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拜托各位大神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说辨析 史学界关于洋务运动与甲午战争之间的关系和评价问题,众说纷纷.本文拟就有的研究者所提的甲午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说进行探讨,辨析. (一) 没有洋务运动,中日战争可能提前十年 笔者认为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论点是值得商榷的,洋务运动的历史贡献也是难以全盘否定的.就中日甲午战争而论,如果没有这一运动的话,中日之战可能在十年之前(1884年)就发生了. 1884年,日本在朝鲜发动的"甲申政变"所以未能得逞,主要就是由于清政府在汉城驻有三营用新式武器装备的淮军,又有经袁世凯训练而采用洋操洋枪的两营朝鲜军队,在正确的指挥下得以迅速击溃参加政变的日本军队 开化党"所控制的部分韩军.其二是中国的国力及军队装备使日本深感不经过充分准备并无取胜的把握.因此,"日本鉴于情势对它不利,拒绝于1884年12月与中国进行武装冲突",而采取了用阴谋诡计把中国从朝鲜"排挤出去的"策略. 甲午之战前数年,日本国内"武功派"一再要求立即出兵朝鲜,发动一场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其理由就是鉴于中国不断更新装备,如北洋舰队的成军,海防要塞的兴建等,担心"三年后中国必强";而"文治派"则因财力匮乏"万难冒昧",不愿意轻易冒险.到了1894年,主战派认为形势急迫,"拖延时日使彼稳固基础,非为得策";再加上这一年为西太后六十大寿.中国朝廷正忙于"万寿庆典",机不可失.日本政府上卞意见趋于一致,故决心挑起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然而,它在制订作战计划时,却是十分慎重的.它把北洋舰队视为自己取得制海权的最大威胁,提出了几种不同的作战方案,甚至考虑到一旦海战失利就要撤退全部侵朝日用固守本土的问题.从敌人方面对中国形势的分析可知,它们对洋务运动一直是深感不安的. 由上可知,正是由于洋务运动在军事方面所取得的一些进展,才推迟了日本大举侵略中国的时间表.否则的话,中日之战可能在十年以前甚至更早就会爆发.所以我们殊无理由固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就否定洋务运动的作用,或者得出这一运动由于具有反动性,卖国性而似乎不应兴办的结论. (二)"彻底破产"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诚然,甲午战争的失败,说明洋务运动不可能完成其标榜的."自强求富"的任务,但是这能否说,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破产"呢 首先,用"彻底破产"来说明甲午战败后的洋务运动,显得不助确切,至少还有大量的军用和民用的工矿企业没有因为战争的失败而"破产".例如李鸿章筹划创建的开平煤矿即是如此.战前每天产煤不过七,八百吨,中日战争爆发前后,为了支援前线需要,据《捷报》1894年7月27日报导,"开平煤矿最近在加班开采,现在每日产量已超过一千吨".到年底统计,"每日产煤一千至一千五百吨",年产量达到五十余万吨,而1898年的年产量增至"七十三万吨"大大超过了战前水平.其他洋务企业类此情况者尚多.如果是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话,又怎能出现这样的进展呢 即使是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所练的水陆军队,除北洋舰队全军覆役外,在陆军方面,准军中聂士成的一支兵力基本上保存下来,特别是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进犯天津时,聂士成喋血八里台给侵略军重大的打击,说明洋务运动所练的新军并非全无战斗力,失败的主要关键是政治的腐败和指挥的无能.因此,如果说甲午战争的结局,证明甲午一役北洋舰队的失败是可以的,然而如果把它说成是全部洋务事业的"彻底破产"就显然与事实不相符合. 其次,由于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所以人们很容易把他的政治经历同基本上属于经济范畴的洋务运动联系起来,从而赋予这一运动以卖国的反动的性质.本文认为李鸿章的卖国行为必须批判,可是决不能不加区别地把洋务运动中的某些正当活动也一概加以否定.即使以北洋舰队的创建而论,就不能说它毫无抵御外侮的目的,否则的话,黄海海战就不会发生,也不会有邓世昌,林永升等爱国将士的浴血奋战.因而决不能由于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把洋务运动说得一无是处. 其三,办理洋务著名者,除曾,左,李等人之外,还有刘铭传,沈葆硕,张之洞等疆吏,又有一大批从事洋务活动的知名人士,各人的政治经历,思想认识,洋务活动,历史地位均各不同,应该有区别地细致地进行分析研究.即使对同一人物来说,也要区分其前期与后期,甲事与乙事之间的不同,洋务历史人物的一生,往往是暇瑜互见,有长有短,其中有些人还是做了不少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工作的,要着主流.我们决不能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株连"到整个洋务运动"彻底破产",更不能把洋务派所进行的每项活动均加以否定. 综观洋务运动的过程,其重要项目虽然从军事开始,然后由"求强"到"求富.逐步扩大到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但其中心则为各种工矿企业的兴办,即为建立近代化的经济起了重要作用.所以,我们衡量洋务运动是否"彻底破产"的标尺就是"生产活动".如果"生产活动"也终止了,那自然可以说是"彻底破产"了. 如上所述,甲午战争的失败主要是表现在军事方面,即使是李鸿章所办的洋务企业也未受到战争的太大破坏,更何况其他洋务派和其他地区所营的洋务企业呢 以左宗棠所创办的福州船政局而论,他一开始就说 设局急造轮船"的目的,主要是接受了"自海上用兵以来,泰西各国火轮兵船直达天津,藩篱竟成虚设.星驰掰举,无足当之"的失败教训,必须有自己的新式舰队,才能抵御外侮.从1875年起到1908年止,主要依靠自已的技术力量制造了大小兵船,商船即"已达四十号";从生产实践的角度来看,从不会制造轮船到能够自己制造,不能不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而且这些轮船的质量,据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光绪二十一年(1895芹)于泰疏中指出;各省"前在外洋定购之'南珠','南端'等船均不如福建船政局所造之'开济','警素','镜清'及上海制造局所造之'保民'等船,此臣在南洋所目击者,则亦何必舍己求人,舍近国远",非向外国订购不可 应该承认,刘坤一的意见是正确的,公允的. 因此.本文认为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是正确的,井百从这个意义上说,洋务运动是失败了.但我们不能因为其主要倡导者有一番反动的政治经历,而不看洋务运动在那个时代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于历史舞台之上,所必然会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因为甲午战争的失败就归咎于洋务运动的兴办反而造成了"恶果".难道继续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反而会更好吗 因 彻底破产"这样的提法,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 (三) 不能因甲午一役的失败就断言洋务硕 却底破产" 即使是从纯军事的角度着眼,洋务运动在甲午之役所受的挫败,并不足以证明洋务派所训练的武装力量均属不堪一击. 洋务运动兴办了二十余年,先后经历了较大的对外军事斗争共有三次:即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宗棠的恢复新疆八十年代的中法战争以及九十年代的中日甲午战争.现将前两次军事斗争的情况简述于后. 第一次,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中俄伊犁交涉.从汉唐以来即属中国版图的新疆地区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以"两湘子弟"为主力的清军用鲜血和生命挫败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为什么左宗棠出关之后,能所向克捷,迅速收复全疆呢 除了左宗棠的明谋善断,正确指挥外,十分重要的是,在兴办洋务运动过程中,左部湘军已大部分用洋枪洋炮武装起来,成为一支装备良好训练有素的劲瓶此其一.在军初到四安时,各项新式武器均由上海外国洋行代为采购,后来在西安设立机器局,能够"制造大量的新式枪炮所需要的子弹和火药".之后.随着战事西移,左宗棠将西安机器局拆迁到兰州,"雇广东工匠用泰西机器制造洋枪洋炮等械",对支援新疆的军事起了极大的作用,此其二.伊犁交涉紧张之际,帝俄虽然扬言对华用兵,但终于未敢轻举妄动者,除了其国内外处境不利外,左宗棠湘军的英勇善战也不能不使敌人有所顾虑,此其三.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洋务运动期间所训练的新式军队以及所办的军事工业,在抵御外侮,保卫祖国领土主权方面是发挥了积极作用的.此次西征的胜利,与甲午之役清军的溃败.适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次,中法战争.1883年冬开始的中法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抵抗外国侵略取得相当胜利的一次战斗.当越北前线战云密布接信频传之际,清政府内部主战,主和两派斗争也日益激烈.主战派的重要人物有左宗棠,刘坤一,张之洞,以及倾向于抵抗的淮系将领张树声等.主和派的代表则为李鸿章.由此可知,同为洋务派的领导人物,主张抵抗侵略与妥协求和的态度并不相同,这也说明前文所述的对待洋务运动及洋务派必须坚持有区别地加以对待的必要性. 在中法战争中,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冯子材的促南关及谅山大捷震动中外,使法国的费茹里内阁因失败而被迫下台.这说明中国军队此时已有相当的战斗力,能够打败强敌了. 上述的一些军事胜利是怎样取得的呢 除了前线将士英勇顽强地与侵略军进行搏斗外,不能不承认洋务运动所起的作用.这些参战的部队在训练上,素质上以及武器配备方面已有了很大的改进.否则,就很难设想手持大刀长矛的旧式清军,能够抗衡当时世界上第一流强国的凶猛攻势. 在中法战争期间,洋务派所办的军事工业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例如天津机器局在1884年所接到的要求调拨军火的数量,"较往年多至数倍";张之洞为了能以更多的枪炮弹药支援前线.曾多方设法洽购,还打电报给天津机器局进行联系,对此,左宗棠曾意味深长地说,中国新建的军事工业"纵令所制不及各国之工,究之慰情胜无,仓率较有所持".这确是比较实事求是的评论. 综上所述,洋务运动中的军事部分,在左宗棠收复新疆之役及中法战争中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不应因甲午一役失利而得出整个洋务运动"彻底破产"的结论. (四) 结束语 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的积极意义还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洋务派不同于"顽固派",他们能够向西方学习.讲求"自强之计",甚至象李鸿章这样的人也认为,"以章旬弓马施于洋务,隔膜太甚".必须"破拘率之故习,求制胜之实济",希望能较金面地进行改革,才能挽救"天下危局".这种思想认识在那个时代具有进步性,尤其是同那些"茫昧昏蒙"的顽固官僚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 其次,洋务运动时期所办的不少企业是后来新中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洋务派引进了新的技术设备,生产工艺,传播了近代的科学文化和企业管理经营的新知识,从而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尤其是通过各种厂矿的兴办,毕竞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展开辟了道路,从而为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洋务运动的失败,也成为戊戌变法在比较广泛的范围内级行变革提供了有益的教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人们认识到,要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内的某些变革,还要对整个上层建筑进行相当的变革.梁启超认为洋务新政只是以"补直佩弥缝蚁穴"的作用.因此,他提出"变法之本","在变宫制",即从政治体制的改革上着手,始可达到将封建主义的中国变成君主立宪制的中国之目的.基于这样的认识,不少洋务人士后来转句改良主义的行列就决非偶然的了.由此可知,不管前进的道路是如何曲折,中国终将进入近代化.从上述意义看,洋务运动有益于中国近代化进程,并非完全失败.
展开全部
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标志性产物,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在国防方面的成果完全被毁,而其他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也仅有个别被保留。因此这么说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因为甲午海战中战败的中国主力军北洋舰队就是在洋务运动倡导下一手创建的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