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劳动妇女节全称“联合国妇女权益和国际和平日“,在中国被称为“三八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
起源归因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包括1911年3月,奥地利、丹麦、德国等国有超过100万妇女集会庆祝国际妇女节;1913年-1914年期间,欧洲各国妇女举行反战示威游行,以此来庆祝他们的妇女节,这一系列发生在欧洲和美洲的女权运动共同促成了“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诞生,
不同的地区、国家庆祝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其目的性只有一个,都是为了歌颂和赞美妇女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突出历史贡献,是对每一位女性的尊重和肯定。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各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经济扩张阶段。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廉的工资使得各类抗议和罢工活动此起彼伏。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尽管后来当局出动警察攻击并驱散了抗议人群,但这次抗议活动促成了两年后的3月第一个工会组织的建立。
接下来的数年里,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在1908年,当时有将近15000名妇女走上纽约街头,要求缩短工作时间(十小时工作制),增加工资(最低工资标准)和享有选举权(妇女选举权)等,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
真正确立是在1911年3月19日。这天欧洲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妇女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庆祝国际妇女节的活动。
妇女节意义
国际妇女节是在每年的3月8日为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同时,也是为了纪念在1911年美国纽约三角工厂火灾中丧生的140多名女工。
在西方国家,国际妇女节的纪念活动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期间正常举行,但后来一度中断。直到1960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才又逐渐恢复。
“三八”国际妇女节的起源于20世纪初期一系列的妇女运动大事。
19世纪,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家开始雇佣女工,但女工与男工同工不同酬,女工每天工作十六七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境况十分悲惨。
1908年3月8日,1500名妇女在纽约市游行,要求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劳动报酬,享有选举权,禁止使用童工。5月,美国社会党决定以2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作为国内的妇女节。
1910年8月,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大会通过将美国妇女举行游行示威的3月8日这一天定为国际妇女节。
中国妇女第一次纪念三八节,是在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州的劳动妇女联合了各界被压迫妇女举行纪念会。
1949年, 我国中央人民政府作出决定,将三月八日定为妇女节,该日全国妇女放假半天, 全国各地都举行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
3月8日是国际劳动妇女节,又称三八节、妇女节、三八国际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争取和平、平等、发展的节日。一个世纪以来,各国妇女为争取自身的权利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1909年3月8日,美国伊利诺斯州芝加哥市的女工和全国纺织、服装业的工人举行规模巨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要求增加工资、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获得选举权。这是历史上劳动妇女第一次有组织的群众斗争,充分显示了劳动妇女的力量。斗争得到全国乃至世界其他国家妇女群众的广泛同情和热烈响应,最后取得了胜利。
1911年,多个国家的妇女首次举行了妇女节的纪念活动。从此,纪念“38”妇女节的活动逐渐扩大到了全世界。1911年的3月8日为第一个国际劳动妇女节。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规定每年的3月8日为妇女节。1977年,联合国大会正式把每年的3月8日作为“联合国妇女权益日和国际和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