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向商业地产转型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资源拥有的程度决定了其扩张的速度。因此在传统战略规划的框架下,“依靠高周转率实现规模化扩张模式”的经典战略模式曾被我国房地产界,特别是被住宅地产企业反复复制。究其原因,大约是因为我国资源要素尚未完全市场化,产业还处于成长初期,“没有卖不掉的房子,只有卖不掉的价格”。所以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可以基于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隐含假设房地产行业将持续符合传统战略规划框架的适应性条件。不过,在战略落地的过程中,多数企业只重视通过不断地增加土地储备实现规模扩张,却忽略了该模式下需要通过提高存货周转率以控制短期风险头寸的战略核心。而行业标杆企业之所以始终走在行业的前列,是因为其能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经营和管理能力,通过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创新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从而避免这种简单的财富增长模式,如万科的标准化和细分化的产品线等等。
得益于逐步市场化的政策推动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2008年之前的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着传统战略规划框架的三个假设,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导致行业首次全面下行,“资源-目标”的战略规划逻辑开始因产业环境的变动而陷入矛盾之中。尽管在2009年又迅速回升并且成交量和销售额双双创出新高,但仍然让整个行业经受了一段艰苦的去库存化期。同时,因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政策从“快、准、重”出拳刺激经济到现在开始防通胀,只不过1年时间。此外,资本市场错误的估值方式以及我国不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也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地“被”增加土地储备才能获得市值提升和融资的可能。当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后,高价持有的单向多方头寸(土地储备或者代售产品)就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资金链便成为制约地产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最大瓶颈。
产业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环境动荡不仅加剧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复杂程度,更增加了房地产企业获取发展所需资源的成本。受制于土地财政影响,持续并稳定增长的高房价成为住宅地产企业重复“规模化扩张”战略最重要的假定基础。无论是对城市化进程还是人口红利的分析,都是为论证这一基础的可靠性而已。但事实上,房地产行业是周期性行业,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常常忽略了房地产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维持当前的高房价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市场的动荡使得专注于住宅地产市场的众多房地产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关注并陆续介入房地产行业的另一个领域——商业地产,并试图将“规模化”扩张战略在商业地产领域进行复制。
由于开发商或投资人通常是以持有或“售后返租”等形式直接经营物业资产,因此与住宅地产相比,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商业地产能给持有者带来持续的租金收入,特别是当宏观经济政策收紧,银行信贷收缩时,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将有效改善地产公司的现金流压力,熨平业绩波动。同时,持有住宅地产只是增加存货,而持有商业地产则类似一项买入期权,既能分享未来土地增值的巨大收益,又可以根据市场周期波动选择出售或继续持有——这大概是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作为一项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商业地产天然地具有了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无论是ABS还是REITs,都使得商业地产开发商不仅能够继续持有并营运商业地产,还能不断获得持续开发或收购新增商业地产所需的资金,因此其与住宅地产公司相比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2010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征求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房地产信托受益券发行管理办法》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初步试点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但事实上,无论是持续的现金流入或物业期权、还是证券化的融资优势,都只是商业地产表现出的最终结果,其之所以具有抗周期性,根本原因在于对商业地产产业链中三大关键环节的控制:选址的前瞻性、设计的商业满足性以及运营的专业性。而选址取决于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的城市变迁研究,定位和设计取决于对商业的理解和主力商户的要求,后期的营运则必须依托既懂地产开发又熟蕴商业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地段决定人群,人群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模式”。在上述前提下,商业地产才能表现出住宅地产所不具备的抗周期的三大产业特征:多样化的、持续的现金流入、因营运能力而导致的资产增值预期以及因合理的租期安排而提升的资产流动性(抵押、出售、“售后返租”等)。
(作者系赛普管理高级咨询师)
得益于逐步市场化的政策推动和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2008年之前的我国房地产市场一直维持着传统战略规划框架的三个假设,直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导致行业首次全面下行,“资源-目标”的战略规划逻辑开始因产业环境的变动而陷入矛盾之中。尽管在2009年又迅速回升并且成交量和销售额双双创出新高,但仍然让整个行业经受了一段艰苦的去库存化期。同时,因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政策从“快、准、重”出拳刺激经济到现在开始防通胀,只不过1年时间。此外,资本市场错误的估值方式以及我国不健全的资本市场体系,也使地产企业只有不断地“被”增加土地储备才能获得市值提升和融资的可能。当市场环境发生逆转后,高价持有的单向多方头寸(土地储备或者代售产品)就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资金链便成为制约地产公司实现战略目标的最大瓶颈。
产业环境,特别是金融危机引发的金融环境动荡不仅加剧了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复杂程度,更增加了房地产企业获取发展所需资源的成本。受制于土地财政影响,持续并稳定增长的高房价成为住宅地产企业重复“规模化扩张”战略最重要的假定基础。无论是对城市化进程还是人口红利的分析,都是为论证这一基础的可靠性而已。但事实上,房地产行业是周期性行业,企业在战略规划中常常忽略了房地产产业的持续发展和能否维持当前的高房价是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
市场的动荡使得专注于住宅地产市场的众多房地产企业开始调整战略,关注并陆续介入房地产行业的另一个领域——商业地产,并试图将“规模化”扩张战略在商业地产领域进行复制。
由于开发商或投资人通常是以持有或“售后返租”等形式直接经营物业资产,因此与住宅地产相比,一个显而易见的区别是,商业地产能给持有者带来持续的租金收入,特别是当宏观经济政策收紧,银行信贷收缩时,持续稳定的租金收入将有效改善地产公司的现金流压力,熨平业绩波动。同时,持有住宅地产只是增加存货,而持有商业地产则类似一项买入期权,既能分享未来土地增值的巨大收益,又可以根据市场周期波动选择出售或继续持有——这大概是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作为一项能够持续产生现金流的资产,商业地产天然地具有了资产证券化的条件。无论是ABS还是REITs,都使得商业地产开发商不仅能够继续持有并营运商业地产,还能不断获得持续开发或收购新增商业地产所需的资金,因此其与住宅地产公司相比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2010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征求对《银行间债券市场房地产信托受益券发行管理办法》意见的通知,标志着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的初步试点总体构架已经形成。
但事实上,无论是持续的现金流入或物业期权、还是证券化的融资优势,都只是商业地产表现出的最终结果,其之所以具有抗周期性,根本原因在于对商业地产产业链中三大关键环节的控制:选址的前瞻性、设计的商业满足性以及运营的专业性。而选址取决于对城市化进程和人口迁移的城市变迁研究,定位和设计取决于对商业的理解和主力商户的要求,后期的营运则必须依托既懂地产开发又熟蕴商业规则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地段决定人群,人群决定产品,产品决定模式”。在上述前提下,商业地产才能表现出住宅地产所不具备的抗周期的三大产业特征:多样化的、持续的现金流入、因营运能力而导致的资产增值预期以及因合理的租期安排而提升的资产流动性(抵押、出售、“售后返租”等)。
(作者系赛普管理高级咨询师)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