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有哪些风土人情 5
春节
初一 早(开门大吉取於早)
初二 巧(女婿回娘家是稀巧之事)
初三 困甲饱(初三是赤狗日,不宜外出,启困到饱。)
初四 接神(诸神於12月24日返天后,在正月初四又重回凡间)
初五 隔开(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生日,故商家都在此日「开市」。
初六 挹肥(清除水肥,把几天来的秽物清除出去)
初七 七元(此日为人诞生日),上供七宝汤,生果,祈求解除百病,长生不老。)
初八 完全(暂时把春节的玩乐复原。)
初九 天公生(玉皇大帝的寿诞。)
初十 有食食(拜完天公生的牲礼,又有得吃了。)
十一 请子婿
十二 查某子转来拜(由正月初二至十二均是女儿,女婿回娘家之日。)
十三 食盐糜配芥茶(吃稀饭配素菜,食幽默讽刺之意。)
十四 月光(开始为上元月结灯棚。)
十五 上元暝(元宵节,庙宇展示花灯,新年活 动也就在一片灯海中结束了。)
台湾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省份之一,据截至1998年8月的统计,已达2181万多人,加金门、马祖的人口,总数为2186万多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31‰。 平均每平方公里586.83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公里1万人。人口密度超过了广东、四川等省份。
台湾人口分布的特点是西密东疏,全岛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平原。西部平原一共17个县市(台北、高雄、基隆、台中、新竹、嘉义、台南7个市和台北、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彰化、云林、嘉义、台南、高雄10个县),面积为18,710平方公里,占全岛面积的52%;而人口则占全岛总人口的86.1%。
中部和东部多是丘陵和山地,共有5个县(南投、屏东、台东、花莲、宜兰),面积17,063平方公里,约占全岛面积的48%,人口只占全岛人口的13.9%。
台湾同胞绝大部分为汉族。约占全省人口的98%。1946年以前,他们中的80%左右祖籍福建,其中以漳(州)、泉(州)人为最多;约20%祖籍广东,以梅(县)、潮(州)人为最多。故全省通行闽南话。1949年前后自大陆去台湾的人则各省都有。少数民族占人口的2%,约40万人左右。
台湾原住民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八族。分布于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明清时代的大陆汉族移居台湾,多居于西部平原和东、北、南部沿海平地,与平埔族杂居。平埔族已与汉族融合,生活与文化都接近汉族。据统计:平埔族1943年有62,119人,80年代有约10万人。
台湾的少数民族同胞因受历代统治阶级的歧视和压迫,其经济、文化的发展,长期受到阻滞。迄今有些地区的高山族同胞仍过着半耕半猎的生活。高山族同胞勤劳、豪放,能歌善舞。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杵舞”,音节铿锵,优美动人。
台湾居民信奉宗教相当普遍,其中佛教、道教的信徒最多,约占全省人口的1/3。天主教、基督教居次,约占全省人口的3%。另外还有部分居民信奉回教、天理教、轩辕教、大同教、理教等。在民间还有白莲教、救世教、一贯道、真空教等各类会道门组织的活动。高山族中还保留一些原始宗教。全省各类教堂和寺庙甚多,平均每4.5平方公里就有1座,将近各类学校总数的1倍。
台湾的普通话很普及,它不仅是官方语言,在社会上也成为通用语言。但在民间,广泛应用的是“福佬话”即台湾的闽南话。早期的大陆移民主要来自闽南,特别是漳州和泉州。他们在台湾杂居之后,泉州音与漳州音逐渐形成一种“不漳不泉”的闽南话,即福佬话。它吸收了高山族语言和日本语的一些语汇及语法,因而福佬话已与福建的闽南话有些不同。
客家移民来自广东省的三个地区,客家话也有三种语群,即“四县”(属于旧嘉应州的兴宁、五华、平远、蕉岭等四县使用的客家话)。“饶平”(属于旧潮州府的饶平一带使用的客家话)。
传说在远古时候,”年”是一种极凶残的猛兽,平常出没在深山林间,每到岁终时的夜晚定会跑出来吃人,於是人间躲藏起来,并燃烧「竹子」发出爆声来吓跑它。到天明,大家没有被「年」吃掉,就互相道贺,据说这便是「过年」和「放爆竹」的起源。又说「年」惧怕红颜色,所以民间每逄过「年」总要穿红衣,并且到贴著红色的联语,此即贴「春联」之由来。
根据历史记载,尧帝时制订的历法,便有了「年」。沿袭至今,而成为我国农历纪年中最大的节日-「过年」亦称「春节」。
除夕夜,台湾俗称「二九暝」或「三十暝」。这一天的年俗甚多包括、贴春联、吃团圆饭、分压岁钱、守岁、、等。
台湾传统的习俗中,过年应该是从除夕算起,直到正月十五日的元宵节为止,新春期间各节日的含义如:
初一 早(开门大吉取於早)
初二 巧(女婿回娘家是稀巧之事)
初三 困甲饱(初三是赤狗日,不宜外出,启困到饱。)
初四 接神(诸神於12月24日返天后,在正月初四又重回凡间)
初五 隔开(这天也是五路财神生日,故商家都在此日「开市」。
初六 挹肥(清除水肥,把几天来的秽物清除出去)
初七 七元(此日为人诞生日),上供七宝汤,生果,祈求解除百病,长生不老。)
初八 完全(暂时把春节的玩乐复原。)
初九 天公生(玉皇大帝的寿诞。)
初十 有食食(拜完天公生的牲礼,又有得吃了。)
十一 请子婿
十二 查某子转来拜(由正月初二至十二均是女儿,女婿回娘家之日。)
十三 食盐糜配芥茶(吃稀饭配素菜,食幽默讽刺之意。)
十四 月光(开始为上元月结灯棚。)
十五 上元暝(元宵节,庙宇展示花灯,新年活 动也就在一片灯海中结束了。)
===========================================================
做满月
产后一个月称「做满月」。在这一天,要把婴儿的头发剃掉,最近有很多人在产后二十四天就将婴儿头发剃掉,因为古有二十四孝的故事,希望孩子长大成人后也能像二十四位孝子一样的孝顺父母。在满月这一天,要以油饭、鶪酒供奉神佛、娘家的兄弟依照习惯也会送来「头尾」,「头尾」就是指婴儿从头到手脚所穿的一切衣物,衣服、帽子、履物、银牌(胸饰)、金镇胸饰和脚环(足轮)、手环等。「头尾」在婴儿出生时就要送,「做满月」、「做四月日」、「周岁」时也要送,尤其在「做满月」和「做周岁」时赠物最为丰盛。如果是男婴,依照习惯要为大。
满四月日
产后四个月要准备牲醴及「红桃」(红色桃形馒头,以花生及砂糖为馅)、「红龟」、「饼」向神佛、祖先供奉。娘家同「做满月」时一样,要送来「头尾」及红桃等贺礼,亲朋孚友也可随意送物,产妇以「红桃」或酒宴为谢礼,这就是「做四月日」。这一天亦要行「收涎」「收涎」的意思就是小孩不断地成长,永不迟延。准备「酥饼」十二个(二十四个或四十八个),用红丝线或黑丝线串起来,由亲朋好友说上四句吉祥话,并拿一个酥饼在婴孩嘴上横拭一下,说「收涎收离离、明年招小弟」(涎就是把迟延收拾乾净,明年又有弟弟出现)等到明年真的又有弟弟出现时,再说一句「收涎收乾乾,明年生朗葩」(意思向上)。或只说「贤大汉(容易长大之意)。「收涎」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希望这已四个月大的孩子能永无迟涎,成
长甚速。
做「度晬」
生产后满一年要准备牲酿及红龟来祭拜神佛、祖先,生母的娘家也和「做四月日」一样,要以「头尾」及红龟作为贺礼,本省人称这个仪式为「做周岁」(即「度晬」),但女婴常常省略不做,接受「头尾」的夫家应视其量,送红包以还礼。「做周岁」这一天,要将左列十二项物品,放在竹筛,内任儿掠取,称为「掠周」,以上算其一生的运命和职业,最初所拿到的物品,就是代表小孩长大后从事的职业。
拜床母
床母(鸟母):怀孕的妇女有如含苞待放的花儿,而花公花婆负责灌水、施肥、稳固部、还要除虫害,所以怀孕妇女要拜花公、花婆。待孩子生下则要拜他们的助手-鸟母(或叫床母),本市临水夫人庙有三十六位鸟母,鸟母掌管小孩出生至十六岁时,照顾他们不受惊吓不要玩水溺毙,玩火灼伤,出麻疹等。鸟母照顾婴儿,除了身体与生理的正常发育外,还顾及心理的感性与智性的正常发展,因此可使顽石点头,笨头笨脑的可使聪明伶俐。所以有小孩的家庭,除了到庙裏拜拜,通常还要在婴儿的床摆供品烧香拜鸟母,祈求鸟母妥善照顾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