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解决学生作文的困惑
2017-01-13
展开全部
作文像巨大的云雾压在学生的心头,不少学生一提写作他们就叫苦连天,抓耳挠腮、绞尽脑汁也无济于事,结果勉强挤出来的文章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书写潦草,材料陈旧……,真是不堪入目。然而作文水平的高低,又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的基本尺度。在每年的高考语文试题中,作文占有40%的大比例分数,要想考出好的语文成绩, 必须写好作文。然而,作文教学却令人忧虑。在作文教学中普遍还存在简单化、片面化的一些现象。如一些老师只注重作文方法的指导而忽视让学生在生活中的积累;只懂布置作文而不管效果如何……无数次作文训练,学生写得筋疲力尽,老师改得辛辛苦苦,最终学生的作文水平不仅没有多大提高,反而听说作文就心生畏惧。作文又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老师我们怎样帮助学生不再为作文困惑呢?我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
1.从基础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字写得太差,文章思想内容等无论多么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特别近年高考对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作文中每错一字扣一分,如字迹潦草难以分辨,你还能得分吗?因此,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天的功夫是不行的,因此,有必要从入学时就开始训练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字写好了,学生的作文分数就有可能够提高5-6分。我们在注重文字漂亮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文章提倡凤头、猪肚、豹尾,一篇文章表面看来书写美观、内容丰富,但仔细一读,错字遍地,语病百出,不是虎头蛇尾,就是用词不当,这还能称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吗?简直是老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文字的正确使用和语言运用的规范。在平时讲话或作文中,要求学生少出语病,多用书面语,注重文字的规范运用和语句通顺、流畅。
2.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兴趣?首先是教师的表率作用。青少年单纯,模仿性强,易崇拜偶像。教师一笔漂亮的字,一张能言善辩的嘴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能写好文章的老师必成学生推崇偶像。因此学生写作时,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要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一定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发言。教师有时不妨把写好的作文,拿出与学生共同分享。这就是“教师为主导”、“言传身教”,这将胜过讲“写作特色”“文章技法”。第二是读写接合,以课文为本,根据教学目标仿写某一段,或仿写某一种表现手法……,这会令学生觉得课文有用,写作有据。第三是赏识性教学,只有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心悦诚服的去写作,因此我们作为老师应对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宽容,少些埋怨;多些理解,少些指责。
3.提倡关注生活
作文的真正的资源是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资源”的客观丰富性。这看起来已解决了写作的生活源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有许多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原因就是缺少去关注生活。怎样去关注生活,关注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需有明确的把握和切实的指导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行为引导如何进行?简单点说,你告诉他写文章要贴近生活、积累生活,要注重观察,这只是讲道理,或者说是传授知识,这远远不够。你要为他们设计出贴近生活,体验生活的具体事件,并长期坚持地这样做,使他们的生活触角日益敏锐起来。要让他们在有效而明确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质,获取写作素材,积累感情资源。这其实是一种很有针对性的作文实践训练,又可以称为“生活作文”,即让学生在行动上体验生活,以体验的生活为基础去写出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感悟生活是一种能力,教师应该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而“行为引导”正是创造这一优良环境的必备条件。
4.阅读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认为“多读”是“写作”的前提条件。古人尚且知道阅读的重大意义,我们又怎能忽视呢?可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又出现了缺失,他们写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艰难的被动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和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阅读中摄取材料,学习别人写作构思技巧和语言表达的运用。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理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5.写作方法指导
在作文训练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近年高考作文为了便于学生发挥特长, 虽然没有在文体上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写作中必须选择一种文体,行文就要符合所选定的文体特点,符合人们公认的体裁, 不能写成四不像。因此平常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注重文体,认真审题,选择适合的文体写作。立意准确是得分的关键,如果立意失败,无论写得多么优美,都会无济于事。每次作文还要列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才有“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否则,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写到哪,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在写作中难免会出错,因此要培养学生及时修改错误的能力,修改可培养学生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为辅。平时多修改才能少犯错误。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全面的指导训练,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相信学生不再为作文而困惑的那一天不再遥远。
1.从基础抓起
文字是作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写字是写作文最基本的能力。字写得好坏,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人作文水平的体现。尤其在考试中,字写得太差,文章思想内容等无论多么好,恐怕也得不到高分。特别近年高考对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作文中每错一字扣一分,如字迹潦草难以分辨,你还能得分吗?因此,不首先提高书写的水平,提高作文水平只能是一句空话。然而写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三五天的功夫是不行的,因此,有必要从入学时就开始训练写字,要求做到工整、美观、正确。字写好了,学生的作文分数就有可能够提高5-6分。我们在注重文字漂亮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文章提倡凤头、猪肚、豹尾,一篇文章表面看来书写美观、内容丰富,但仔细一读,错字遍地,语病百出,不是虎头蛇尾,就是用词不当,这还能称得上是一篇好文章吗?简直是老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文字的正确使用和语言运用的规范。在平时讲话或作文中,要求学生少出语病,多用书面语,注重文字的规范运用和语句通顺、流畅。
2.注重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写作的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兴趣?首先是教师的表率作用。青少年单纯,模仿性强,易崇拜偶像。教师一笔漂亮的字,一张能言善辩的嘴都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能写好文章的老师必成学生推崇偶像。因此学生写作时,经常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比赛,看看谁说得数量多,质量高,比赛时,要以身作则,跟学生一起参赛,说一说今天有哪些事可以写成作文。他们听了,一定心悦诚服,大受启发,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发言。教师有时不妨把写好的作文,拿出与学生共同分享。这就是“教师为主导”、“言传身教”,这将胜过讲“写作特色”“文章技法”。第二是读写接合,以课文为本,根据教学目标仿写某一段,或仿写某一种表现手法……,这会令学生觉得课文有用,写作有据。第三是赏识性教学,只有学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才能心悦诚服的去写作,因此我们作为老师应对学生多些鼓励,少些批评;多些宽容,少些埋怨;多些理解,少些指责。
3.提倡关注生活
作文的真正的资源是生活。生活是一切艺术创造的源泉,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丰富多彩的,这是“资源”的客观丰富性。这看起来已解决了写作的生活源泉问题,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学生们在作文中有许多学生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他们总认为要写有意义的事,要写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影响颇大的大事,而对于鸡毛蒜皮、琐碎小事则感到无必要写,没有内容写。这说明了学生对生活缺乏体验,心中缺少对生活真切的感受。因此,常常一节课过后,有的学生作文本上仍然孤零零的躺着一个题目。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生活联想,形成生活积淀。生活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材料的宝库,我们身边每天发生着不可计数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其原因就是缺少去关注生活。怎样去关注生活,关注什么样的生活,教师需有明确的把握和切实的指导措施。从学生角度来说,学生需要的不是道理,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引导。 行为引导如何进行?简单点说,你告诉他写文章要贴近生活、积累生活,要注重观察,这只是讲道理,或者说是传授知识,这远远不够。你要为他们设计出贴近生活,体验生活的具体事件,并长期坚持地这样做,使他们的生活触角日益敏锐起来。要让他们在有效而明确的“行为方式”中去感悟生活特质,获取写作素材,积累感情资源。这其实是一种很有针对性的作文实践训练,又可以称为“生活作文”,即让学生在行动上体验生活,以体验的生活为基础去写出生活气息很浓的文章。感悟生活是一种能力,教师应该为这种能力的培养创造优良的环境,而“行为引导”正是创造这一优良环境的必备条件。
4.阅读面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认为“多读”是“写作”的前提条件。古人尚且知道阅读的重大意义,我们又怎能忽视呢?可如今的中小学生,实在是没工夫多读,在写的训练环节上又出现了缺失,他们写作文就不能不陷入进步缓慢、举步艰难的被动境地。因此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和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作限制,越广泛越好。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想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阅读中摄取材料,学习别人写作构思技巧和语言表达的运用。因为写文章只有生活经验是不行的,生活经验还要用适当的合理规范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即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除此之外还需要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一套写作规则,这些规则哪里来?如果只是由老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肯定是极微的。因为写作规则要真正融入到学生思维中并控制学生写作实践,才会帮助学生写出一篇好文章来。
5.写作方法指导
在作文训练方面要讲究方法,指导学生怎样把已有的生活形成文章,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近年高考作文为了便于学生发挥特长, 虽然没有在文体上有特定的要求,但是学生在写作中必须选择一种文体,行文就要符合所选定的文体特点,符合人们公认的体裁, 不能写成四不像。因此平常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注重文体,认真审题,选择适合的文体写作。立意准确是得分的关键,如果立意失败,无论写得多么优美,都会无济于事。每次作文还要列提纲,做到心中有数,才有“下笔如有神”的可能,否则,想一句写一句,想到哪写到哪,很难写出一篇结构完整、内容充实、语句通畅的好文章。在写作中难免会出错,因此要培养学生及时修改错误的能力,修改可培养学生推敲词句,使语言尽量得体适当,变笨拙为巧妙的能力。修改的方法有多种,应以学生自改为主,学生互改、教师修改、师生共改等为辅。平时多修改才能少犯错误。
作文训练是一个长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的过程,必须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全面的指导训练,逐步地提高写作水平。“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坚持不懈,相信学生不再为作文而困惑的那一天不再遥远。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