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一片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暑假社会实践报告!~~~~~~~~~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如题~急啊!…………250分送上!~~~发到我的邮箱,326769231@qq.com谢谢谢谢!~~一定要自己写的~~~~网上的不能用!~... 暑假社会实践报告,如题~急啊!…………250分送上!~~~发到我的邮箱,326769231@qq.com

谢谢谢谢!~~
一定要自己写的~~~~网上的不能用!~
展开
 我来答
踏浪寻贝
2010-09-10 · TA获得超过491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653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238万
展开全部
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决定》在阐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时,明确提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就是要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获得新发展、取得新成就、迈上新台阶。
一、新农村建设是造福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
农村,是与城市相对的一个概念。与城市相比,其基本特点是人口密度较小、生产场所较分散、专业化分工程度较低、家族血缘观念较重等。中国的农村,经历了传统的农村、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以及新时期的农村几个发展历程。长期以来,只有在文景之治、盛唐时代、康乾盛世等为数不多的特定阶段内,农村还算安定,农民还能乐业;此外的大多数时期,农村总是经济凋敝,农民总是衣食难保。农村成为战乱和苦难的代名词。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成为中国改革的先行区。家庭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取代了长期的“大锅饭”体制后,农民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焕发了投资开发的劳动热情,促进了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但是,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转型时期,传统思想障碍依然顽固,农村改革发展曲折坎坷,城乡分割制度没有根本改变,调整利益格局阻力重重,农村依然面临着大量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关键时刻”、一个“重要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用简洁的语言,科学概括了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之时,我国农村的面貌将会怎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我国农村改革发展6方面的基本目标任务,让广大农民清晰地看到了未来生活的美好图景: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二是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三是农民人均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五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六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远景目标可表述为:基本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达到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即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洁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一是基本完成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根本性转变;二是农民生活水平达到小康标准;三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四是农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五是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通过推进农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农村现代社区建设、现代农民素质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城乡配套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努力把传统农业改造建设成为具有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和能持续致富农民的高效生态农业,把农村传统村落改造建设成为让农民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的农村新社区,把传统农民改造成为能适应市场经济分工分业发展要求的、有文化有技能有道德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即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繁荣兴旺的农村经济、整洁优美的农村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富裕舒适的田园生活、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民主和谐的社会管理、全面发展的现代农民,从而形成城乡互促、共同繁荣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二、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系统工程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全面综合反映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农村发展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交通、人民生活、社会治安和社会保障等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发展的有机统一体。五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缺一不可,为我们昭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城乡互动的过程。发展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中心环节,是重心,是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农村才能有强大的物质基础,人民才能够安居乐业。在高度重视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决不可忽视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良好的乡风民风、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民主的决策管理、健全的法制基础,是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不仅要谋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协调而全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使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持续发展。这几方面的协调互动,对于实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是极其重要的。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是片面的。我们不能抓住一点,不及其余,顾此失彼,搞单打一;又不能不分主次,四面出击。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按照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以往有明显的不同。我们不能把这一目标仅仅看成是一个经济指标,也不能仅仅看做是盖几栋楼房、修几条马路,而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在内的全面的奋斗目标,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因此,实现这个目标,既要发展农村生产力,也要调整完善农村的生产关系;既要加快农村的经济发展,也要加快农村的社会事业发展;既要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也要生活质量全面提升。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以新农民、新社区、新组织、新设施、新管理、新风貌、新环境为标志,最终将目前还很落后的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设施完善、管理民主、环境优美、生活幸福、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三、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当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农村改革仍然是我国改革的关键环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这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形势、深刻总结农村改革发展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基础上,从我国改革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科学判断,为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顺应亿万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坚定不移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毫不松懈地继续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努力开创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就农业本身而言,也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发了五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中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以后,各地把发展的目光更多地投向农村,从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开创了“三农”工作的新局面。当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正经历着深刻变化,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新的起点上,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具备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和条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生产和供给已具备较好的基础;部分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农村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城市发展对农村支持带动作用逐步发挥;城乡分割体制已有较明显的松动;城市和工业已积累了支持农村和反哺农业较雄厚的基础,国家公共财政支农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三农”工作已在全社会形成了广泛共识,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新农村建设已经成为中国的大政方针,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所有这些,都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农业农村发展仍然是我国发展的战略基础。当前,我国农业基础还不牢固,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尚缺乏产业的支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形成,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新农村建设面临诸多严峻挑战:农业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保障农产品供求平衡难度加大;农产品贸易竞争加剧,优势农产品出口难度加大;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村生产要素外流加剧,农业兼业化、粮食副业化、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日趋明显;农业生产方式和流通方式落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农业生产抵御风险能力薄弱;粮食安全的压力有所加大;城乡居民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存在过大差距;农村社会安全网建设滞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以及失地农民社保、农民工社保等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新农村建设人力资本支撑力不强;农村社会结构深刻转型,兼顾各方利益和搞好社会管理难度加大;城乡分隔管理制度改革严重滞后。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发展阶段以后,进一步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比过去雄厚,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条件是具备的,但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过去复杂得多,特别是城乡差距持续扩大成为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依然在农村。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应该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四、建设新农村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在工作的全局上,要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和方针政策,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繁荣,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的战略决策。当前的主要工作是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发展县域经济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切实保障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要在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体制与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如中央最近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十条措施,其中包括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村沼气、饮水安全工程和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完善农村电网,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推进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低收入群体等社保对象待遇水平,增加农村低保补助,继续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加大对重点工程、“三农”、中小企业和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的信贷支持,有针对性地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等。如何把中央的部署贯彻好、落实好,特别是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有所作为,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需要认认真真进行研究,吃透政策,把握要旨,立足县情,科学谋划,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一笔笔资金的投入,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同时,要努力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目前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果仅就“三农”问题解决一些眼前的困难,而县域经济的实力得不到增强,无疑将失去实现城乡统筹的经济基础。努力发展县域经济是我们坚定不移地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的重要选择,而不能将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县域经济割裂开来。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提高政府的服务功能和管理效率,重点通过改革审批、投资、监管等制度,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努力为市场主体创造好的市场环境,吸引要素和产业聚集,提高资本占有量。中小企业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具有拉动县域经济增长、加快新农村建设、解决就业、均衡社会财富、推进城乡一体化等多重经济和社会功能,县级公共服务必须把着力点放在中小企业上,认真治理针对企业的“吃、拿、卡、要”等问题,为县域中小企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创造有利条件。当前,要特别注重经济和社会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注重经济利益关系的协调和统筹,把各种矛盾和冲突解决在基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在工作的实践上,既要提升“硬实力”,也要提升“软实力”。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总体要求,涉及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各个方面,涵盖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内涵极其丰富。可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硬实力”就是必须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软实力”就是要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提升“硬实力”,就要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发展农村生产力,做强工业,做大农业,发展三产,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村是否富裕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投入是否充裕,经济实力决定建设能力。只有生产发展了,有了源头活水,新农村建设这篇文章才能做好。加快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征程中,一是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发展潜力,着力发展特色增收产业,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二是坚持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机制,大力发展乡镇工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走农村工业化、村落城镇化的发展道路,把农村变成工业生产车间,把农民变成工人,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强保障。三是积极扩大农民的外出就业,积极培育一批吸纳能力强、收入水平高、相对稳定的劳务基地,打造劳务品牌,通过减少农民实现富裕农民的目标。
提升“软实力”,当前就是要紧紧抓住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培育新型农民等工作重点,努力推进和谐农村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让农村孩子享有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资源、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大力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加强农村妇幼保健,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探索城乡养老保险办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把农村建设成为农民的美好家园,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从解决农村就医难、出行难、入学难等方面入手,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二是要大力培育新型农民。着力抓好以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思想道德素质为重点的培训工作,广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明是非的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三是大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人民调解,及时排除化解矛盾纠纷。四是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成为推动科学发展、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
第三,在工作的态度上,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是事关长远的伟大事业,特别是对于我们这里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需要长时间的艰苦努力,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
“尽力而为”,一是必须尽最大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经济调节杠杆的作用,积极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在项目支持、资金分配、税收优惠、贴息等政策上重点向农村和新农村建设倾斜,引导社会资金向农村流动。特别要加大对落后村的支持力度,尽快改善这些地方的落后面貌,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引导好、利用好、保护好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蕴藏在群众中间的工作热情最大程度地迸发出来,让广大群众在新农村建设的广阔舞台上大展身手。三是创新思维。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必须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适当超前的工作原则,逐步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
“量力而行”就是要尊重客观经济规律,既要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光辉前景,也要认识到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在具体建设中,要坚决克服不顾自身实际,“一哄而起”的“跟风”做法,不搞“一刀切”;坚决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严禁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以实际效果作为检验工作成果的重要标准。
第四,在工作的推进上,既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农业是弱质产业,即使发达国家也不是纯粹靠市场来自发调节。在当前农村普遍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的情况下,没有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新农村建设就难以顺利进行。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起主导作用,但并不意味着要包揽一切,还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农民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另一方面,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实践主体,必须让农民唱主角。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是要深入调查研究,问计于民,善于总结和推广他们在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就是要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典型引路,“大主意”让群众自己拿,组织和引导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在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的同时,更加注重激发农村的内在活力,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不断改善农村的整体面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老了为0w
2010-09-08 · TA获得超过1310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60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7万
展开全部
暑假期间,我在家里没有事,于是 我就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做了一番调查,在这十多天的调查中,我了解了现在农村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我采访了一些农户和村干部,我对农村中的一些问题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首先就是农村中的教育问题。因为从三年前农村中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段家庭贫困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收杂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这走又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的好政策。而且落实的比较到位.村支书吕万海说: 为了响应中央号召,我们村为中小学免费发放教科书和免杂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扩大我省“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资助范围,向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同时免除杂费。“两免”标准为:小学每生每期80元,初中130元,特教95元。按照“一费制”标准,除中央财政负担的免费教科书资金外,其余资金由省、市两级财政各负担一半.2.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在“两免”资助范围内,对贫困寄宿生在校住宿期间补助生活费,每生每天补助1元。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可逐步落实,2005年受资助面要达到贫困寄宿生的80%,2006年达到100%,所需经费由县级财政负担。老百姓都说这是一件好事啊。这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国利民的大事。老百姓确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

第二个老百姓比较关注的就是免交农业税。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直到今天,“交公粮”一词,仍是中国农民的口头禅。在过去几十年中,我国以牺牲农民收入、农村发展的代价进行了城市工业化建设,导致城乡收入差距越拉越大。在经济增长的“大蛋糕”中,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农民不仅没有得到相应的好处,反而在某些方面还遭受着严重的“不公”。比如在税制方面,城市和农村一直实行的是“双轨制”,广大农民的税负长期高于城市居民。目前,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专门面向农民征收农业税的国家,总税率达百分之八点四。随着城乡贫富差距的拉大,全面取消农业税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取消农业税,还在于它破除了对农民的不平等待遇。人民群众对这项民心工程感到非常高兴。 村民***告诉我,他家有4口人,耕种3亩地、70株橄榄,还做些生意,年收入2万元左右。他说:“现在农民享受这么多优惠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亲民、爱民。我们对党和政府的农村政策由衷地拥护!”村党支部书记***告诉我,从2003年起,村民们免交“三提五统”,去年又免交种粮耕地农业税,今年起全面免交农业税,全村农民每年减轻负担38万元,基本达到“零负担”。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极大提高,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达3100元。这对我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农村中依然有很多问题存在,例如农民的就医问题。农民就医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的问题。我认为应当赶快解决这一问题。,农民就医难主要表现在很多家庭看不起病,还有很多家庭因病致贫,或者因病返贫。对此,各级政府也做了很大的工作和努力,也确实加大了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定好位,找准位置,使其真正起到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功能;第二、要建立农民看病的统筹制度,对于一些特困患者,政府应该考虑解决部分款项,减免他们的就医负担,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第三、要进一步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村医疗水平,可以选派一些有培养前途的高考分数较低的高中毕业生送医学院校进行培养,入学前与他们签定合同,毕业后回农村基层卫生院工作。有条件的县、市医院还可以定期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医疗人才,进一步充实农村医疗队伍;第四、要增强责任感,进一步关注农民兄弟的身体健康,有条件、有优势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地开展各种有利于农民就医的活动。

这就是我在这次社会时间中的调查所的得,农村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政府应该尽快解决,决不能姑息。这次的社会实践我的收获很大,我常常被有思想、有远见、有决策的农民所感动,更被他们的勤劳、朴实的品质所折服。感受也很多 。我也感受到了农民的朴素和勤劳。总之,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对中国的农村建设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匿名用户
2010-09-07
展开全部
已发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一万万万
2010-09-09 · TA获得超过142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9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71万
展开全部
我全是自己写的!~~~~~~~
网上的一句话也没有。
已发。

希望能够帮到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收起 更多回答(2)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