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怎样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项科普活动及科技创新竞赛等。
以合肥为例,利用课余时间给新生普及科普知识,激发兴趣;组织学生科技创新社团活动;带领学生积极参加全国、省市区的各项科普活动及科技创新竞赛。自2005年,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副校长梁珀,担任该校的科技辅导员和机器人教练员以来,就致力于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他不断努力下,38中机器人社团竞赛水平越来越高,社团活动年年取得好成绩:2010年4月,代表中国队参加美国FLL世界锦标赛,在33个国家、86支代表队中脱颖而出,获得亚军,填补了安徽省青少年活动在此项目上的空白。2015年4月,再次以全国赛冠军的身份参加美国FLL世界锦标赛,夺得金牌。
扩展资料:
科技创新能力的相关要求规定:
1、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脑科学、再生医学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领域孕育新的变革。
2、融合机器人、数字化、新材料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3、从基础研究到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原创”“关键”“引领”等词语越来越多出现在中国科技的词典里。科技领域不断崛起的新动能,正快速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4年致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创造精神、营造校园创新环境与创新氛围、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设专门的创新课程、改进教学方法、转变培养模式、改进考试方式。
1、不能把学生看作消极的被管理对象,也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而要把每个学生看作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2、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要把学校创新环境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地位。
3、创造能力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仅仅掌握单一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加强学生基础教育的内涵更新和外延拓展及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中、小学校可适当安排一些创新课程,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兴趣。
4、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产生了研究创新的浓厚兴趣,他们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如饥似渴地去学习和钻研。因此,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去调动和激发学生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也就需要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
5、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扩展资料
增强国家的自主创新能力12大措施:
1、政府加大科学投入,特别是基础科学以及航天、生物、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的投入。
2、政府应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全球知名品牌的重点企业。
3、政府采购时,要首先考虑采购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5、大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用高薪吸引优秀人才。
6、对自主创新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
7、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
8、企业设立专项科研开发资金,按一定的产值比例,投入资金进行科技创新。
9、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资金变为技术、技术变为资金、资金变为更高层次技术的良性循环。
10、建立高科技创业资金,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宽裕的发展环境。
11、引进国外高科技人才。
12、改变当前应试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青少年的创造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创新能力
2018-01-31
一、组织学生阅读科普作品,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在平时的科技活动中,我积极指导学生阅读优秀的的科普作品,如中国的有《十万个为什么》、《高士其科普作品精选》、《华罗庚科普著作选集》、《科学的历程》等,外国的《飞向月球》、《膨胀的宇宙》等。再通过读书心得、阅读心得交流等活动,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启发了创新思维的灵感。
二、选择教材,优化创新思维培养
教材是学生学习必备的工具,充分利用、选择好科技活动的教材,也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我们使用的教材是由我亲自编写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丰富,融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非常学科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形式多样的科技活动,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动手动脑,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充分发挥课本上“小制作”栏目的作用,带头制作,鼓励学生动手,学生成功了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发创作兴趣和创作动机。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开拓思维源泉
我把观察作为创新思维的重要源泉。在平时科技活动中,就要对学生进行观察习惯的培养。观察的内容分为动植物观察和气象观察两大类。如教学《给大自然做日记》一课时,要让学生明确观察日记的内容:植物生长的过程;动物生长状况;气象观察等。通过观察,学生们写出了《花的形态》、《桃树的一年》、《蚯蚓的秘密》、《蜗牛的生活史》、《燕子春来冬去》等观察作文和小论文。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设置创新思维方法课,系统训练思维方法
我设置思维方法课,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让学生接受系统的教育并通过自身的科技活动实践,逐渐内化,形成思维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成双配对》、《标新立异》、奇思妙想》等课的教学,学生初步掌握了创新思维常用方法。
五、结合科学知识、生活知识,教会学生科技创新的方法在平时的科技活动中我们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方法或者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1.模仿法
模仿法是小学阶段主要的科技创新方法。例如鲁班师傅模仿茅草的特征,发明了锯子。模仿法会使人生产新奇的创意,有时会使真产品得以改进。
2.组合法
组合法是把几个事物合成(绝非多事物的简单相加)新事物的方法。组合法可以优化结构、加强功能、取长补短。
3.集中法
集中法是指收集信息、分析问题、思考问题都指向一个中心,指向一定的目标或结果。如要某人出差,可乘坐多种交通工具,他最终选择一种合适的交通工具去。又如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正是集中法的体现。
4.逆向法
逆向法又称对立法或转化法,人们通过逆向思维的方法找出己有事物、信息对立状态。它探索了许多新问题,创造了许多新事物。
5.希望法
是指对某事物提出某种希望,某种要求,然后再想办法解决的创造方法。
6.还原法
还原法是指先想到某一原理或现象所揭示的本质问题,即找到问题的起点,然后从这一起点出发去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如看见了雨伞,就想到它原本作用为了遮雨。因此,遮雨是问题的起点,然后围绕“遮雨”这个问题,找到许多新的办法。
六、开展多样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1.利用废物搞发明
发明也是创新,利用废弃物搞小发明,对环境保护有利,对节约材料、节省费用有利,对培养创新思维有利。例如,塑料瓶除了能盛水装饮料外,还有哪些用途,要求学生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列出它的用途。以此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再让学生进行小发明。
2.生活用具发明
生活的用具很多。可以发明的东西也很多。我让学生通过观察,看看这些用具有什么缺点需要改进?还有什么需要应该满足?什么东西还应该增加功能?进而让学生设想发明。此活动渗透了发散思维中列举事物缺点法。
3.学习用品发明
学生每天都在使用和接触学习用品,有些学习用品带来诸多不便。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怎样能提高用品的效率?怎样用起来更方便?等等。选择学生常遇到的问题,便于学生观察、分析,既明确又具体,也便于构思、设计,也容易成功。充分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4.组织学生大胆幻想创作,激发创新思维灵感
我经常组织学生通过阅读科幻作品、观看科幻影视、续讲科幻故事,引导他们创作科技小论文,科幻漫画,撰写科幻作文,参加各类各级比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激发了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总之,科技创新在丰富学生知识,锻炼学生意志,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一个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能否良好发展,与教师的自身素质、积极引导和潜移默化地传授创作方法有关。因此,作为此学科的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让学生在科技活动中不断动手,不断探索,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适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