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印章作品的好坏
展开全部
一、平正、匀落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五、挪让、呼应
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六、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七、穿插、 笔
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划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时白文印笔划繁多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则可对文字作“笔”处理,使全印浑为一体。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在临印时应留心学习名印中的笔法。
八、留红、空白
印章的留空处,在白文叫留红,朱文称空白。尤其白文,大块留红,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篆刻讲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这“布白”也即留出空处,实在是最要紧的事。好比造屋,设计前,先得定好门窗地位一样,在设计印稿时也得规划好何处留空,这种范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见的。
九、离合、变形
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划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
十、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文”。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成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
十一、草、隶、楷外文字
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汉字结构变能处理,使之与其它浑然一体。很重要的是必要多多揣摩有关的传统资料及名家作品。
十二、加边,界划
在创作中,为求全套印谱之形式多变,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类界划,边框。所要注意的是,是所采取的界划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传统体制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汉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十三、十宜十忌
十宜:1.笔划、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2.笔划、字数少的印宜排列得沉着;3.方笔方形字宜丰满;4.圆笔或圆形笔宜挺劲;5.单笔无所依者挺而略带濡涩;6.有相同的笔划的字宜紧凑而排列得有参差;7.多转折之字宜灵活;8.字的横划或直划宜刻得浑厚;9.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劲;10.白文一般宜刻得质朴。
十忌:1.笔划方正忌板;2.笔划圆转忌滑;3.字数少忌散漫;4.字数多忌杂乱;5.巧忌纤媚;6.拙忌狂怪;7.笔划瘦忌单薄;8.笔划肥忌臃肿;9.笔划转折忌露角;10.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解读篆刻
面对一件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会无法解读(无法从中获取信息),就是所谓审美的“失语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解读呢?既然是审美,那么,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观因素外,必然会有一些客观的评判标准。我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经验,借用平时用来评点菜肴的“色、香、味、意、养、形”六大方面,试着讲讲对如何进行篆刻作品解读,或许对一些初涉篆刻的朋友有所启发。
一、“色”。主要是指视觉效果、观感。我们面对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处着眼。解读作品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章法要看分红布白是否视觉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匀,是否气韵生动。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统一和谐,是否腾挪变形有度,是否生造夸张过度,是否相互关照呼应。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当,是否自然,是否刀笔相融笔意传达到位,是否轻重徐疾富于节奏。总之,在大的视觉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个基本的定位。
二、“香”。指“香气”,原本是指菜肴的嗅觉效果。用在篆刻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篆刻作品的“气”或者“气息”,我们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气、书卷气、山林气、村野气、江湖气、庙堂气、狂狷气、奇气,甚至是戾气、俗气、匠气、习气。它或浓或淡,或清或浊,或远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气息是作品气质品位的体现,它往往是评判一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
三、“味”。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风格定位,是醇古还是辛辣,是淡雅安宁还是生猛活脱,是寓巧于拙还是空灵淡定,是艰涩难咽还是味滞杂陈,是形同嚼蜡还是回味无穷,是清淡还是呛鼻。虽说酸甜苦辣各有所爱,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调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肴来的。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尽量做到就味论味,尝尽百味才能成为一名美食家。
四、“意”。就是指意态、意韵、意境、用意、创意。“意”是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现力、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无论写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态意趣的篆刻作品是不成功的创作。用意贵自然,忌做作或用意太显。
五、“养”。是指营养。就篆刻作品而言,就是指作品的根源、基础,要看是否取法有源、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经验,是否根正苗红,是否缺钙软骨缺铁贫血,是否脂肪过剩导致痴肥,是否营养不良萎靡不振,是否内分泌失调导致满脸豆豆,是否气结虚火徒生浮躁,是否催生早熟,是否夹生囫囵,是否营养失衡。
六、“形”。是指形制、形式、样式,一些可视的外部特点。篆刻中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都会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我们要看作品所采用的形制形式是否适当(比如,随意形、加分栏是否应用得当),阴刻阳刻的使用是否得当,印文布局配篆是否合理,章法字法刀法是否配合协调到位,边栏与印文是否和谐,等等。
以上六方面的发挥,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另外,每一种艺术都具有自身特质,但是它们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譬如,篆刻之于文学绘画的意境,篆刻之于书法的笔情墨趣,篆刻之于音乐舞蹈的旋律节奏,篆刻之于建筑雕塑的空间结构,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解读篆刻作品时提供更广阔的联想空间,我们可以“印外读印”,可以从作品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总之,解读篆刻作品的过程是复杂而有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是“二度创作”当我们掌握了一套解读的路径,可以对一件篆刻作品从外而内地层层分析理解,那么,解读的过程就成为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了
这是最基本的要领,就是要使印文安排得匀称妥贴。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将笔划故作盘曲的姿态填满空间,也不能如铅字一样呆板。一般以笔划繁者不觉其繁,笔划少者不觉其少的处理手法为主。汉印及名家中不乏佳作,可细细体会。
二、疏密统一
对印面文字笔划多寡差别较大的印,古人有时以“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方法处理,对多划字不让其占地多,对少划字反给予较多的地位,从而使疏密对比更强烈,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有时还可调整文字的异体和繁体,人为地安排疏密(如万、无、一等)要彼此统一。
三、巧拙、粗细
印章的风格应提倡多样,“巧”“拙”是两种不同的风格。但追求“巧”不能失之纤媚:追求“拙”不能失之狂怪。印章文字中多巧者,则就参之以拙,文字中多拙者,则应参之以巧。在传统艺术中,“漂亮”并非好字眼,常作为贬义词,作者都不希望自己的作品被评为“太漂亮”的。印文的粗细,是在篆印时就得注意用笔,这与作者的书法和金石修养有关。应多的留意并分析摹仿古印及名家印中线条粗细的自然处理。
四、增减、重复
为求全印妥贴,对部分文字有时要作增减处理,但要注意,一印中切不可逐字增减,增减的笔划也不能太多;增减要不碍字义,不失篆体。如增减后变成他字,或章法上并无需要而强自增减,全弄巧成拙。
印中有重复字接连出现,一般以二小点代替,如不接连出现,则要变化篆刻,以不致雷同,单调。
五、挪让、呼应
挪让即在字有空处无法填实,或一字笔划无法使之平正方直时,伸缩文字所占地位,移动文字笔划的位置,使全印气势宽展的办法。呼应这里主要指在章法上两个相同的局部,(包括空间)经过人为的强调,使之起到此呼彼应作用的一种手段,一般有“对角呼应”、“并头呼应”、“盘曲呼应”、“留红呼应”等。
六、盘曲、变化
字体有的带方势,有的带圆势,有屈曲、有的平直,为求章法上的协调,对个别字可作屈伸方圆处理,但一切应视印文而定。同一内容,如要求连刻数印就要变化字体,或增减、调整其字体结构、位置、或加置印框,或变化流派风格,变化朱白等,以使其不相雷同,就是对几根平行线条,也应使粗、细、长短、波折、顿挫、斜度等取得变化冲破平淡、板滞局面。
七、穿插、 笔
有时为了打破平板的章法,使字与字相互顾盼,往往将其中笔划随势伸缩,上穿下联以达到气贯势连。但采用此法宜慎重,以免弄巧成拙。有时白文印笔划繁多琐碎或平行线条过多,则可对文字作“笔”处理,使全印浑为一体。并笔相当于书画上的“墨渗”但往往化到一定程度而止,在外围要防臃肿,在内心必留细眼,而不是随意信手所能达到的。在临印时应留心学习名印中的笔法。
八、留红、空白
印章的留空处,在白文叫留红,朱文称空白。尤其白文,大块留红,可以给读者强烈的印象。篆刻讲究方寸之地“分朱布白”,这“布白”也即留出空处,实在是最要紧的事。好比造屋,设计前,先得定好门窗地位一样,在设计印稿时也得规划好何处留空,这种范例,在古印及名家中是不少见的。
九、离合、变形
离是将字形太局促者分开、使者宽展;合是将字形太散漫者连一体,不致造成几个字的感觉。但要离合有伦错落有致,离不致散,合不致局促才好。有些字笔划繁简不一,线条排列方圆杂陈,就须变动其字体的一部分地位,使之化长为方,或化方为长,以取得统一调和,给人一种新鲜感。
十、文、合文
印章文字一般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地排列,但有时为了布局上的需要,将繁简悬殊的文字安排得斜角对称,将文字的次序作逆时针方向处理,就是“文”。有时为将单数字排列成双数字那样均衡,或将一简一繁的文字或两个较简单的文字处理成只占一个字的地位,这便是“合文”。
十一、草、隶、楷外文字
除篆书以外其它文字入印古已有之,须参考“元押”、“龙门二十品”、“汉简”等资料,使之有金石息。偶以外文字母入印,也要以汉字结构变能处理,使之与其它浑然一体。很重要的是必要多多揣摩有关的传统资料及名家作品。
十二、加边,界划
在创作中,为求全套印谱之形式多变,可以依照古印的形式,在印章中加以各类界划,边框。所要注意的是,是所采取的界划同所配的文字要合乎印章的传统体制如在周秦格式中,填以汉印文字或宋元文字,就显得不伦不类了。
十三、十宜十忌
十宜:1.笔划、字多的印宜排得安详;2.笔划、字数少的印宜排列得沉着;3.方笔方形字宜丰满;4.圆笔或圆形笔宜挺劲;5.单笔无所依者挺而略带濡涩;6.有相同的笔划的字宜紧凑而排列得有参差;7.多转折之字宜灵活;8.字的横划或直划宜刻得浑厚;9.朱文一般宜刻得秀劲;10.白文一般宜刻得质朴。
十忌:1.笔划方正忌板;2.笔划圆转忌滑;3.字数少忌散漫;4.字数多忌杂乱;5.巧忌纤媚;6.拙忌狂怪;7.笔划瘦忌单薄;8.笔划肥忌臃肿;9.笔划转折忌露角;10.字之起笔,终笔忌尖而锐。
解读篆刻
面对一件篆刻作品,有些人可能会无法解读(无法从中获取信息),就是所谓审美的“失语症”。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去解读呢?既然是审美,那么,它除了具有一些主观因素外,必然会有一些客观的评判标准。我根据自己平时的一些经验,借用平时用来评点菜肴的“色、香、味、意、养、形”六大方面,试着讲讲对如何进行篆刻作品解读,或许对一些初涉篆刻的朋友有所启发。
一、“色”。主要是指视觉效果、观感。我们面对一件篆刻作品,首先要大处着眼。解读作品时,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章法要看分红布白是否视觉平衡,是否醒目精神,是否安妥停匀,是否气韵生动。字法要看配篆是否统一和谐,是否腾挪变形有度,是否生造夸张过度,是否相互关照呼应。刀法要看技法是否使用得当,是否自然,是否刀笔相融笔意传达到位,是否轻重徐疾富于节奏。总之,在大的视觉效果上要首先把握一个基本的定位。
二、“香”。指“香气”,原本是指菜肴的嗅觉效果。用在篆刻方面,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篆刻作品的“气”或者“气息”,我们要看作品是否具有金石气、书卷气、山林气、村野气、江湖气、庙堂气、狂狷气、奇气,甚至是戾气、俗气、匠气、习气。它或浓或淡,或清或浊,或远或近,或俗或雅。篆刻作品的气息是作品气质品位的体现,它往往是评判一件篆刻作品高下的重要标准。
三、“味”。就是口感,落到篆刻作品上,就是作品的风格定位,是醇古还是辛辣,是淡雅安宁还是生猛活脱,是寓巧于拙还是空灵淡定,是艰涩难咽还是味滞杂陈,是形同嚼蜡还是回味无穷,是清淡还是呛鼻。虽说酸甜苦辣各有所爱,各人口味不同,把握好调味火候,都是能整出佳肴来的。我们在解读作品时,可以有自己的口味偏好,但也要尽量做到就味论味,尝尽百味才能成为一名美食家。
四、“意”。就是指意态、意韵、意境、用意、创意。“意”是判断作品是否具有生命力、表现力、艺术感染力的重要因素。无论写意或是工整,缺乏意态意趣的篆刻作品是不成功的创作。用意贵自然,忌做作或用意太显。
五、“养”。是指营养。就篆刻作品而言,就是指作品的根源、基础,要看是否取法有源、是否充分吸收前人经验,是否根正苗红,是否缺钙软骨缺铁贫血,是否脂肪过剩导致痴肥,是否营养不良萎靡不振,是否内分泌失调导致满脸豆豆,是否气结虚火徒生浮躁,是否催生早熟,是否夹生囫囵,是否营养失衡。
六、“形”。是指形制、形式、样式,一些可视的外部特点。篆刻中的三要素章法、字法、刀法都会通过一定的“形”表现出来。我们要看作品所采用的形制形式是否适当(比如,随意形、加分栏是否应用得当),阴刻阳刻的使用是否得当,印文布局配篆是否合理,章法字法刀法是否配合协调到位,边栏与印文是否和谐,等等。
以上六方面的发挥,直接影响作品的效果。另外,每一种艺术都具有自身特质,但是它们之间也会存在一些共性的东西,譬如,篆刻之于文学绘画的意境,篆刻之于书法的笔情墨趣,篆刻之于音乐舞蹈的旋律节奏,篆刻之于建筑雕塑的空间结构,等等,所有这些,都为我们在解读篆刻作品时提供更广阔的联想空间,我们可以“印外读印”,可以从作品中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总之,解读篆刻作品的过程是复杂而有趣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解读是“二度创作”当我们掌握了一套解读的路径,可以对一件篆刻作品从外而内地层层分析理解,那么,解读的过程就成为我们不断提高自身水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了
展开全部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