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小组合作的意义和作用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它的意义在于:
1、可以使每一位学生被关注,避免课堂中学生精力的流失,让学生人人参与,强化“兵教兵,兵强兵”的教学理念,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沉静思考,自由交流,自主合作,有序展示。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可质疑,可点评,可总结,可创新。这样的课堂是富有生机、灵动的课堂。学生展示自信了、合作自由了、互动积极了、行为优雅了、参与快乐了、学习自主了、成绩提高了、能力提升了。
3、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4、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基本解决策略
(一)常见问题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方法指导。
有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上《分类与整理》时,是这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而教师则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思考着下一环节该做些什么,同时在黑板上补着板书……有的小组学生不明就里,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什么?有的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但实际的学习效率很低下。有的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小组部分学生趁机偷懒,热闹的小组氛围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生来就会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逐步培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断发展,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日俱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渐地学会学习。如果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显然合作学习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题,让学生观察片刻后,先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说各自的发现,相互交流讨论的很少。教师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做裁判,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过了一会儿,教师请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边举手边叫:“我,我……”唯恐别人抢了先。生A说了自己的发现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生B说了与生A相同的发现。生C回答错了,教师问:“你们对生C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吗?”台下的学生大多数正在各自说着自己的发现,对刚才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提问充耳不闻。
上述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似乎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未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发言的学生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因此他们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忽视教师的指导性,学生就会放任自流,课堂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
很多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教师指定的小组长在组内复制教师的权威,俨然一个小老师,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力较强、成绩较好、喜好表现的学优生,比较活跃突出,而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当“听众”;小组汇报时,发言的仍是那些个别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真正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则游离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之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独立思维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4、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时间被削弱
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流程:老师出示合作目标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结果。粗一看,流程清晰,学生活跃,参与面广,似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了体现,可是,整个过程只用了匆匆的不到10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然后上台展示结果。
即使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2分钟的思考、3分钟的交流,学生能干什么?试问:这种草草收兵的小组合作,哪来真正意义的交流探讨?离开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深度可言吗?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能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和充实自我观点吗?
(二)解决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在组建小组时,我一般会遵循这样3个原则:
(1)人数适中原则(一般以4至6人为宜,这样可以让组员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动口动手)。
(2)优势互补原则(这样能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适时调整原则(也就是既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有助于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3、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讨论、表达、组织、评价等合作技能。
a.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要想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组长就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合理分工、安排程序。 (1)小组规模不同,分工不同:2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默契地达成共识,或实现资源分享、观点碰撞等;4-6人小组时组长的任务艰巨,首先组长要提醒组员先自主学习,时间差不多的时候要提醒,开始交流,并选定谁先来,或鼓励谁先说,一般简单的问题让中下生先说,而比较有挑战的问题让优等生或自己先开个头,一般每个人都要参与交流,交流前要明确谁负责总结与记录,特别注意倾听大家的发言,交流时进行汇总或及时生成。(2)任务不同,交流方式不同:如果是需要小组成员同步共同学习的内容,可以设计轮流交流的方式,可以采用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质疑的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的学习任务,就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个人主攻一个方面,小组合作时汇总大家的意见,并相互补充;
b.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讨论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们可以按不同的角色,形成相应的话语交流系统。
角色
话语交流系统
组长 “大家先自由思考……”“准备好了吗?谁先来说说……”“有不一样的想法吗?”“时间有限,我们先交流到这里……”“今天谁来负责展示,用什么方式展示,边听边思考一下”
讲述者 “对于我所讲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我所说的清楚吗?”“你能听懂我正在说什么吗?”“我的意思是说……”
倾听者 “你的观点是……” “我不理解的是……”“你能用另外的方式表达吗?”“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你们都认为……但是我……可以这样认为吗?”
总结者 “经过讨论,我们分别从……展开了交流,谁还有补充吗?或有不一样的想法?”“等会儿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展示我们的研究,大家出出主意……”
c.培养学生的总结反馈能力
汇报展示时学生要有总结的意识:小组学习时的反馈,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小组的身份汇报整组学习情况,可以对整组信息相加,也可以重组甚至生成,让其他小组经历更大的挑战,在补充、质疑、征询等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汇报内容与形式。训练时也可以给出一些相对应的话语系统,供学生们参考、学习。比如:“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刚才大家一起合作,提炼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二是……”“我们组认为……,我个人刚才又有了新想法”“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刚才一组说得特别好,让我们也得到了启示,我们觉得……”等等。
做好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会出现学优生霸占课堂而学困生成为“多余人”的现象。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要让合作学习有它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简单的东西,所以,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也尽量地做到简单易操作。实践证明,我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可行的。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二)合作学习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探究性。也就是说,探究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因为太简单的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获得正确结果;而太难的问题即使经过讨论交流也无法得出结论,没有讨论的价值。所以说活动时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非常重要。如果说太简单的问题是“触手可及的苹果”,太难的问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苹果”的话,那我们就应该选择那个“跳起来能摘到的苹果”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们通过合作得出结论后才更能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再比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我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的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我再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三)设计活动时要细致设计活动的程序。老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学习方法和步骤,其中既要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要有小组讨论交流的机会。可以用具体的动词加以描述,让学生清晰地明了在活动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达成什么,思考以何种方式呈现……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如何测量,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再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我是这样设计学习活动的:1、仔细观察课本例题中的竖式,独立思考:(1)先算什么?积的末尾和哪个数位对齐?为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末尾和哪个数位对齐?为什么?(3)最后算什么?2、小组交流。3、汇报展示。
做好了小组合作活动设计后,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活动在课堂上的开展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按活动程序展开学习,组长、记录者、总结者、检查者各司其职,共同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活动进行期间,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干预与指导也不容忽视。简单的说,要做到有目标地“穿行”,适当地干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程,并在不同时段加以提醒和激励,如起始阶段对学习要求的明确,自主学习时具体方式的提醒,合作开始时秩序的关注、异质思维的角度、总结者的角色与任务、全组的参与度等。但同时要切记,只在学生绝对需要时进行干预,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给予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 X 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位法国教育家说: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让我们一起做好这件最困难也最有价值的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由于它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教学中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不仅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对自己想法进行表述和反省,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而且也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做出适当的评价,改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合作学习还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也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它的意义在于:
1、可以使每一位学生被关注,避免课堂中学生精力的流失,让学生人人参与,强化“兵教兵,兵强兵”的教学理念,更大程度发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2、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学生沉静思考,自由交流,自主合作,有序展示。在没有老师的引导下,可质疑,可点评,可总结,可创新。这样的课堂是富有生机、灵动的课堂。学生展示自信了、合作自由了、互动积极了、行为优雅了、参与快乐了、学习自主了、成绩提高了、能力提升了。
3、培养了学生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好品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帮助,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4、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充分表现自我的氛围,为每个学生个体提供更多的机遇。人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和条件,使之在小组中相互交流,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进一步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他们的主体地位被大大地肯定与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及基本解决策略
(一)常见问题
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方法指导。
有个一年级的数学老师在上《分类与整理》时,是这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而教师则在抓紧时间看教案,思考着下一环节该做些什么,同时在黑板上补着板书……有的小组学生不明就里,不知道该怎么做,做什么?有的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但实际的学习效率很低下。有的小组内为谁先发言而争吵不休;有的小组你一言我一语,却没有围绕主题;有的小组部分学生趁机偷懒,热闹的小组氛围成为他们的“避风港”……
分析: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方法对学生来说,不是生来就会的,而是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逐步培养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断发展,对学习方法的掌握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日俱增,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渐地学会学习。如果学生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显然合作学习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 教师出示一组有规律的题,让学生观察片刻后,先同桌之间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马上抢着说各自的发现,相互交流讨论的很少。教师站在讲台上走来走去,等待着做裁判,评判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过了一会儿,教师请学生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边举手边叫:“我,我……”唯恐别人抢了先。生A说了自己的发现后,教师问:“还有别的发现吗?”生B说了与生A相同的发现。生C回答错了,教师问:“你们对生C的回答有什么想法吗?”台下的学生大多数正在各自说着自己的发现,对刚才同学的发言和教师的提问充耳不闻。
上述案例中,教师要求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似乎合作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而且,教师在教学中还带有权威性、指令性,并未成为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指导者。发言的学生不管别人听不听,他们在意的是老师的评价,因此他们的交流只指向教师。如果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忽视教师的指导性,学生就会放任自流,课堂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3、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合作不够主动。
很多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复制“缺乏合作的传统的师生交往方式”。教师指定的小组长在组内复制教师的权威,俨然一个小老师,操纵甚至包办小组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时,能力较强、成绩较好、喜好表现的学优生,比较活跃突出,而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坐在那里当“听众”;小组汇报时,发言的仍是那些个别学生。在这样的课堂,真正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则游离于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学生之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学困生由于独立思维能力较差,在新知识的探讨中,往往没有主动地参与合作;学优生由于基础较好,反应快,往往不顾学困生是否已经明白,就匆匆提出自己的意见,从而结束小组合作学习,因此达不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4、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时间被削弱
经常看到这样的教学流程:老师出示合作目标思考——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汇报结果。粗一看,流程清晰,学生活跃,参与面广,似乎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了体现,可是,整个过程只用了匆匆的不到10分钟的时间,独立思考2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然后上台展示结果。
即使学生课前做了充分的预习,2分钟的思考、3分钟的交流,学生能干什么?试问:这种草草收兵的小组合作,哪来真正意义的交流探讨?离开了学生的独立学习和深入思考,相互之间的交流和讨论有深度可言吗?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能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和充实自我观点吗?
(二)解决策略
1.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在组建小组时,我一般会遵循这样3个原则:
(1)人数适中原则(一般以4至6人为宜,这样可以让组员能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动口动手)。
(2)优势互补原则(这样能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适时调整原则(也就是既要考虑小组成员的相对固定,有助于培养成员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并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3、训练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我认为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讨论、表达、组织、评价等合作技能。
a.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要想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组长就必须有一定的组织能力,能面对不同的情况合理分工、安排程序。 (1)小组规模不同,分工不同:2人小组合作时要互相默契地达成共识,或实现资源分享、观点碰撞等;4-6人小组时组长的任务艰巨,首先组长要提醒组员先自主学习,时间差不多的时候要提醒,开始交流,并选定谁先来,或鼓励谁先说,一般简单的问题让中下生先说,而比较有挑战的问题让优等生或自己先开个头,一般每个人都要参与交流,交流前要明确谁负责总结与记录,特别注意倾听大家的发言,交流时进行汇总或及时生成。(2)任务不同,交流方式不同:如果是需要小组成员同步共同学习的内容,可以设计轮流交流的方式,可以采用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质疑的方式;如果是可以分解的学习任务,就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个人主攻一个方面,小组合作时汇总大家的意见,并相互补充;
b.培养学生的倾听、表达、讨论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我们可以按不同的角色,形成相应的话语交流系统。
角色
话语交流系统
组长 “大家先自由思考……”“准备好了吗?谁先来说说……”“有不一样的想法吗?”“时间有限,我们先交流到这里……”“今天谁来负责展示,用什么方式展示,边听边思考一下”
讲述者 “对于我所讲的内容,你有什么想法?”“我所说的清楚吗?”“你能听懂我正在说什么吗?”“我的意思是说……”
倾听者 “你的观点是……” “我不理解的是……”“你能用另外的方式表达吗?”“我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你们都认为……但是我……可以这样认为吗?”
总结者 “经过讨论,我们分别从……展开了交流,谁还有补充吗?或有不一样的想法?”“等会儿我们用什么方式来展示我们的研究,大家出出主意……”
c.培养学生的总结反馈能力
汇报展示时学生要有总结的意识:小组学习时的反馈,教师要提醒学生以小组的身份汇报整组学习情况,可以对整组信息相加,也可以重组甚至生成,让其他小组经历更大的挑战,在补充、质疑、征询等互动的学习活动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汇报内容与形式。训练时也可以给出一些相对应的话语系统,供学生们参考、学习。比如:“经过讨论,我们一致认为……”“刚才大家一起合作,提炼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二是……”“我们组认为……,我个人刚才又有了新想法”“你们还有什么补充?”“刚才一组说得特别好,让我们也得到了启示,我们觉得……”等等。
做好了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我们的课堂就不会有重形式轻实效的小组合作学习,也不会出现学优生霸占课堂而学困生成为“多余人”的现象。
三. 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操作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多种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要让合作学习有它的实效性,合作学习的活动设计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简单的东西,所以,在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也尽量地做到简单易操作。实践证明,我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可行的。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下面几点:
(一)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向学生提出了学习任务:明天下午第二节课是体育锻炼课,老师想安排一些你们喜欢的运动项目,到底安排哪些运动项目呢?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调查与统计一下吧!孩子们明确了学习任务,便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务去了。
(二)合作学习活动内容要有挑战性、探究性。也就是说,探究的问题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因为太简单的问题没有讨论的必要,学生独立思考就能获得正确结果;而太难的问题即使经过讨论交流也无法得出结论,没有讨论的价值。所以说活动时问题的选择和设计非常重要。如果说太简单的问题是“触手可及的苹果”,太难的问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苹果”的话,那我们就应该选择那个“跳起来能摘到的苹果”作为合作探究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才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学生们通过合作得出结论后才更能体会到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再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再比如在教学分数化小数时,当学生发现分母中只含有2和5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后,我让学生判断7/8、9/15、13/40、7/12、6/24中哪些能化成有限小数,并把所有分数化成小数。学生惊讶的发现9/15和6/24能化成有限小数,与判断不符。这时,我再组织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因为这类问题情境是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而产生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理,所以,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特别投入。
(三)设计活动时要细致设计活动的程序。老师要有意识地设计学生学习方法和步骤,其中既要有个人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要有小组讨论交流的机会。可以用具体的动词加以描述,让学生清晰地明了在活动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达成什么,思考以何种方式呈现……例如:在学习"量长度"时,我让孩子们分组测量,于是孩子们有的指挥,有的手拿粉笔做记号,有的充当标杆,有的用尺子量……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充分体现了主人翁的地位。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们不仅能学会如何测量,动手能力也可以得到锻炼。再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时,我是这样设计学习活动的:1、仔细观察课本例题中的竖式,独立思考:(1)先算什么?积的末尾和哪个数位对齐?为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末尾和哪个数位对齐?为什么?(3)最后算什么?2、小组交流。3、汇报展示。
做好了小组合作活动设计后,接下来的重要环节就是合作活动在课堂上的开展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按活动程序展开学习,组长、记录者、总结者、检查者各司其职,共同保证小组合作活动的顺利开展。另外,在活动进行期间,老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监控、干预与指导也不容忽视。简单的说,要做到有目标地“穿行”,适当地干预,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在巡视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与进程,并在不同时段加以提醒和激励,如起始阶段对学习要求的明确,自主学习时具体方式的提醒,合作开始时秩序的关注、异质思维的角度、总结者的角色与任务、全组的参与度等。但同时要切记,只在学生绝对需要时进行干预,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合作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交流、评价。交流、评价也就是学生间总结学习成果、教师接受信息反馈并做出判断的过程。在学生交流时,我要求学生尽量清楚表达个人或小组的意见,同时还要求学生学会真诚的征求其他组的意见或评价其他组的见解,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在倾听了学生的交流、汇报后,我也要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并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给予奖励。
记得我在教学第三册《乘加、乘减》时,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一个四人小组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讲台,按他们自己的分工,四个学生都有事做,即一个说题意,一个说确定算法的依据,一个板书算式,最后一个向大家征求意见"请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意见吗?"这时,只见台下举起了一双双小手,这个说:"还有一种算法:12-1=11,你们怎么没发现呢?"那个问:"都学习了乘法了,你们为什么还要用加法算呢?"还有的问:"为什么你们的算式和第三小组的不一样呢?""你们能再解释一下4 X 3-1这个算式表示的意思吗?"等等。面对这每一个问题,台上的小组均派出代表作了认真的回答和补充。我抓住时机,对这个小组的交流进行了简短的评价,并在这个小组的组号后面贴上了一个红红的五星,在其它组的掌声里,这个小组的成员带着自信、带着微笑回到了座位。当时,我真的为二年级的孩子们所表现出来的高昂的合作热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识到:孩子们在合作中成长了!
当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使用的时间还不够长,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我们虽然有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问题还一直困扰着我们,比如小组合作学习如果处理不当,容易出现优生独霸课堂的现象,学生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再如班额过大的班级,怎样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一位法国教育家说:21世纪,最困难也是最有价值的事就是让教师闭上他的嘴。让我们一起做好这件最困难也最有价值的事!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