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新十景的历史意义

 我来答
『亩』
2016-05-13 · 超过1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79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5.3万
展开全部

2007年杭州组织了三评活动,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恢复重建、修缮整治的145个自然、人文景观为主,加之群众呼声较高的后增四处传统景点,评选对象达149个,在各地历年评选活动中堪称翘楚。今年的三评西湖十景参与总人数多达33.86万,其中有效总投票数约32.15万张,为历次之最。参与面覆盖了少、青、中、老等各个年龄段,其中年纪最小的只有2岁,年纪最大的已逾97岁。参与群众覆盖了不同国度和地区。评选活动组委会在顾问组和专家组两个层面上广聘专家,对评选过程进行重重把关。顾问组特邀目前国内相关领域最为顶尖的名人。
“西湖十景”早已成了西湖的一张名片。凡国内外游人,只要知道杭州有西湖,就几乎知道“西湖十景”。在南宋提出了“西湖十景”后,不但在湖墅、西溪、钱塘(即杭州)出现了八景、十景、十八景、二十八景等等的名称,甚至外地风景区也有效仿的,如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中,就至少有6处是以“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西湖十景”中的名称命名的。 为什么“西湖十景”会不胫而走,并被称为风景园林的典范呢?这应和西湖文化的价值有关。
中唐以后,在西湖景区建设得到持续发展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将自己的人文理念,融进了景区的营造和欣赏中。 而两次在杭州任职的苏东坡,则更是将儒家的人文理念,贯彻在他对西湖的整治和建构中。西湖的文化品位大大提高,苏东坡对西湖的人文理念也在后来的西湖景区营造者中得到遵循和发扬。
南宋时,临安(今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湖景区的建设突飞猛进,实际上,西湖已经成为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被构筑为充溢着中庸、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空间。 可以说,在两宋,西湖的核心人文价值已经确立。所以此时,一些诗人、画家在他们的诗作画作中,将西湖客观的景象和自己的人文感觉糅合在一起表现出来,就顺理成章了。
老“西湖十景”的景名讲究两两对称,像三潭印月和双峰插云,南屏晚钟和雷峰夕照等,不仅有对称美,还极富音韵美。景名不只是简单的文化陈设,它可以变化人的气质,提升人的文化品位,通过向全社会征集景名的形式,也能使杭州市民的文化素质得到提升
由于“西湖十景”概括了西湖的这种核心人文价值,从各个不同的空间,充分反映了西湖的精致、和谐、端庄、美丽、大气等美学特征,被广为传诵。这也是“西湖十景”被看做西湖名片的最根本原因。 在十景的选择上,有春夏秋冬、朝暮阴晴等时间段的多样性;景名由四字组成而且平仄相协,有琅琅上口的音韵,文字的诗化等,这也是“西湖十景”被人称道的理由。 当然,“西湖十景”也有局限性,因为它是由一些山水画家提出,所以首先服从的是山水画创作的意境,因此离开西湖水面较远的地方,如灵隐、吴山等,就没有入选。而且最早的“西湖十景”完全是由作为社会精英的知识分子选定的,西湖文化的多样性,难以在命名中得到充分反映。这也是近二十年来,杭州再评、三评的充分理由。
西湖山水对杭州人来说,是一座丰富的文化家园和精神家园。新景的景名,既要体现出景色的意境和神韵,同时要富有历史感、文化感和书卷气。西湖的景观里,有大量的诗词、楹联,用诗的语言来浓缩文化和景观的内涵。诗词美、音韵美,很多人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取景名很难。其实我国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陶培养,老百姓平时说话合仄韵,反映的就是一种声音美。更何况,老百姓里头还有很多高人,可能他们取的景名非常精彩,也可能只需要改动一两个字,就能熠熠生辉。这次的活动是西湖文化走向国际化的一步,它将向海内外展示西湖文化是如何传承和发展的,西湖保护是如何接轨国际的,这也将为西湖的“申遗”添上坚实的一笔。选最有特色的景点,取景名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大家一看就能明白说的是哪个景点,像灵隐禅踪、北街梦寻这样,直接点出了灵隐寺、北山街,大家一看就明白指代的是哪个位置,哪个景点。
这次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的“西湖新十景”,是一次对西湖景观内涵的“传承与发展”,每个参与的人都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西湖文化得到了延续,西湖园林的核心人文价值没有变,作为自然山水园林人文化、艺术化的成功标本的地位也没有变。但是湖面扩大了,景区扩展了,人们的审美价值观也提升了。活动发动了国内外人士踊跃参与,而且有了高科技的传媒支持,无论是评选过程,还是评选结果,对西湖这张杭州的金名片,都是一次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大提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