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历史。详细介绍。
展开全部
中 吴 要 辅
唐朝大历年间,名臣、诗人独孤及任常州刺史,到任后致代宗皇帝的谢表中说:“江东之州,常州为大”,对皇帝给他加封郎中,赐以金带紫服,委以常州刺史这个重任的恩德表示铭怀不忘。独孤及以三品郎中来任刺史,可见常州在当时的显要位置了。 常州自晋朝升为晋陵郡以来的1600多年中,均为郡、府署的所在地。它所辖范围历朝不同,到清代雍正时常州府辖八县,它的疆界东起苏州府常熟县界苑山,西抵镇江府丹阳县界吕城,广百九十五里;南自湖州府长兴县垂脚岭,北抵扬州府泰兴县扬子江中流,袤二百八十五里。上通京口,下引姑苏,北环长江,南抱滆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形胜甲于东南,所以向有“江左名区,中吴要辅”,之称。那时,常州府治前就有“吴中要辅”的牌坊。(过去称丹阳,常州,苏州为三吴,故常州为中吴。) 在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开通后,常州就成了“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同时历代统治集团也正是利用运河漕运来加紧对南方人民的敲榨。江南的财富也就通过这运河源源不断地流入统治者的私囊,正如张洎所说:“半天下之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就粮食而言,从唐代开始,漕运南方粮食接济北方,就逐渐重要,唐时每年达三百万石,宋时最高记录竟达七百万石,所以在宋代还专门设立了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来承办这些事务。明朝弘治年间,御史汤沐奏疏中就讲:“本府东西二门,官塘大道,西通京国,东接闽越,其间进献文物,部运钱粮,公干官员,并备送人夫,传递文书,日夜不绝,实朝廷筋脉之路,小民喉舌之道”。 常州不仅在交通上是南北要冲,而且从历史上看,常州在军事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清代进士、御史董文骥在《常州形胜序》中写道;“常郡之北以长江为天堑,守江者外以靖江为犄角,内以江阴为保障,马驮沙扼其援,孟河扬舍阻其险,其势首尾相应,如常山之蛇,幡我北门。常郡之南以太湖为汤池,守湖者以宜兴为右臂,无锡为左臂,西自百渎,东至梁溪,其势左右相卫,如龙虎之阵,夹我南服。”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对常州的军事形势分析得更加透彻,他说:“常州地居数郡之中,翼带金陵,为转输重地,脱有不虞,则京口肘腋疏,而吴郡之咽喉绝。若其北守靖江,则内可以固江海之锁钥,外足以摧淮南之屏蔽;南扼宜兴,则近足以消滨湖之窥伺,远可以清浙右之烽烟,昔者南唐守此,可御吴越,明初得此,以制姑苏,为东南之襟要也”。我们就从南唐和明初的历史事实来看: 唐末,农民大起义失败以后,割据势力乘机混战,黄河南北广大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节度使杨行密占据淮南重镇(北起海州,南至虔州;东起常州,西至沔口,即汉口),北据梁朝和沙陀人的唐、晋、汉等朝的统治者,防止战争给南方民众带来更大的破坏和痛苦,起到了隔离南北,保障长江流域不受北方武夫侵扰的积极作用。在东边,常州正好是南唐和吴越国的交界处。杨行密死后,徐温执政,称为南唐。那时吴越王钱椒曾遣兵攻常州,徐温大破吴越兵,并乘胜与吴越讲和,避免战争,实行休兵息民,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减轻赋税,奖励农桑,因此江淮间呈现出“旷土尽辟,桑柘满野”的繁荣景象。这对人民是有好处的。 元末,朱元璋取南京后,为一图统大业,决定集中兵力先西进消灭占据江州的陈友谅。当时,张士诚据苏州,屡犯江阴,长兴和常州,朱元璋命有名主将汤和守常州,汤和筑城守御,与江阴吴良,长兴耿炳文声势联络,屡败士诚兵,为东南屏障,朱元璋称赞他们“保障一方,使吾无东顾忧,其功大矣。”待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又回兵攻张士诚,由常州,江阴,长兴三路进军,犹如三支利箭直捣苏州,擒士诚,三吴悉定,所以赵怀玉的《筑城行》一文说:“此常州为根本也。” 另外,太平天国时期的常州也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强大的中外敌人的联合军事进攻,苏南重镇相继失陷,天京又被曾国藩的湘军所围困,苏州、无锡被李鸿章的淮军和英国强盗戈登统率的“常胜军”所包围,并接连陷落,常州处于东西两面夹击的局面,常州太平军守将护王陈坤书率军民坚守。李鸿章亲自督战,十多万清军倾巢而出,还纠集三千常胜军和炮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才拿下常州。陈坤书在破城后与敌人展开巷战,终因力竭不幸被捕,他在就义前说:“我欲保守常州,以为金陵(南京)犄角……”从这话里,不难看出李鸿章之所以不顾一切要拔掉常州这根肉中刺,陈坤书所以要不惜牺牲守住常州,其原因就是常州对金陵起着呼应和保障的作用。 由于常州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历代统治者对常州城池的建造和修筑也是非常重视的。 据明朝毗陵人王 记载,常州城垣始于晋太康年间,唐以前几经修废,多不可考。但《三国志》中记载,东吴从公元240年起,对郡、县级城池就“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有了防御设施的城塞。所以,常州在那时就应该有城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常州城垣的建筑主要是在唐末和五代时,以及明代初期,也就是上面所讲的战事纷繁的时期。唐景福元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建“内子城”,城周长二里三百一十八步,城高二丈一尺。即今体育场一带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常州在吴王杨溥的统治区内,吴顺义元年(公元921年),刺史张伯增筑外子城,城周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八尺,方直雄固,号称“金斗城”,当年余干的诗中就有“毗陵城如金斗方”这样一句话。城的东南西北分设迎春、金斗、迎秋、北极四门。吴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刺史徐景迈又筑城,城围二十七里三十七步,城高一丈,此即所谓“罗城”,城门有九:东门叫通吴,南宋时因行都在杭州,曾改为朝天门,次东门叫怀德,南门叫德安,次南门叫广化,西门叫朝京门,北门叫青山门,据《环宇记》说,从青山门桥上可见江阴、海门诸山,故名青山,次北门叫和政,东北门叫东钦门。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曾在常州设驻重兵,东御吴越,守御官中山侯汤和因罗城大而难守,因此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亦有生斋乐府》中“危城四十里,地郭力不支,汤侯筑三面,敛彼东南西”一诗,就是记述的这件事情。新城城周十里二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置七门,东西南北、次北均旧名,次东改成中箭门,次南改成石幢门,门各有楼,外有瓮城,城外壕宽十六丈,深二丈,设有四座水关,一在正东曰东水门,一在正西曰西水门,一在东北曰北水门,一在西北曰小西水门。 元代楼堞废毁,城壁简存。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知府孙仁重修,中箭门复名怀德,石幢门复名广化,经过这次整修,城垣易以巨石,新甓增高三尺,“雄伟壮丽”“雄据一方”,“为东南一巨镇”。 其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府李嵩为防刘七农民起义军;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知府金豪为防倭寇;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因垣堞倾颓;康熙二十九年知府于琨,知县王元恒轩因霪雨城坏;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府包括因析置阳湖、武进县,和堞楼门关圯坏,以及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都局部进行修葺过,嘉庆二十四年本打算重修,因工程浩大,未能举行。 解放前,城垣已颓塌、拆除不少,解放后至今除尚留有西水关一段残迹外,余皆拆除。
唐朝大历年间,名臣、诗人独孤及任常州刺史,到任后致代宗皇帝的谢表中说:“江东之州,常州为大”,对皇帝给他加封郎中,赐以金带紫服,委以常州刺史这个重任的恩德表示铭怀不忘。独孤及以三品郎中来任刺史,可见常州在当时的显要位置了。 常州自晋朝升为晋陵郡以来的1600多年中,均为郡、府署的所在地。它所辖范围历朝不同,到清代雍正时常州府辖八县,它的疆界东起苏州府常熟县界苑山,西抵镇江府丹阳县界吕城,广百九十五里;南自湖州府长兴县垂脚岭,北抵扬州府泰兴县扬子江中流,袤二百八十五里。上通京口,下引姑苏,北环长江,南抱滆湖,东南占太湖一角,襟江带湖,形胜甲于东南,所以向有“江左名区,中吴要辅”,之称。那时,常州府治前就有“吴中要辅”的牌坊。(过去称丹阳,常州,苏州为三吴,故常州为中吴。) 在隋大业年间,南北大运河开通后,常州就成了“三吴襟带之邦,百越舟车之会”的交通枢纽。同时历代统治集团也正是利用运河漕运来加紧对南方人民的敲榨。江南的财富也就通过这运河源源不断地流入统治者的私囊,正如张洎所说:“半天下之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就粮食而言,从唐代开始,漕运南方粮食接济北方,就逐渐重要,唐时每年达三百万石,宋时最高记录竟达七百万石,所以在宋代还专门设立了江浙,荆湖、广西,福建路都转运使司来承办这些事务。明朝弘治年间,御史汤沐奏疏中就讲:“本府东西二门,官塘大道,西通京国,东接闽越,其间进献文物,部运钱粮,公干官员,并备送人夫,传递文书,日夜不绝,实朝廷筋脉之路,小民喉舌之道”。 常州不仅在交通上是南北要冲,而且从历史上看,常州在军事上也有着重要的位置。清代进士、御史董文骥在《常州形胜序》中写道;“常郡之北以长江为天堑,守江者外以靖江为犄角,内以江阴为保障,马驮沙扼其援,孟河扬舍阻其险,其势首尾相应,如常山之蛇,幡我北门。常郡之南以太湖为汤池,守湖者以宜兴为右臂,无锡为左臂,西自百渎,东至梁溪,其势左右相卫,如龙虎之阵,夹我南服。”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对常州的军事形势分析得更加透彻,他说:“常州地居数郡之中,翼带金陵,为转输重地,脱有不虞,则京口肘腋疏,而吴郡之咽喉绝。若其北守靖江,则内可以固江海之锁钥,外足以摧淮南之屏蔽;南扼宜兴,则近足以消滨湖之窥伺,远可以清浙右之烽烟,昔者南唐守此,可御吴越,明初得此,以制姑苏,为东南之襟要也”。我们就从南唐和明初的历史事实来看: 唐末,农民大起义失败以后,割据势力乘机混战,黄河南北广大地区遭到严重的破坏。节度使杨行密占据淮南重镇(北起海州,南至虔州;东起常州,西至沔口,即汉口),北据梁朝和沙陀人的唐、晋、汉等朝的统治者,防止战争给南方民众带来更大的破坏和痛苦,起到了隔离南北,保障长江流域不受北方武夫侵扰的积极作用。在东边,常州正好是南唐和吴越国的交界处。杨行密死后,徐温执政,称为南唐。那时吴越王钱椒曾遣兵攻常州,徐温大破吴越兵,并乘胜与吴越讲和,避免战争,实行休兵息民,保境安民的政策,加上减轻赋税,奖励农桑,因此江淮间呈现出“旷土尽辟,桑柘满野”的繁荣景象。这对人民是有好处的。 元末,朱元璋取南京后,为一图统大业,决定集中兵力先西进消灭占据江州的陈友谅。当时,张士诚据苏州,屡犯江阴,长兴和常州,朱元璋命有名主将汤和守常州,汤和筑城守御,与江阴吴良,长兴耿炳文声势联络,屡败士诚兵,为东南屏障,朱元璋称赞他们“保障一方,使吾无东顾忧,其功大矣。”待灭陈友谅后,朱元璋又回兵攻张士诚,由常州,江阴,长兴三路进军,犹如三支利箭直捣苏州,擒士诚,三吴悉定,所以赵怀玉的《筑城行》一文说:“此常州为根本也。” 另外,太平天国时期的常州也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强大的中外敌人的联合军事进攻,苏南重镇相继失陷,天京又被曾国藩的湘军所围困,苏州、无锡被李鸿章的淮军和英国强盗戈登统率的“常胜军”所包围,并接连陷落,常州处于东西两面夹击的局面,常州太平军守将护王陈坤书率军民坚守。李鸿章亲自督战,十多万清军倾巢而出,还纠集三千常胜军和炮队,用了五个月的时间才拿下常州。陈坤书在破城后与敌人展开巷战,终因力竭不幸被捕,他在就义前说:“我欲保守常州,以为金陵(南京)犄角……”从这话里,不难看出李鸿章之所以不顾一切要拔掉常州这根肉中刺,陈坤书所以要不惜牺牲守住常州,其原因就是常州对金陵起着呼应和保障的作用。 由于常州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历代统治者对常州城池的建造和修筑也是非常重视的。 据明朝毗陵人王 记载,常州城垣始于晋太康年间,唐以前几经修废,多不可考。但《三国志》中记载,东吴从公元240年起,对郡、县级城池就“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有了防御设施的城塞。所以,常州在那时就应该有城了。从现有的史料来看,常州城垣的建筑主要是在唐末和五代时,以及明代初期,也就是上面所讲的战事纷繁的时期。唐景福元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遣押衙检校兵部尚书唐彦随权领州事重修,建“内子城”,城周长二里三百一十八步,城高二丈一尺。即今体育场一带的地方。 五代十国时,常州在吴王杨溥的统治区内,吴顺义元年(公元921年),刺史张伯增筑外子城,城周七里三十步,城高二丈八尺,方直雄固,号称“金斗城”,当年余干的诗中就有“毗陵城如金斗方”这样一句话。城的东南西北分设迎春、金斗、迎秋、北极四门。吴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刺史徐景迈又筑城,城围二十七里三十七步,城高一丈,此即所谓“罗城”,城门有九:东门叫通吴,南宋时因行都在杭州,曾改为朝天门,次东门叫怀德,南门叫德安,次南门叫广化,西门叫朝京门,北门叫青山门,据《环宇记》说,从青山门桥上可见江阴、海门诸山,故名青山,次北门叫和政,东北门叫东钦门。 明太祖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曾在常州设驻重兵,东御吴越,守御官中山侯汤和因罗城大而难守,因此收缩东南西三面,在罗城内改筑“新城”,《亦有生斋乐府》中“危城四十里,地郭力不支,汤侯筑三面,敛彼东南西”一诗,就是记述的这件事情。新城城周十里二百八十四步,高二丈五尺,置七门,东西南北、次北均旧名,次东改成中箭门,次南改成石幢门,门各有楼,外有瓮城,城外壕宽十六丈,深二丈,设有四座水关,一在正东曰东水门,一在正西曰西水门,一在东北曰北水门,一在西北曰小西水门。 元代楼堞废毁,城壁简存。明代成化十八年(公元1482年),知府孙仁重修,中箭门复名怀德,石幢门复名广化,经过这次整修,城垣易以巨石,新甓增高三尺,“雄伟壮丽”“雄据一方”,“为东南一巨镇”。 其后,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知府李嵩为防刘七农民起义军;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知府金豪为防倭寇;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因垣堞倾颓;康熙二十九年知府于琨,知县王元恒轩因霪雨城坏;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知府包括因析置阳湖、武进县,和堞楼门关圯坏,以及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都局部进行修葺过,嘉庆二十四年本打算重修,因工程浩大,未能举行。 解放前,城垣已颓塌、拆除不少,解放后至今除尚留有西水关一段残迹外,余皆拆除。
展开全部
请参看百度百科常州词条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8.html?wtp=tt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建置
延陵邑: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毗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毗陵郡:东汉建武元年。
晋陵县: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
常州:隋开皇九年(589年)。
常州望(全国十望之一):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 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
常州市:1949年。
常州市(地级):1983年3月1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5198.html?wtp=tt
延陵
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季札为避让王位躬耕于舜过山(今武进郑陆东);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吴王徐祭遂封季札于延陵。延陵邑大约在今常州、武进、江阴、丹阳一带,是为常州历史上见诸文字最早的名称。延陵先邑后县,其名相继沿用345年。
毗陵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延陵为毗陵。毗陵之名从县治,到三国吴嘉禾三年(234年)置典农校尉屯田垦殖,到西晋大康二年(281年)建郡统县,相继沿用506年,其间,虽曾在王莽当政时改过毗坛,但时间很短前后仅14年,东汉建武元年时又复称毗陵。毗陵为郡曾统辖丹徒、曲阿(丹阳)、武进、延陵、毗陵、暨阳(江阴)、无锡7县,是为江南大郡。以毗陵命名的江南大驿一毗陵驿就设于此。
晋陵
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5年)为避东海王越(司马越)世子毗讳,改毗陵为晋陵,晋陵之名前后沿用290多年。其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士族纷纷南迁,占地聚居,设置侨治郡县,一度曾在武进县境内设有兰陵郡、兰陵县,在晋陵县境内设有东莞郡领宫县、东莞、姑幕3县,直至南朝末期遂先后废止。
常州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以州统县。开皇九年(589年)于常熟县置常州,后割常熟县入苏州,遂移常州治于晋陵,常州之名由此始,此后,虽曾改称过毗陵、晋陵、长春、尝州,但时间都很短暂,而常州之名不论贯州、称府,为郡沿用至今将近1400年。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升常州为望,列入全国州府十望之一。清雍正四年(1726年)析武进另置阳湖,析无锡另设金匮,析宜兴另立荆溪,加上原领江阴、靖江,常州府统领8县,故有“中吴要辅,八邑名都”之称。
武进市
晋太康二年(281年)分曲阿(丹阳)、丹徒东部地区置武进县。嗣后各朝时有置废分合,改称过兰陵、永定,并入过曲阿、晋陵,析置过阳湖。1912年,民国成立,废常州府,阳湖县并入武进县,城区一度称武进市,沿称常州。
常州市
1949年4月23日,常州解放,城乡分别建立常州市和武进县。1953年,常州市为省辖市。1983年3月1日,常州市管辖武进、金坛、溧阳3县。1990年8月、1993年11月、1995年7月三县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成立溧阳市、金坛市、武进市,仍由常州市管辖。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进行行政区划调整,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行政区。
建置
延陵邑:周灵王二十五年(公元前547年)。
毗陵县: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
毗陵郡:东汉建武元年。
晋陵县:西晋惠帝永兴元年(304年)。
常州:隋开皇九年(589年)。
常州望(全国十望之一):唐武宗会昌四年(840年)。 常州府:清雍正四年(1726年)。
常州市:1949年。
常州市(地级):1983年3月1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李渊说话出个尔反尔,才有兄弟如仇敌,不学太伯,让位与弟。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