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积粮,高筑墙,缓称王。请问出处?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汉语词语,出自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平定天下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蒙古人从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元朝建立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汉人、南人饱受剥削和压迫。元末,汉人、南人奋起反抗,红巾军大起义波及全国。
在起义军首领纷纷称王称霸时,朱元璋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采用“缓称王”的策略,使北方红巾军成为自己的屏障;然后采取“先西后东”的策略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最后挥师北伐中原,驱除鞑虏。
扩展资料: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
朱元璋很快打了几个胜仗,收编了元军好几万降军,军力急速壮大。他奉郭子兴命南攻滁州,公元1353年又攻占和州。朱元璋此时还只是郭子兴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他胸怀大志,希望在这群雄蜂起之中,脱颖而出,统一中华,重建太平。他很注意听取一些有学问、有远见的读书人的意见。
打和州之前,定远人李善长来投奔他。他听说李善长善于计谋,便诚恳地问:“李先生,目前天下大乱,怎样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有针对性地答道:“秦朝时候也天下大乱。出身亭长的汉高祖气量大,能容人,又不滥杀人,所以很快就统一了天下。将军能学习汉高祖,定当成就大业。”
后来,许多读书人都对朱元璋说过类似的话。他认为李善长的话很有见地,认真地照着李善长的话去做。并留下他做谋士,自比为汉高祖得到谋臣萧何。
他还非常清楚粮食等物资对支持他的政权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尽管军务繁忙,他每到一地,总要关心当掘知地农业生产,鼓励种田养蚕。他安排军队耕种粮食,称为屯田。
任命专管官员,负责修筑堤防,兴修水利,保证军粮的供应。 在徽州,朱元璋征求学士朱升对他今后战略方针的意见,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答灶粮,缓称王。”这实际总结了朱元璋一贯实行的方针,他非常地高兴。朱元璋正是在这一方针下,一步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清散扮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推荐于2017-09-11 · 知道合伙人数码行家
正因为高筑墙、广积粮后,这“家无立锥地,身如蓬随风”的人,发展生产,扩充军备,徐图缓进,短短二十年功夫,由一个和尚变成明皇帝,建立大明王朝。
朱元璋的九字真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其实就是在橡迅山保证生存的前提下,发展自己,壮大自己。
高筑墙昌尺是做好预防工作,不让别人来进攻自己;
广积粮是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好兵、马、钱、粮;
缓称王是做好舆论工作,不让自己成为别人攻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