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历史演变过程

59465... 59465 展开
 我来答
百度网友e0737f2
2018-03-11 · TA获得超过168万个赞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68.9万
采纳率:48%
帮助的人:3.5亿
展开全部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以上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

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比较成熟的文字,我们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是从商朝开始的。

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由于它铸刻在钟鼎上,所以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体势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属于同一系统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规范,结构更整齐。

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这种字体叫大篆。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

秦统一后,为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和简化,制定标准写法,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显然大大加强。小篆使文字规范了,但书写还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隶书字形扁平,字的构架多有方折棱角,笔画有粗有细,形成波势和挑法,所谓“一波三折、蚕头燕尾”。从篆书到隶书,是一次更大的变化,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楷书可作为习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书。从隶书到楷书字形结构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只是在书写时把隶书的波势挑法改变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书写更为简便。

与楷书并行的还有草书和行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气势连贯、字形奔放。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我们可以通过下图体会汉字的演变。
天天蟦墨RS6i
推荐于2018-02-15 · TA获得超过32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19万
展开全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⑴ “声”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⑵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á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⑶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⑷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xvy(“嚣”,从、从页。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圭(gū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á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如:尧→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⑸ “理”是“象、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ǎo”,所以,“猫”声定为“mā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天堂罪湩娟鸶恱
2016-04-18 · 超过8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147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75.4万
展开全部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战国文字: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秦代的统一文字:小篆,使汉字的笔画和结构得到定型,奠定了汉字方块形的基础。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网友声音
2007-11-01 · 每天分享热门话题,传递网友声音
网友声音
采纳数:246 获赞数:838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按照下面这几个部分给您总结了一下:
一、演变过程
甲骨文:殷商
金文:西周
篆书
大篆:战国时代秦国
小篆:秦朝标准字体
隶书
秦隶(古隶):秦朝日用字体
汉隶(今隶):汉代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沿用至今。
草书
章草:东汉章帝
今草:东汉末年
狂草:唐代
行书:东汉末年
二、演变趋势
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简化,主要表现在:
1、图画描绘性记录方式改为符号性记录方式。
2、同字异形减少,字的写法和结构趋简。
3、肥笔改为瘦笔,弧形线条改为直线。
三、演变原因
1、内部原因:书写者对汉字的简易需求和美观要求。
2、外部原因:书写工具、书写方式方法和书写材料的变化。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杀一只狐狸
2006-11-19 · TA获得超过2.3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182
采纳率:75%
帮助的人:723万
展开全部
* 汉字字体演变的三个阶段
1、殷商甲骨文、商周金文演变为小篆:由形体随意、接近图画的写实象形变为形体整齐、接近抽象符号。

2、小篆演变为隶书:又称为“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最大最重要的变化,古文字变为今文字的转折点,使汉字从古文字阶段进入今文字阶段,是古今文字的转折点。

隶书打破了以象形为基础的构造方式,形成现代文字笔画的基本格局,象形意味更加淡薄,符号性进一步加强。

3、隶书演变为楷书:字体结构基本没变,用笔有些变化

附:
1、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汉字体系。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主要出现于河南安阳殷墟。其内容大多为当时占卜的卜辞,又称“甲骨卜辞”。
2、金文:指商周时代刻在铜器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属于同一体系。因最初发现于钟鼎等器物上,又称钟鼎文。
3、籀书(大篆):西周末年,周宣王大史籀作《史籀篇》,作为教授学童之书,并用以统一周王朝的文字。所用字体依班固《汉书.艺文志》和许慎《说文叙》说,即为大篆。
4、六国文字:指战国时期除秦国以外的东方六国文字。又称古文,来源于孔壁中的古文经。
5、隶书:战国末期在秦国篆文草体基础上形成的字体。除为篆书的草体在民间通行,逐渐成为正规字体。是汉代的标准字体。
6、草书:
1)广义:各种字体的草率写法,即通常所说的“草体”(对“正体”而言)。
2)狭义:在古隶字体上形成的特定字体。

7、楷书:
楷书又名正书或真书,大约于东汉后期在汉隶草书基础上形成,同时受了草书的影响。魏晋时代是楷书与今隶并形的时期。南北朝以后,楷书取代今隶成为通行的标准字体。
8、行书:
是介于楷书与今草之间的一种字体。接近楷书的叫行楷,接近草书的叫行草。是人们日常书写的常用字体。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3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