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口译需要什么条件? 20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口译译员的素质是由口译的特点决定的。口译首先要通过听来理解原文,然后需要分析,重新组织,最后用另外一种语言口头表达出来。对口译译员来说,听力,即Listening Comprehension,是第一关。他首先要能听懂不同国籍的人所讲的英语,同时还必须熟悉我国的一些方言。一般说来,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如印度人,由于他们在学校和工作中都使用英语,通常英语讲得非常流利,但往往受其母语的影响,带有口音,如th和d的发音不分,他们说“thirty”听起来像“dirty”,给口译带来困难。我国有些方言也可能造成误解,如南方人的“日”(读作/ni/),北方人听起来像“年”,四川人的“鞋子”听上去像普通话的“孩子”等等。由于课时有限,这些不可能在课堂上一一训练,但要提醒学生注意,课下自己找机会多听,以便熟悉各种口音,这也是口译译员的基本功。
除了难懂的一些方言外,口译译员感到困难的还有专业性比较强的,或是语言难度大的话题。比方说,有关干细胞治病的原理涉及许多医学知识,孔子、老子的思想涉及文言文的口译等等。一般人恐怕连听懂这些都困难,更不要说翻译了。因此,口译对译员的知识面要求很高,译员的百科知识越丰富,翻译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当然,译员在接受任务时一般会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准备得是否充足就取决于他获取资料的能力。
口译译员从听懂一方的讲话到翻译成另一方懂得的语言,尽管时间很短,却经过了理解分析、记忆、重新组织的复杂过程。所谓理解分析实际上就是抓中心思想、抓要点,尤其是较长的发言,需要首先弄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口译译员有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中心思想、要点抓住了,记忆就会变得容易些。记忆力是口译译员需要培养的基本功;工作时他有时主要靠记忆,辅之以笔记;有时可能没有条件记笔记,只能靠记忆,比如在行进中做口译。口译译员还需要有这样的本事,即不但能迅速记住一方的讲话,而且在翻译后还能迅速忘记刚刚译过的讲话。学会这点对排除干扰很重要,如果译员总是想着刚才翻译的不尽人意之处,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听进后面的谈话。
不过,不论自己的记忆力有多好,口译译员都不能、也不应该只依靠记忆力,而应该学会记笔记。口译笔记不同于一般比较详尽的课堂笔记,也不必使用速记,而是用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记下说话者的要点。几种笔记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堂笔记要求详尽,以便日后复习或参考。速记则要求一字不漏,速记员工作时完全是靠条件反射,他在听时来不及或不必要考虑说话内容。而口译的笔记只是为了译员本人一时的需要,译员应把精力集中在理解和抓要点上,边听边考虑翻译,在本子上只需记下能提醒自己的关键词就可以了。学生在初做口译时,笔记往往记得很多,以为这样有助于翻译,实际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写的速度无论多快,也不可能做到赶上说话的速度,忙于记笔记就不可能做到等说话者话音一落马上口译,而是需要返回去查看笔记,这样不但满足不了口译“快捷”的要求,同时由于记笔记时顾不上考虑翻译,口译的语言质量不可能很好。因为口译的笔记纯粹是为口译译员个人用的,所以一定是因人而异,译员熟悉的方面越多,知识面越广,需要记的笔记就越少,比如介绍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如果译员对这一专题很熟悉,可能只需要记几个词和一些数字就可以了。口译的笔记因人而异,每个人熟悉和善于记住的东西不同,需要做笔记的自然也不一样。至于笔记使用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也译作目标/目的语)还是原用语(Source Language,也译作来源语),主要看译员本人觉得怎样更快、更简便。因为笔记只是给个人参考的,译员完全可以中英文与符号并用。一般说来,如果听时译员一时想不起来某词汇或术语的对应译入语,不妨记下原文,很可能在口译的过程中又会想起它的对应译入语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符号时最好利用一些大家熟知的符号,如用UN代表联合国,gov’t代表政府,int’l代表国际等等,切不可临时编造,以免弄巧成拙,在慌忙中忘记符号的含意。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供译员个人参考的笔记不必写得整齐,但必须保证他自己能看得清、看得懂。记笔记是口译译员的基本功之一,每个学生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
口译译员还应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口译传达的是中心思想,不是,也不可能像笔译那样一字不漏地翻译原话,这就要求译员在表达时重新组织、归纳。对于口译来说,发音正确、语调自然应该是不在话下的。另外,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交谈者可能因犹豫而重复、甚至结巴,译员却应该自始至终讲话干脆利落、清楚连贯、不紧不慢;一旦开口就务必设法把讲出的句子说完,不要中途改变主语或句型,以免耽误时间,并给听者带来困扰。口译译员还应避免使用口头禅和不必要的重复。为此老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听他们自己口译的录音,这样不但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一个优秀的口译译员知识应该广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平日就要注意积累知识,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渠道获取知识。听广播、录音,读报刊书籍,看电影、电视都能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网上查询更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当今的世界发展极快,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词汇和表达法,口译人员应该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此外,对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对交谈双方和他们要讨论的内容有所了解,都有助于译员做好工作、避免错误。译员见多识广,才能够灵活主动,具有应变能力。如果我们知道“京韵大鼓”是怎么回事,就不难表达为story-telling in Beijing dialect with drum accompaniment。实际上,许多中国特有的东西就是用解释的办法来翻译的,比如“四合院”译成traditional single-story houses with rows of rooms around the 4 sides of a courtyard;“豆汁儿”译成a fermented drink made from ground beans。因此,译员要特别注意扩大知识面。
口译译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和地位,牢记自己不是演员,不该喧宾夺主,表现个人。我们可能都注意到,一般新闻发布会大多只看见发言人和提问者,较少见到口译译员。译员的职责是使交流双方感觉不到他们之间存在语言障碍而自由地交换思想。尽管双方交流离不开译员,他毕竟不是、也不应该把自己当作主角。但译员也不是一部机器,他的言谈举止、衣着、甚至性格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微妙地影响双方的交流。如果译员着装怪异、举止呆板或表情过于丰富,耸肩、吐舌头等,必然影响双方交流。我国的口译译员和其他涉外人员一样,应该是中国形象的代表,应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热情、自信。同时,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包括严谨的作风,注意保密,一旦发现译错,要找适当时机予以纠正等)等非智力因素同样重要,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此外,口译译员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便在众人面前、在隆重或混乱的场合以及遇到困难不会翻译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镇定,充分发挥出平日的水平来。健康的身体对口译也很重要,它可以保证译员在一段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防止出错的重要条件。
除了难懂的一些方言外,口译译员感到困难的还有专业性比较强的,或是语言难度大的话题。比方说,有关干细胞治病的原理涉及许多医学知识,孔子、老子的思想涉及文言文的口译等等。一般人恐怕连听懂这些都困难,更不要说翻译了。因此,口译对译员的知识面要求很高,译员的百科知识越丰富,翻译起来就越得心应手。当然,译员在接受任务时一般会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准备得是否充足就取决于他获取资料的能力。
口译译员从听懂一方的讲话到翻译成另一方懂得的语言,尽管时间很短,却经过了理解分析、记忆、重新组织的复杂过程。所谓理解分析实际上就是抓中心思想、抓要点,尤其是较长的发言,需要首先弄清其中的逻辑关系,这就需要口译译员有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中心思想、要点抓住了,记忆就会变得容易些。记忆力是口译译员需要培养的基本功;工作时他有时主要靠记忆,辅之以笔记;有时可能没有条件记笔记,只能靠记忆,比如在行进中做口译。口译译员还需要有这样的本事,即不但能迅速记住一方的讲话,而且在翻译后还能迅速忘记刚刚译过的讲话。学会这点对排除干扰很重要,如果译员总是想着刚才翻译的不尽人意之处,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听进后面的谈话。
不过,不论自己的记忆力有多好,口译译员都不能、也不应该只依靠记忆力,而应该学会记笔记。口译笔记不同于一般比较详尽的课堂笔记,也不必使用速记,而是用自己熟悉的一套符号记下说话者的要点。几种笔记的根本区别在于课堂笔记要求详尽,以便日后复习或参考。速记则要求一字不漏,速记员工作时完全是靠条件反射,他在听时来不及或不必要考虑说话内容。而口译的笔记只是为了译员本人一时的需要,译员应把精力集中在理解和抓要点上,边听边考虑翻译,在本子上只需记下能提醒自己的关键词就可以了。学生在初做口译时,笔记往往记得很多,以为这样有助于翻译,实际效果恰恰相反。因为写的速度无论多快,也不可能做到赶上说话的速度,忙于记笔记就不可能做到等说话者话音一落马上口译,而是需要返回去查看笔记,这样不但满足不了口译“快捷”的要求,同时由于记笔记时顾不上考虑翻译,口译的语言质量不可能很好。因为口译的笔记纯粹是为口译译员个人用的,所以一定是因人而异,译员熟悉的方面越多,知识面越广,需要记的笔记就越少,比如介绍我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如果译员对这一专题很熟悉,可能只需要记几个词和一些数字就可以了。口译的笔记因人而异,每个人熟悉和善于记住的东西不同,需要做笔记的自然也不一样。至于笔记使用译入语(Target Language,也译作目标/目的语)还是原用语(Source Language,也译作来源语),主要看译员本人觉得怎样更快、更简便。因为笔记只是给个人参考的,译员完全可以中英文与符号并用。一般说来,如果听时译员一时想不起来某词汇或术语的对应译入语,不妨记下原文,很可能在口译的过程中又会想起它的对应译入语来。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符号时最好利用一些大家熟知的符号,如用UN代表联合国,gov’t代表政府,int’l代表国际等等,切不可临时编造,以免弄巧成拙,在慌忙中忘记符号的含意。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供译员个人参考的笔记不必写得整齐,但必须保证他自己能看得清、看得懂。记笔记是口译译员的基本功之一,每个学生应该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记笔记方法。
口译译员还应该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口译传达的是中心思想,不是,也不可能像笔译那样一字不漏地翻译原话,这就要求译员在表达时重新组织、归纳。对于口译来说,发音正确、语调自然应该是不在话下的。另外,学生从一开始就要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交谈者可能因犹豫而重复、甚至结巴,译员却应该自始至终讲话干脆利落、清楚连贯、不紧不慢;一旦开口就务必设法把讲出的句子说完,不要中途改变主语或句型,以免耽误时间,并给听者带来困扰。口译译员还应避免使用口头禅和不必要的重复。为此老师可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听他们自己口译的录音,这样不但能发现自己的问题,还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
一个优秀的口译译员知识应该广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平日就要注意积累知识,要善于通过各种途径、渠道获取知识。听广播、录音,读报刊书籍,看电影、电视都能学到许多有用的东西。网上查询更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更加广阔的天地。当今的世界发展极快,每天都有新鲜事物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新的词汇和表达法,口译人员应该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此外,对有关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状况、风俗习惯等背景知识,对交谈双方和他们要讨论的内容有所了解,都有助于译员做好工作、避免错误。译员见多识广,才能够灵活主动,具有应变能力。如果我们知道“京韵大鼓”是怎么回事,就不难表达为story-telling in Beijing dialect with drum accompaniment。实际上,许多中国特有的东西就是用解释的办法来翻译的,比如“四合院”译成traditional single-story houses with rows of rooms around the 4 sides of a courtyard;“豆汁儿”译成a fermented drink made from ground beans。因此,译员要特别注意扩大知识面。
口译译员应该正确认识自己的作用和地位,牢记自己不是演员,不该喧宾夺主,表现个人。我们可能都注意到,一般新闻发布会大多只看见发言人和提问者,较少见到口译译员。译员的职责是使交流双方感觉不到他们之间存在语言障碍而自由地交换思想。尽管双方交流离不开译员,他毕竟不是、也不应该把自己当作主角。但译员也不是一部机器,他的言谈举止、衣着、甚至性格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微妙地影响双方的交流。如果译员着装怪异、举止呆板或表情过于丰富,耸肩、吐舌头等,必然影响双方交流。我国的口译译员和其他涉外人员一样,应该是中国形象的代表,应该不卑不亢、落落大方,热情、自信。同时,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包括严谨的作风,注意保密,一旦发现译错,要找适当时机予以纠正等)等非智力因素同样重要,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此外,口译译员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即便在众人面前、在隆重或混乱的场合以及遇到困难不会翻译的情况下也能保持镇定,充分发挥出平日的水平来。健康的身体对口译也很重要,它可以保证译员在一段时间内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是防止出错的重要条件。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