我能力训练的机遇和自主求知探索的空间。

(五) 忽略了对于传统道德、传统思想的继承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 传统的道德思想特别是优秀的儒家经典,在日益明显的功利性社会中“出淤泥而不染”、独善其身,而且也为人们提供着一种不可多得的教育方式。

改革以来,对“四旧”的陈腐错误观念的逐渐消除,传统思想道德也同时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道德的教育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以至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国民道德素质、人格精神等等内在品质方面愈来愈为物质财富所左右和支配。

现在国民素质普遍情况显示,很多人都丢弃了传统的优秀道德,即使是数年以前的所谓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和近些年提倡的“公民道德素质建设十六字纲要”等等。最多,对于传统的道德传统思想的继承也仅仅只是限于口头上的呐喊罢了。儒家经典很多修身养性的做法仅仅当作名言警句来理解和背诵,并没有许多的教师以此作为训练自身、鼓励学生的方法,更不用说是相对落后的普通农村学校了。

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异常冷漠, 03 年上海一儿童不慎落水,农民工奋力救人却不幸溺死,当街的看客多达百余人却竟无一人出手相救; 04 年北京、河北等数个省区市的粮食市场上到处充斥着黑心的“陈化粮”,据悉这类陈化粮市场已经存在达 10 年之久,而陈化粮的最大消费者就是那些善良淳朴的农民工… …

像这样令人寒心的事件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中永远都是十恶不赦的丑恶现象,而荒谬的是恰恰在人人都争相提倡道德修养的今天发生了这些事情。

在许多青少年之中,缺乏谦虚谨慎的作风和尊重他人的品德,拜金主义的堕落、暴力活动的倾向等等,堪忧的现象甚多。所有这些可以说明的只能是我们的传统道德教育的力度还远远不够,方式还不能算恰当合适。

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较起来,小学生还处于尚未独立的阶段,人格塑造较为容易,如果要从根本上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水平的话,必须也只能“从小学生做起”。在强调文化科目成绩的同时,重视思想品德课程的建设,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道德精髓,并鼓励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课后实践等有利于将这些道德品质付诸实施的活动。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行为,优秀的传统想必也会自然也很成功地灌输到学生的意识深处的。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从今天的学生做起的话,可能 20 年后中国社会的风气将有一个大大的改观。

(六) 基础教育的不重视,知识无用论

在中国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高校扩招的同时,大学城、学院建设之风愈演愈烈。不容置疑,国家每年花费在高等教育的投资多达数百亿。所有人、所有事都以高等教育为中心。在这种歧视性投资的影响下,整个教育的环节中已经愈来愈明显地表明了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三者之间相脱节。

各种类型的中小学的越来越少,而生源也逐渐地向少数条件规格非常高的民办小学、中学集中,当然这些学校的收费之高也令人咂舌,教育投资悄然无息地渐渐成为所有家庭最沉重、最难以维继的负担了。数年前,在楚州区淮城镇,基本上每一个行政村均设立了一个小学,而今的情况则是每年都会有学校被废除,板闸地区原本三个小学已经仅仅剩下奄奄一息的一个了。与此同时,民办的小学、初中也和高中、大学一样,建设的项目一个接着一个。

从现今的人口增长趋势来说,学校特别是小学数量的减少是大势所趋,必由之路,也是不容置疑的合理现象;但民办中小学校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以及带来的一系列的值得人去讨论研究的后果可能巨大和深远的。

一方面来说,政府没有重视基础教育,导致所谓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成了夸夸其谈,每年没有完成小学学业、中学学业的农村学生的数量越来越惊人。一部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义务教育法》也根本未能阻止中小学生失学、辍学或者可以称得上是主动退学的 “ 潮流” ; 并且,政府在向各个高校特别是少数名牌中的名牌高校提供巨额资金支持(仅仅“ 985 工程”中清华、北大每家都分得国家 18 亿元的财政)的同时,且不管这些开销是否收到了真实的、预期的效益,单单从为数众多的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这种巨大对比差异的比较来说,这些投资就是在浪费。

“希望工程”十年募捐的总额尚不足 17 个亿。根据“希望工程”官方网站 http://www.cydf.org 介绍,在 1980 - 1990 年间,中国有中小学失学儿童和少年大约四千万人,而四百元人民币就能够支付一个失学儿童完成小学教育的费用。 18 亿元人民币恰好能够使四千五百万名失学儿童接受初级教育。再加上给清华的 18 个亿,中国政府几乎可以还上从 1986 年起就积攒下的《义务教育法》的所有欠账。

中国的义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一本反映小学生贫困失学的《马艳日记》在欧洲报纸连载以后,主人公以及所在村子的所有失学儿童因此受到了热心的外国人的资助。在为他们可以幸运地继续学业庆幸的同时,更不免为中国所谓的“义务教育”而感到悲哀。

另一方面来说,与这些缺少资金援助的学生相比,很多“主动放弃”上学机会的学生或许是在浪费金钱和光阴。但是在功利性社会风气的大背景下,知识无用的观念也荼毒着尚未成年的儿童青少年。与政府部门相比,家庭当然要负主要的责任。

正是平时缺乏恰当正确的教育方式以及对子女学习没有给予足够程度重视的家长,导致了这些学生在对待上学和学习问题的态度产生偏差,甚至是走上错误畸形的人生道路,于人于己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

(七) 价值体系、信仰观念的危机

整个社会好比一座大厦,这座大厦是靠着看不见的地基—道德来约束的;而道德又是由价值体系、信仰观念这些隐藏于每一个人灵魂最深处的概念来借以维继的。一旦价值、信仰发生了偏斜,那么整个大厦恐怕也难逃倾覆之灾。

20 多年改革转型的实践来看,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在充分调动建设者的劳动积极性和生产效率以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市场经济打破了人们思想的禁锢。但是这种思想的突破是以自由化、拜金主义、暴力、邪教等等跟随西方的思潮为代价的。尽管这些蛀虫并不能也不可能完全阻碍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但是,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政治改革的开展,腐败思想侵蚀的对象已从人们的表面行为逐渐蜕化成了合理的价值体系和信仰观念。

腐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腐败深入人心,使每个人都可以心安理得地接受腐败和开展腐败。令人担心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的腐败已经具有向这个方面蜕化的趋势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命运,首要的就是取决于当代这些青少年的精神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信仰。只有他们才有可能彻底根治中国目前不断显露的各种弊端。

在对待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上,很多学校根本就不用心,敷衍了事,最多也就是发放教材、瞻仰纪念馆等等。殊不知,如果不把这种教育和其他文化科目的教育相并列,不仅仅是对被教育者的不负责,也同样是对国家、民族的不负责。

“人才”,不首先做“人”,又岂能成“才”?即便是具有了很强能力的劳动者,一旦缺乏正确高尚的价值信仰的培养的话,其难免受到各种观念的冲击,也就难免为此堕落。而这时“木已成舟”,悔之晚矣。

也正是基于上述的思考,在中小学生当中切实地开展国情教育、培养正确的价值体系和崇高的信仰观念就成了当务之急。为了长远的未来,为了民族的命运,也同时为了实现自我真正的价值,每个教育者、教育单位都有义务、有责任在当前的时期内积极认真地为被教育者树立良好的价值信仰观念。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