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回:“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
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
紧箍定心真言
紧箍儿看似戴在头上,实际拴在心上。紧箍咒也叫“定心真言”,说白了,就是套心的一个东西。 五行山其实是压不住孙悟空的,是观音的“六字真言”让他爬不出来。这“六字真言”厉害是因为它能关闭人心六道门,连爬的勇气都没有了,如何能逃掉头上的大山。
这紧箍咒同样如此,唐僧念的经,表面上是使圈儿收紧,其实是使他的心被控制。 紧箍圈既有形,也无形。就像生活中的很多规则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却随时制约着,让人始终不能随心所欲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紧箍咒
紧箍咒的口诀在《西游记》中并没有说明。
紧箍咒(发音jǐn gū zhòu),最早出现于中国四大文学小说《西游记》中,唐僧用来制服孙悟空的咒语,能使孙悟空头上的紧箍收缩,头痛欲裂。后用来比喻束缚人的东西。
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四回:“我那里还有一篇咒儿,唤做‘定心真言’,又名做‘紧箍儿咒’,你可暗暗的念熟,牢记心头,再莫泄漏一人知道。”
作品简介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明代社会现实。
紧箍咒的口诀是阿摩尼阿摩尼;
观音菩萨给孙悟空戴一个“紧箍咒”,就是要以此来引导他的思想,用理性来操纵和导引这只野猴身上的非理性因素,强迫他接受文明的教化,藉以断除他身上的原始野性,促使他的“人化”和“社会化”,为的是让他能够融入文明社会。
扩展资料:
紧箍咒的意义就在于对人原始生命力的导引和整合。何谓“原始生命力”?原始生命力就是能够使个人完全置于其力量控制之下的自然功能。它在本质上是非理性的,因此在“天使与魔鬼”的二元论中,它常被等同于“魔鬼”。
原始生命力的根本特征是由它固有的悖论所决定的,即它固然具有潜在的创造性,但与此同时也具有潜在的破坏性。就比如孙悟空在蟠桃园的监守自盗,在花果山的自立为王,还有——大闹天宫。
“紧箍咒”这一意象,揭示了文化在“人”的生成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接受人文教化,即“紧箍”,是必要而且必须的,紧箍咒的形成也是必须而且必然的,这是文明存在的保障,文明发展的前提,是人之为“人”的必由之径。
20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