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
展开全部
在知识经济时代,真正的知识不再是预先的存在,不再是那些被“格式化”地记载在书籍里的理论、概念和公式,而应该是能够被激活的知识,是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知识,当然也括那些具有较强的时代意义的知识。真正的知识拥有者不再是一味地掌握特定领域或前人总结出的资料与技能的人,而是能够发明从来没被发明的知识,能不断提出创造性解决办法的人,即在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创新人才。体现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崭新的能培养其创新精神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实施探究性学习适应了时代的要求,对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那么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呢?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一)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探究强调一点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探究性学习方式十分适合未来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二)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比较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一种相对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占有传授者提供的经验,把前人创造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使自己成为辨认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接受式学习包含三种子类型:机械性接受学习,被动性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2]。前两种学习类型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接受式学习就是专指以机械性接受学习与被动性接受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接受式学习以教师为中心
接受式学习则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往往一堂课下来,只听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断地挥洒笔尖,拼命地记笔记。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学知识的盲从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而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完全置于主体地位,是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依据教材本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2、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接受式学习注重教师的传授
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往往是老师咀嚼透了,按照老师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发掘,去实践得到的结果。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使学生失去再创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他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所提供的实践机遇,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分析、讨论、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使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有利于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比如,上《四个太阳》这一课时,要学生闭上眼睛,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呼呼的风声,像冬天寒冷的北风。”有的说:“我感觉这风吹在脸上,冷得直发抖。”这时,教师说:“是啊,有个小朋友和你们感觉一样。”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睁开眼睛来看课件,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一轮红红的太阳升上天空,问:“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我觉得不冷了。”有的说:“我觉得温暖。”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的欲望。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愿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睁眼看到课件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
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为乌鸦想想更好的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说:“我请它到我家里喝水。”还有的说:“把瓶子斜着靠在旁边的石头上,就可以喝着水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为什么还借呢?还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吗?这时,我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寻求答案。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应重视对学习内容丰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讲究有效评价策略,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或“正面评价”,或“侧面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达到“以创新求发展”。
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来谈谈“你要向课文中谁学习?学习他什么?”许多学生说“要学习孙膑”,有的说:“学习他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有的说:“学习他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有的说:“学习他帮助弱小,乐于助人”。这时,我不急于肯定,采用了“延时评价”,继续问学生:“还可以向谁学习?”于是学生思考后,又踊跃说:“要学习田忌,学习他忠厚老实,不耍心计”,有的说:“要学习齐威王,学习他遵守竞赛规则,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风。”试想,如果不是应用“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科学评价,鼓励创新。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又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看重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那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适时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探究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一) 探究性学习的含义
所谓探究性学习是在新的教育理念支配下的一种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研究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及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探究强调一点就是:学生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是一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高水平的思维来学习,基于问题的解决来构建知识。探究性学习方式十分适合未来与当今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是语文教育发展与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二)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比较
探究性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一种相对的学习方式。接受式学习,是指学习者占有传授者提供的经验,把前人创造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使自己成为辨认事物、处理问题的工具。接受式学习包含三种子类型:机械性接受学习,被动性接受学习和有意义接受学习[2]。前两种学习类型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平常所说的接受式学习就是专指以机械性接受学习与被动性接受学习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方式与接受式学习方式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两点:
1、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接受式学习以教师为中心
接受式学习则是以教师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知识。往往一堂课下来,只听见老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不断地挥洒笔尖,拼命地记笔记。最终只能导致学生学知识的盲从性,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而所谓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生完全置于主体地位,是探究性学习最突出的特点。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以指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出现。教师依据教材本身以及学生的实际,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问题进行探究活动,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
2、探究性学习强调学习过程的实践性,接受式学习注重教师的传授
接受式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往往是老师咀嚼透了,按照老师自己的理解传授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自己去发掘,去实践得到的结果。结果导致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使学生失去再创造的能力。
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他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通过探究性学习所提供的实践机遇,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分析、讨论、搜集材料和处理信息。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特点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动脑,使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学有所用,学有所成,并有利于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从而提高其实践能力。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从语文教学来看,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研读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语言文字蕴含的美、蕴含的情,从而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探究性学习不仅改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方式,还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说,探究性学习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实践方式之一,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常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自主探究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为此,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
比如,上《四个太阳》这一课时,要学生闭上眼睛,播放录像让学生仔细听,尔后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你有什么感觉?”有的学生回答:“呼呼的风声,像冬天寒冷的北风。”有的说:“我感觉这风吹在脸上,冷得直发抖。”这时,教师说:“是啊,有个小朋友和你们感觉一样。”这时,学生迫不急待地睁开眼睛来看课件,当学生看得如痴如迷时,一轮红红的太阳升上天空,问:“这时你有什么感觉?”有的说:“我觉得不冷了。”有的说:“我觉得温暖。”
在这里巧妙地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又特意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激发着联想,也激发着探究的欲望。为了解小月朋友的美好心愿打下思维定势。当学生睁眼看到课件时,如身临其境、听其声、观其境,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在欢乐的心态中学习知识。
(二)、开放课堂,发掘自主探究潜能
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路开阔了,思维火花闪现了,这时教师如果没有给学生提供尝试的机会,学生又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样会严重阻碍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设计尽量是开放的,探究的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为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那就是要变先。讲后练为先尝试再点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学生主动再创造,有利于学生猜测与验证。
如教学《乌鸦喝水》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为乌鸦想想更好的办法。有的说:“乌鸦可以找来一根吸管,用吸管喝更方便。”有的说:“我请它到我家里喝水。”还有的说:“把瓶子斜着靠在旁边的石头上,就可以喝着水了。”在这种开放式的教学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学生以积极主动态度参与探究。
(三)、善于质疑、敢于想象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发抒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时,让学生读课题质疑,这时,一个学生提出:小壁虎有尾巴为什么还借呢?还有一位学生提出:小壁虎借到了尾巴吗?这时,我不急于回答,而是组织学生自读课文,在读中感悟,寻求答案。这样即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适时点拨,诱导探究的方向
在探究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究者,其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新事物。因此,必须正处理教师的“引”和学生的“探”的关系,做到既不放任自流,让学生漫无边际去探究,也不能过多牵引。我们认为:“一是要适当点拨。当学生在思维的转折处,或知识的重、难点处经过自身的努力,还感到无法解决时,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点拨,给学生某种启发性启示,拨开学习上的迷雾,使学生看到光明,看到希望。点拨的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能顺利进行探究。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做到引中有探,探中有引。同时,还要把握“引”的度,步步深入地引导学生逼近结论。
(五)、注意反思,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每次都是科学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的行为所获取的知识。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把思维过程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科学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评价
探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一种形成性评价,以正面评价为主。应重视对学习内容丰富性和探究方法多样性的评价,注重学生自我评价,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发展。在平时教学中,要讲究有效评价策略,或“及时评价”,或“延时评价”,或“正面评价”,或“侧面评价”,重在鼓励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勇于创新,达到“以创新求发展”。
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请学生来谈谈“你要向课文中谁学习?学习他什么?”许多学生说“要学习孙膑”,有的说:“学习他善于观察、肯动脑筋”,有的说:“学习他聪明机智、敢于挑战”,有的说:“学习他帮助弱小,乐于助人”。这时,我不急于肯定,采用了“延时评价”,继续问学生:“还可以向谁学习?”于是学生思考后,又踊跃说:“要学习田忌,学习他忠厚老实,不耍心计”,有的说:“要学习齐威王,学习他遵守竞赛规则,直率大度,有帝王之风。”试想,如果不是应用“延时评价”,学生能有如此富有个性的思维,多角度、有创意的见解吗?
科学评价,鼓励创新。既是对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继续探究的欲望;又可以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引导学生到图书馆、阅览室,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不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怎能培养出更多有思维有能力的创造性人才?
总之,语文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去探究,在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我们看重的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给孩子带来的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获得的那份实实在在的经历和感受。适时的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培养探究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逐步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研究性人才。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