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展开全部
当今时代是信息的时代,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信息技能,才能在社会上得以生存下去。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信息教育。信息技术教师在传授微机的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的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渗透德育,能够有效提高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以及培养良好的微机操作道德。学生在健康的信息道德引导下,能够抵御不良信息的侵扰。下面,笔者对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有效渗透德育进行深入探讨。
一、加大对教材中文明教育素材的发掘力度
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中隐藏着大量的文明教育素材,这就需要教师加大对教育素材的发掘力度,使得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技能。此外,还应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得他们产生做个讲文明的好学生的精神需求。
例如在学习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画规则图形”一文时,教师通过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填充工具”来填充颜色,再教会学生使用“吸取工具”。学生可借助“吸取工具”选择相应的颜色,在选择填充工具给画出的文明标志图形重新上色。这样,学生在无形当中体验到了做个文明学生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倡导学生积极发言、畅所欲言,各自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想。学生的文明素养得到提升,使得他们在日后遇到破坏公物的事和出现不文明行为时,能够站出来指正。课堂在渗透德育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任务得到顺利完成,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在渗透德育的小学信息技术课中不仅学到了基本信息技术知识,还得到了德育文明教育,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二、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符合教材内容的教学情境,将蕴含社会矛盾现象、人文、道德等的生活实例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看,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教材的基本内容,寻找可渗透德育的机会,使得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能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还能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德育素养,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向文明学生、文明市民的方向发展。
例如“图形标志我会认”一课主要是教会学生对图形标志进行复制粘贴的技能,通过结合“复制图片”以及“认识图形标志”的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快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与实际生活贴近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根据自身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表达出每个常见图形标志的特点以及其所包含的实际意义,从而巩固了自身对日常知识的认识,并培养了自身善于发现生活的能力。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素养,争取做一个文明的学生,为日后争做文明好公民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三、将德育渗透到日常学习任务中
教师在确定教学任务时,应将德育渗透进来,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确保学生能够在完成日常学习任务时,还能得到良好的德育。
例如,在进行Word或者是PowerPoint的学习教学中,教师可对学生下发相关学习任务,如要求学生设置“节能环保”“我爱我家”以及“校园小报刊”等任务,以提高学生运用Word的知识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集体、热爱读书、保护环境等的情怀;通过要求学生开发小程序,实现在Excel中管理自己的生活账单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勤俭节约、自理的能力;要求学生利用Photoshop设计相关公益活动LOGO、班徽等,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Flash时,通过掌握引导层、遮罩层的知识,来实现制作动画的目的。
四、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德育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改革创新以往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开放式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能够有效促进德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有效渗透。学生在模拟练习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实现了在体验中学习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中文输入法时,教师布置学生完成“输入日记”的任务,并要求学生对学校举办完了的“学习雷锋纪念日”活动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将自己融入到“雷锋精神”中,阐述自己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雷锋好榜样”做了的好事。学生通过扮演雷锋做好事,体验雷锋精神,从而提升了自身的德育素质。教师还可对此进行适当的点拨,使得雷锋精神永驻学生的心中。在课堂中适当进行角色扮演进行德育,能够使得德育有效地渗透到学习中,不仅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使得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德育的熏陶,有助于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实现德育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应贯彻落实德育的基本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才能确保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技能的同时,还有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得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提高自己的德育知识。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