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题目,在线等待,。急!~!~!~!~!~
展开全部
主要是由于双方实力相当,你来我的往的攻击最后成了堑壕战,最著名的当属凡尔登战役,此役是典型的阵地战、消耗战。双方参战兵力众多、伤亡惨重。法军损失 54.3 万人,德军损失 43.3 万人,故此役有 " 绞肉机 " 、 " 屠宰场 " 和 " 地狱 " 之称。战役中,法军野战工事与永备工事相结合组织防御的经验,成为大战后各国修建要塞工事的依据。但是德军发明了化学武器,使英法联军蒙受损失……
直到英法联军在一次行动中抓获了几名德军,得到了防毒面具后情况才有所改观,坦克的出现是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 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坦克对德军步兵产生了巨大心理作用。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是,由于坦克的技术装备不完善以及使用的正面宽大(10公里18辆坦克),突破任务没有完成。战术胜利未能发展为战役胜利。后来英军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同样收效不大。德国人学会了打坦克。秋季,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11月完全停止。
索姆河进攻是战争中典型的、双方伤亡惨重的阵地战役。就兵力、兵器而言,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交战的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67个师。英法联军伤亡79.4万人,仅推进5—12公里,仍未能突破敌防御。德军损失53.8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索姆河战役证明:在正面一个狭窄地段上,以递进冲击突破阵地防御的理论和实践是行不通的。但这次战役以及西南方面军的进攻的胜利保障了战略主动权从德国转到协约国一方。索姆河进攻促使其他国家装备坦克并发展反坦克兵器。后来,英法军队在1917年康布雷战役中吸取了索姆河的教训。
最后进攻
1918年,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 - 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著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鄂图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义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鄂图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鄂图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逼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之资本主义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投降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 - 鄂图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世界大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诸国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诸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一方 -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德国变天
1918年8月 - 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11月11日,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 - 《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共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共产主义便开始在世界各国散布,世界各地相继建立共产政党或政权,直至冷战结束,这情况才有所改变。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尔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他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即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如欲得知详情,请参看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直到英法联军在一次行动中抓获了几名德军,得到了防毒面具后情况才有所改观,坦克的出现是在索姆河战役中,英军第一次使用新式兵器——坦克(共49辆坦克,实际参战仅18 辆),配合步兵进攻推进了4—5公里。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使用坦克。坦克对德军步兵产生了巨大心理作用。他们放弃阵地不战自退。但是,由于坦克的技术装备不完善以及使用的正面宽大(10公里18辆坦克),突破任务没有完成。战术胜利未能发展为战役胜利。后来英军又使用了两次坦克,同样收效不大。德国人学会了打坦克。秋季,由于阴雨连绵、道路泥泞,战斗渐渐平息,11月完全停止。
索姆河进攻是战争中典型的、双方伤亡惨重的阵地战役。就兵力、兵器而言,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战役。英军投入交战的有54个师,法军32个师,德军67个师。英法联军伤亡79.4万人,仅推进5—12公里,仍未能突破敌防御。德军损失53.8万人,失去240平方公里阵地,但打破了英法联军的计划。索姆河战役证明:在正面一个狭窄地段上,以递进冲击突破阵地防御的理论和实践是行不通的。但这次战役以及西南方面军的进攻的胜利保障了战略主动权从德国转到协约国一方。索姆河进攻促使其他国家装备坦克并发展反坦克兵器。后来,英法军队在1917年康布雷战役中吸取了索姆河的教训。
最后进攻
1918年,东面战线因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并退出战争而结束,德军立即集中于西线,意图在美军到达欧洲之前,于1918年夏季打败英法两国,以扭转局势。1918年3月 - 7月,德军接连于西线发动5次大规模的攻势,头两次攻势在损兵14万后仍无所获。而美军则已到达欧洲,使协约国兵力大增。该年5月底,德军发动第三次攻势,这次成功突破法军的防线进逼至距巴黎仅37公里之地,但并不能歼灭英法联军的主力,而已方则损失13万人。在6月9日 - 6月13日这5天,德军发动第四次攻势,企图将德军在亚眠和马恩河的两个突出点接连起来,以集中兵力攻击巴黎,但并未能成功。7月15日,德军死心不惜,发动第五次攻势,但在损失15个师后,因无所获,己方军力反而消耗殆尽,只得撤退至兴登堡防线,从此只能作消极防御。
俄国动员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因为德国向其开出“空白支票”,因此信心大增,与塞尔维亚断交并对其宣战。俄国则宣布全国总动员,以支持塞尔维亚,这引起德国的不满。8月1日,德国以俄国拒绝停止全国总动员为借口向俄国宣战,并同时在西线进侵比利时。8月4日,英国因比利时为其自身安全的关键,因此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德俄交战
俄军乘德军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在西线之际,在东线向德军发起进攻。8月下旬,俄军进入东普鲁士,并逼向德国的心脏地带,德军被逼从西线线调兵回援。德国援军行动迅速,很快便抵达东线,并于科穆辛森林附近消灭数万名俄军,使得东线战局发展受到德国控制。9月11日,俄国的第一集团军再度被击败,德军进逼至俄国境内,俄军损失共25万余人。在南线方面,俄军开始时在加里西亚和布柯维纳屡次击败奥匈帝国的军队,但德国随后对奥匈帝国提供支援,结果到12月中旬,东线战事亦进入胶著状态。
1915年,德军因为西线的马恩河会战失败,决定先集中兵力击溃俄国,逼使俄国停战,从而结束东线战事,并且避免继续陷入两线作战的困局,东线于是变成主要战场。1915年5月,德奥联军以18个师和2000余门大炮,分兵两路进击俄军,并计划将俄军逼至“波兰口袋”内歼灭。双方交战8个多月,德军攻占普热米什尔、莱姆堡、伊凡哥罗德、华沙、布列斯特、维尔诺及里加,并逼使俄军撤退至从里加湾到德涅斯特河一线,俄军共损失170多万人。德军虽然大胜,但已方损失亦极大,而且并未消灭俄军主力,结果逼不到俄国投降。
土耳其参战
德国为了牵制俄国,于是答应向鄂图曼土耳其提供一亿法郎的贷款,以换取其参战。于是土耳其于1914年10月29日正式参战。并与俄国在高加索发生战斗。俄军初时作战不利,但于1915年1月发动反攻,土耳其的第九集团军被歼灭,共损失约7万多人。
意大利转投协约国
1915年5月,意大利因为英法答应在战后分得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于是投向协约国一方,对同盟国宣战。义军虽然实力较弱,交战初期即损失近30万人,但却成功拖住了奥匈帝国40个师的兵力,缓减了俄法的压力。1915年9月,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并出兵30万,配合德奥联军攻击塞尔维亚,结果同盟国很快便占领塞尔维亚全境,塞尔维亚政府及军队被逼撤退至希腊的科孚岛。
1916年春,俄国调集3个方面军共200万人向德奥联军发动反攻,在激战一轮后,双方各损失百万兵力,但俄军兵力较多,因此逼退德奥联军,并乘胜攻进加里西亚东部地区。罗马尼亚亦于该年8月向同盟国宣战。德奥联军于是决定攻取罗马尼亚,以夺取石油和粮食补给。结果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很快便失陷,德奥军队占领大部份罗马尼亚国土。
进攻君士坦丁堡
协约国军队为了解除俄国在高加索被鄂图曼土耳其牵制的困局,于是决定联合进攻鄂图曼土耳其的首都君士坦丁堡。1915年初,加里波利之战爆发。协约国先后有50万士兵远渡重洋来到加里波利半岛。在靠近十一个月的战斗后,共约131,000人死亡, 262,000人受伤,结果被逼撤退。这场战役是一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当时最大的一次海上登陆作战。
俄国本身为农奴制的经济体系,经不起东线持续的战事,结果其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极度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的罢工人数更达至百万人以上,结果,俄国二月革命在1917年3月8日爆发,令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但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临时政府仍然继续战争,但又再被德奥联军击败。结果俄国工人及农民忍受不了,在1917年11月(儒略历10月),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了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临时政府之资本主义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史称十月革命。列宁其后与德国签署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条约,并宣布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同盟国投降
虽然俄国退出战争,但德国的各盟国 - 鄂图曼土耳其、保加利亚及奥匈帝国却因持续作战,致使经济崩溃,国内各民族发生起义,结果无力再战,相继向协约国求和。最后德国内部亦发生政变,并向协约国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海上战争
虽然英德两国在战前争建无畏舰,但在整次第一次世界大战却只有一次大规模的舰队主力决战,就是日德兰海战。这场战役的结果比较特别:一方面,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大洋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另一方面,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英国主力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胜利。
而另一方面,在战争初期,德国主要依靠潜艇战阻止他国对英国的物资援助,但因为美国抗议而一度中止。但当英德军情势越来越差,国内的经济亦日趋恶化时,德国在1917年1月决定恢复无限制潜艇战,即凡是在英国水域的船只,不论是敌方或是中立国的,都有可能被德国潜艇击沈,这大大影响了美国商船的航行,而且亦有美国商船被击沉的纪录,因此德美关系恶化,美国开始有对德宣战意欲,在齐默曼电报事件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结果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反而招致了最强大的敌人 - 美国的参战。
世界大战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诸国参战
在美国参战后,拉丁美洲诸国亦跟随美国向同盟国宣战,结果使这场战争的范围再度扩大。但这些国家大多在名义上参战,并未实际投入战争。
中国参战
中国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一方 -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德国变天
1918年8月 - 9月,德军再损失15万人、大炮2000余门及机枪13000余挺。不断传来的军事失败的消息使德国国内的矛盾加剧。9月,兴登堡元帅建议在德国议会提出要“结束战争”。但德军的最高统帅部却仍死心不息,意图用剩余的海军舰只与英国海军进行最后决战。结果德国水兵因不愿送死,在基尔港发生起义,并迅速蔓延到整个海军及全国。11月9日,德国首都柏林亦发生革命,德皇威廉二世只得宣布退位,并逃至荷兰。11月11日,德军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巴黎和会
战后各国于巴黎召开和议,称为“巴黎和平会议”(简称巴黎和会)。会议的重大决定由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Woodrew Wilson)、英国首相劳莱乔治(David Lloyd George)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Georges Clemenceau)主持。虽然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主张宽大对待德国,但法国却因为复仇心作崇,主张严惩德国。因此,诸国与德签订的议和条约 - 《凡尔赛和约》,因应法国的要求而加入了极其苛刻的条款,向德国强加了巨大的割地赔款及限制军备条款。但同时间,并未向德皇威廉二世、兴登堡元帅、鲁登道夫将军等战犯施以应有的惩处。结果为德国在20年后挑起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
其他和约
战胜国与其他战败国亦分别签署了条件苛刻的和约,战胜国与奥匈帝国的奥地利部份签署《圣日耳曼条约》,奥匈帝国被划分为多个民族国家;与保加利亚签署《讷依条约》,保加利亚失去爱琴海出海口,并须赔款4亿4500万美元;与匈牙利签署《特里亚农条约》,匈牙利领土大幅减少;与鄂图曼土耳其签署《色佛尔条约》 ,彻底瓜分鄂图曼土耳其的领土。后来的土耳其共和国只剩下伊斯坦布尔、其附近小部份领土及安那托利亚的部份。
以《凡尔赛和约》及其他各个和约所构成的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就是所谓的凡尔赛体系,对战后欧洲及国际关系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影响
民族国家
战争给人类带来了重大损失,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等四大帝国覆灭。而巴尔干半岛与中东地区的民族国家则随之而起,如南斯拉夫、匈牙利及伊拉克3等
英国削弱
原来为世界金融中心及世界霸主的英国,在战后虽然领土有所增加,但其对领土的控制力却因战争的巨大伤亡与物资损失而大大削减,而其经济亦因战争以大受影响,出现严重衰退,从此其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让给了美国。
共产革命
大战期间,俄国发生共产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从此共产主义便开始在世界各国散布,世界各地相继建立共产政党或政权,直至冷战结束,这情况才有所改变。
美日兴起
这场大战削弱了英、法、意;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世界金融中心也由伦敦转移到纽约;日本也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并侵占了原属德国势力范围的中国胶州湾及山东半岛。
德国复仇
《凡尔赛条约》将发动战争的责任全部推给了德国,从而对德国实行条件极为严厉的经济与军事制裁,德国失去了13%的国土和12%的人口,德国被解除武装,德国的陆军被控制在10万人以下,不准拥有空军。德国虽然在一战中最后战败,但德国的元气并未受到过大的伤害,工业体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国本土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而且《凡尔赛条约》过多考虑战胜国的利益分配,完全没有考虑战败国自身的利益,加上条约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夺本质,使得德国国民对强加给他们的条约有极强的抵触和反感情绪,引发了德国民众强烈的民族复仇主义情绪。骄傲的日尔曼民族为了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各派政治势力、各种政治思想在德国你争我夺,显得尤为激烈,这为德国成为一次新的大战提供了条件。结果德国在希特勒的纳粹党的领导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五四运动
凡尔塞和约条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做法成为中国五四运动的导火线。1919年5月4日中国北京的青年学生及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了一次示威游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而起因正是巴黎和会中,列强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把原来德国的山东权益转让给日本,即山东问题。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军人待遇
美国的一战军人领到每人每日1美元为薪金,另加25分为每日在美国国外消费。后来由于1930年代的大萧条,退伍军人、其家属与其他有关团体向美国政府要求即时索取战时服务的酬劳金额不果而导致1932年美国军方介入的流血酬恤金进军事件。
国际联盟
如欲得知详情,请参看国际联盟。
鉴于第一次界大战的伤亡与物资损失巨大,英法等战胜国于是发起了一个用以减少武器数目、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的组织,是为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简称国联)。然而,国联却不能有效阻止法西斯的侵略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联合国取代。
展开全部
持久战变为阵地战主要是因为当时军事科技的失衡发展造成的,土工作业的技术的发展,重机枪(马克沁机枪)的发明,使得阵地防守比起步兵冲击进攻损失更小,开战的双方(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不可能看着自己的有生力量消耗在敌人的以逸待劳中,所以当协约国采取阵地作战的时候,德国也很快从速战速决的移动作战的策略中转向阵地战,就长远来说陷入持久的阵地战对同盟国是不利的,因为同盟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其两线作战的局面,所以就要花更多的兵力和人力物资在防线加固上,所以不能集中力量突破一点的话,德国参谋部速战速决的计划就彻底破产了,那德国部队高素质的优势就发挥不出来了,相反英法广大殖民地的资源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虽然在后期俄国因为十月革命退出了战争,但是德国的物资消耗已经极度严重,且新武器的投入已经使德国难以坚持长期的对峙,这也是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0-09-06
展开全部
同盟国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