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
⑴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4)、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内在的人文价值,来源于它对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前途是否关心和是否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
创立于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儒学,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命运十分关心、并为之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因而,儒学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功绩,有过僵化,也有过不幸,甚至陷入过“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并没有过时,它似乎像不倒翁,至今仍然有它的生命活力。
在中国学术界曾经广泛被引用的一句话:说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曾在巴黎开会,在其发表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寻求的智慧。”说明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孔子思想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脑筋,从孔子的思想中去思考到底有没有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人类面临众多问题的智慧。
人本、民本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人是宇宙的中心,他更是社会、国家的根本。孔子施政学说中的四大措施,其中重视民众,特别重视民众的饮食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这是孟子明确表达的民本主义思想。荀子把民众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和舟的关系,是水主宰舟,而不是舟主宰水。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汉代贾谊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闻之於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悔,吏以民为贵贱”,这就叫做“民无不为本也。” 儒家认为,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丧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它早晚要垮台的。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社会哲学命题。
儒家从人本、民本这个核心价值出发,深入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这是建立独具儒家特色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论是孔子的“德治”,还是孟子以性善论为其基础的“仁政”,以及荀子以性恶论为其基础的“王道”和以后出现的“大同”理想,都始终贯穿着人本和民本的思想。
和谐、合作与协调是儒学核心价值之二
“和”与“同”是中国哲学独有的范畴。“和”就其字面意义讲,指和谐、协调、适中以及和睦等。从哲学意义上讲,指不同要素的有机组合或“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 即矛盾的具体的同一。“同”,从哲学意义上讲,指单纯的相同因素的机械组合,或指没有矛盾冲突的抽象的同一。儒家的这种“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又称之为“和合”。“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简要地说,和合是指不同因素,不同矛盾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和合思想,和合的价值的诉求,是儒家独特的核心价值追求。
再有,以人为中心,以人所面对的各种关系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以及人的生理与心灵的和合。还有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同一国家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合,不同国家间民族与民族的和合,国家与国家间的和合。
“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部分而已,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孟子提出“知心—知性—知天”的理论,把人的心灵、本性以及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人的心性与自然是相通的。孟子主张把人的爱的本性扩展出去,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即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相爱,还要爱物类。张载还说:“民吾同胞,物吾与(朋友)也。” 万物是人类的朋友,因此,应该保护自然生态,不要任意砍伐树木,不要任意捕杀动物,也不要用很密的网捕获鱼类,要“成己成物”,不但要让自己有所成,也要让物类有所成。儒家这种爱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以及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爱民、富民、教民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之三
人与人之间是“相爱”还是“相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与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狼”的关系相反,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在中国文化中,不只儒家讲“仁爱”,而且道家讲“慈爱”,墨家讲“兼爱”,仁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它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在儒家的德治学说中,充分体现着仁爱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在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不只儒家讲以人为本的治国之术,而且道家也讲。老子的弟子亢仓曾说,“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故爱国之君,务求理人之术。” 儒家“理人之术”的重要特点就是“道之以德”或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即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爱人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孔子还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戾,则民寿矣。” 治理国家最迫切的事是使人民富裕和长寿。节省苦力劳役,减轻赋税,人民就富裕了;督促实行礼义教化,使人民远离犯罪、减少疾病,就可以长寿了。
以上,我们只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揭示和论述了儒学的核心价值,但是,儒学的核心价值绝不是只有这三个方面,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具有它多层次、多角度的普适性和现实意义。
“所谓‘世界伦理’,并不是指一个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或一个‘单一的统一宗教’超越所有现存的诸宗教,更不是指其中一个宗教宰制所有其他宗教。我们心目中的世界伦理是指,‘有约束力价值、不可取消的标准,以及个人态度的基础共识’。没有这样的对于世界伦理的基础共识,迟早每个社团会被混乱或专制所威胁,而个人也会绝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建立一个各国人民都能认可的“基础共识”,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类创造的这个现实世界中,其文化是复杂的、多元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其经济发展程度、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也是不同的,当前面临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中去寻求统一性和共同性,从多元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中去寻求其核心价值,由此再进一步寻求各国人民都能认可的“基础共识”,从而为建立“全球伦理”提供历史借鉴。
⑴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关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暴政。
⑵在教育方面: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广收门徒,不分贵贱。开启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学在官府”的贵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宝贵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提倡启发式教学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编成《春秋》一书,修订《诗》、《书》、《礼》、《易》等经典文献。他的言论被收录在《论语》里。
(4)、孔子是一个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个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知识份子。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孔子在思想和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
思想上: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罚。
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任何一种学说的历史命运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的生命力来源于它内在的人文价值,来源于它对人类生存、发展和未来前途是否关心和是否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
创立于人类社会“轴心时代”的儒学,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未来命运十分关心、并为之提供了解决人类面临困境的智慧和基本的方法,因而,儒学具有极大的生命力,它虽然在历史上有过功绩,有过僵化,也有过不幸,甚至陷入过“打翻在地,踏上一只脚,叫它永世不得翻身”的境地。但是它的基本价值并没有过时,它似乎像不倒翁,至今仍然有它的生命活力。
在中国学术界曾经广泛被引用的一句话:说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曾在巴黎开会,在其发表宣言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中国孔子那里寻求的智慧。”说明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对孔子思想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如果没有也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用自己的脑筋,从孔子的思想中去思考到底有没有能够为我们提供解决人类面临众多问题的智慧。
人本、民本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之一
人是宇宙的中心,他更是社会、国家的根本。孔子施政学说中的四大措施,其中重视民众,特别重视民众的饮食尤为重要。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这是孟子明确表达的民本主义思想。荀子把民众与君主的关系比喻为水和舟的关系,是水主宰舟,而不是舟主宰水。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汉代贾谊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闻之於政。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悔,吏以民为贵贱”,这就叫做“民无不为本也。” 儒家认为,得到民众的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丧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它早晚要垮台的。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重要社会哲学命题。
儒家从人本、民本这个核心价值出发,深入探讨人的本性问题,这是建立独具儒家特色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不论是孔子的“德治”,还是孟子以性善论为其基础的“仁政”,以及荀子以性恶论为其基础的“王道”和以后出现的“大同”理想,都始终贯穿着人本和民本的思想。
和谐、合作与协调是儒学核心价值之二
“和”与“同”是中国哲学独有的范畴。“和”就其字面意义讲,指和谐、协调、适中以及和睦等。从哲学意义上讲,指不同要素的有机组合或“指要在矛盾对立的诸因素的互相作用下实现真正的和谐、统一”, 即矛盾的具体的同一。“同”,从哲学意义上讲,指单纯的相同因素的机械组合,或指没有矛盾冲突的抽象的同一。儒家的这种“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又称之为“和合”。“所谓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简要地说,和合是指不同因素,不同矛盾之间的和谐与统一。和合思想,和合的价值的诉求,是儒家独特的核心价值追求。
再有,以人为中心,以人所面对的各种关系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人与自然的和合,人与社会的和合,人与人之间的和合以及人的生理与心灵的和合。还有从民族和国家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同一国家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合,不同国家间民族与民族的和合,国家与国家间的和合。
“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只不过是一个特殊的部分而已,人与自然应该和睦相处。孟子提出“知心—知性—知天”的理论,把人的心灵、本性以及自然看成是一个整体,人的心性与自然是相通的。孟子主张把人的爱的本性扩展出去,做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即不只是人与人之间要相爱,还要爱物类。张载还说:“民吾同胞,物吾与(朋友)也。” 万物是人类的朋友,因此,应该保护自然生态,不要任意砍伐树木,不要任意捕杀动物,也不要用很密的网捕获鱼类,要“成己成物”,不但要让自己有所成,也要让物类有所成。儒家这种爱护自然生态的价值取向,在历史上以及在中国人民的心灵中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爱民、富民、教民是儒学的核心价值之三
人与人之间是“相爱”还是“相贼”,是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与把人与人之间看成是“狼”的关系相反,儒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在中国文化中,不只儒家讲“仁爱”,而且道家讲“慈爱”,墨家讲“兼爱”,仁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它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在儒家的德治学说中,充分体现着仁爱的人本主义的精神。在中国政治思想文化史上,不只儒家讲以人为本的治国之术,而且道家也讲。老子的弟子亢仓曾说,“国以人为本,人安则国安。故爱国之君,务求理人之术。” 儒家“理人之术”的重要特点就是“道之以德”或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即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爱人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法。孔子还说:“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寿也。”“省力役,薄赋敛,则民富矣;敦礼教,远罪戾,则民寿矣。” 治理国家最迫切的事是使人民富裕和长寿。节省苦力劳役,减轻赋税,人民就富裕了;督促实行礼义教化,使人民远离犯罪、减少疾病,就可以长寿了。
以上,我们只从一个特定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揭示和论述了儒学的核心价值,但是,儒学的核心价值绝不是只有这三个方面,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儒家学说的核心价值具有它多层次、多角度的普适性和现实意义。
“所谓‘世界伦理’,并不是指一个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或一个‘单一的统一宗教’超越所有现存的诸宗教,更不是指其中一个宗教宰制所有其他宗教。我们心目中的世界伦理是指,‘有约束力价值、不可取消的标准,以及个人态度的基础共识’。没有这样的对于世界伦理的基础共识,迟早每个社团会被混乱或专制所威胁,而个人也会绝望。”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建立一个各国人民都能认可的“基础共识”,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在人类创造的这个现实世界中,其文化是复杂的、多元的。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他们的文化传统是不同的,其经济发展程度、政治制度或政治体制也是不同的,当前面临的任务也是不同的。我们应该从世界的复杂性和多样中去寻求统一性和共同性,从多元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中去寻求其核心价值,由此再进一步寻求各国人民都能认可的“基础共识”,从而为建立“全球伦理”提供历史借鉴。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