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痒的思想感情啊,急!!! 展开
《春望》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该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天宝十四年(755),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有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因为当时长安在被安史叛军攻破之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皇宫都被洗劫一空,老少妇孺都被无辜地杀害,百姓整日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目之所及都是一片凄惨荒凉、民不聊生。诗人看着眼前荒凉的景象,写下了《春望》这首诗。
诗的第一句写到“国破山河在”,山河依旧还在原处,但很多事物却不复存在。“城春草木深”,春天的一草一木本该是绿意盎然的,但是一个深字,将沦陷后的长安城那种凝重的氛围显露无疑。诗人的笔下的草木,就想他此时此刻的心情,沉重不堪。
诗的颔联,继续用花和鸟来描写春天。“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本该是看了之后让人心生欢喜的事物,却让心里的悲怆之情油然而生。诗人睹物伤情,看见娇艳欲滴的鲜花却忍不住留下悲怆的泪水,听见鸟儿动听的歌声,却禁不住魂悸心惊。用花流泪、鸟惊走,说明人们流离,心伤。同时也是作者自己的心伤。
诗的颈联,诗人的视角从眼前的春日景象转到战时的场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场上烽火连天,战事频频,到处都是杀戮。诗人被迫和家人分离,和外界断绝了音信。在兵荒马乱的岁月,一封家书比千万银两还珍贵。在混乱的战争当中,诗人的孤寂与思乡的思绪晓得愈发浓烈。
诗的尾联,诗人从个人的处境放眼到整个国家的局面。“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我们仿佛能通过诗句,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身影,诗人白发沧桑地站在那里,满面焦虑痛楚的神情,挂念着远在千里之外的家眷,眷念着国家的前途命运。
纵观全诗,我们可以总结出诗人抒发了以下思想感情。首先是诗人忧国思家的感情,他盼望和家人团聚。同时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宁、向往幸福的愿望。字里行间还流露着诗人感时伤怀的情感。
一直牵挂着家人,却迟迟杳无音信。生命何其短暂,无奈岁月却马不停蹄地渐渐流逝。我们可以站在杜甫的角度想想看,如果是我们正处于此时此景,又会有怎样的感情呢?
推荐于2017-12-16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白话文释义: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