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断山脉属于青藏高寒区吗?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首先认识一下青藏高寒区吧!
我找的是在人教社官方网站的,绝对正规^_^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我国同纬低地接近,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因此,尽管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但由于形成低温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阳辐射强和显著的热力作用,高原上的温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和高纬低海拔区域的相同气温数值有着不同的意义。
(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据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因此,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缘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喜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带明显,类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孑遗种类,成为现代不少种类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鹛等。
因强烈隆起,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属,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貌的植被来说,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动物则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
(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青藏高原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而且高原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海洋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区域差异又和垂直带变化紧密结合,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高原内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体的高原垂直带呈现水平地带变化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高原的特色,在本质上异于低海拔相应的自然地带。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带是欧亚大陆东部相应水平地带在巨大高程上的变体,由地势和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不同是变异的主导因素。
(六)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在历史时期内,高原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不能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而且也远较西北干旱区微弱。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状况,特别是在高原内部腹地,往往人迹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可以从天然植被类型特征得到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是我国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业为主,农林业次之。但是在近代由于经济开发、交通改善,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如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垦殖历史较长,农田基本建设较好,耕地大多有水利设施,是农业较发达、经济较繁荣的地区。另一方面这里人口密度较大,燃料缺乏,居民大量砍伐冷季牧场的灌木充作薪柴,不仅影响冷季草场的数量和质量,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在高原东南部森林区域内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导致森林的破坏、干旱河谷灌丛带的扩大,引起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当予以密切的关注。
横断山脉的具体资料:
横断山脉亦作Hengduan Mountains,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
概述
亦作Hengduan Mountains,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 横断山脉
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按“广义”说,介于北纬22°~32°5′,东经97°~103°,即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贡山等。
编辑本段横断山脉
地理位置
横断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交界处。为中国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的总称。山岭海拔多在4,000~5,000公尺,岭谷高差一般在1,000~2,000公尺以上。山高谷深,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山岭自西而东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在北纬25°~29°40′之间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纬29°40′以北向西北展开,北纬25°以南向东南撒开。总地势北高南低,高于5,000公尺的山峰多有雪峰、冰川。位于北纬27°10′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公尺,为中国纬度最南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山岭褶皱紧密,断层成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安宁河等许多大河都沿深大断裂发育。各条断裂带在第四纪都有活动。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有第四纪火山群,龙陵、潞西一带近年曾发生过强烈地震。 横断山脉云海
气候资源
横断山脉南北差异大,北纬27°40′以南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温和湿润;云岭一带湿度减低,背风谷地更为干旱。山地植被以云南松为主,农业区主要在2,800公尺以下。2,300公尺以下有茶、油桐、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北纬27°40′以北垂直分带明显,2,800∼3,800公尺分布有高山松林、云南松林,阴坡为云杉林;3,900∼4,200公尺为冷杉、红杉林;4,2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4,800∼5,200公尺植被稀疏。农作物上限约在3,910公尺左右。北纬30°以北,3,200∼4,200公尺为寒温带针叶林,以云杉林为主。横断山脉为中国重要林区,由于山势坡度大,采伐不当,易致水土流失。横断山脉各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党参、五味子、天麻等药材。野生动物资源、水力资源也很丰富。
地理作用
横断山脉由于走向特殊、地理位置特殊,它在地理、地质、生物、水文等诸多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横断山脉成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通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两条东西向的高大山脉所阻挡,沿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我国,给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带来丰沛雨水,进而对这里冰川发育、植物分布有重大影响。由于横断山脉的形成过程是逐渐由近东西走向变为近南北走向的,使这里的生物逐渐进化出非常特殊的适应性,成为动物、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另外由于横断山脉的交通困难,许多地方很少受外来影响,保存了许多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和未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地质与地貌
横断山脉位于中国西部地槽区与介于上述地槽区和中国东部地台区之间的康滇地轴。印支运动使区内褶皱隆起成陆,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盆地中堆积有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燕山运动又发生褶皱和断裂。直到第三纪中期,地壳缓慢上升,经受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广阔夷平面。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构造运动异常活跃,统一的夷平面变形、解体,岭谷高差趋于明显。第四纪经历多次冰川作用。区内丘状高原面和山顶面可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基面”,“基面”上有山岭,下为河谷和盆地;横断山脉岭谷高差悬殊。邛崃山岭脊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东南坡相对高差达5000余米。 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横断山脉最高峰。其东坡从大渡河谷底到山顶水平距离仅29公里,而相对高差竟达6400米之巨。沙鲁里山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北部的高峰雀儿山海拔6168米。其西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即所谓三江并流),相距最近处在北纬27°30′附近,直线距离仅76公里。三江江面狭窄,两岸陡峻, 属典型的“V”字型深切峡谷,尤以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峡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 横断山脉山间盆地、湖泊众多,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广布,现代冰川作用发育,重力地貌作用,如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屡见。同时,地震频繁,是中国主要地震带之一,著名的鲜水河、安宁河和小江等地震带都分布于本区。 横断山脉
气候土壤与垂直带谱
横断山脉气候上受高空西风环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干夏雨,干湿季非常明显,一般5月中旬~10月中旬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区超过90%,且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 从10月中旬~翌年5月中旬为干季,降雨少,日照长,蒸发大、空气干燥。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高原面年均温14~16℃,最冷月6~9℃,谷地年均温可达20℃以上。南北走向的山体屏障了西部水汽的进入,如高黎贡山东坡保山,年降水量90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0%,西坡龙陵分别为2595毫米和83%。 植被和土壤依气候、地势而变,从东南到西北,可划分为:①边缘热带季雨林-红壤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带。③暖温带、温带针阔叶林-褐色土、棕壤带。④寒温带亚高山森林草甸-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带。其中第2带带谱结构最完整,具有从亚热带到永久冰雪带的所有分带。如贡嘎山东坡:①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红壤、黄棕壤带(海拔1000~2400米)。②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棕壤带(2400~2800米)。③山地温带、寒温带暗针叶林-暗棕壤、漂灰土带(2800~3500米)。④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带(3500~4400米)。⑤高山寒带流石滩植被-寒漠土带(4400~4900)。⑥极高山永久冰雪带(4900米以上)。
资源概况
横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其中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成矿带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各种矿 横断山脉的野花
藏多达百种以上;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一带的成矿带富含钒钛磁铁矿,如攀枝花地区(见攀西地区)是中国铁矿储量很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生产钒钛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的重要基地。横断山脉是中国主要水能资源分布区。如金沙江以枯水位计算,干流落差达3000余米,包括支流在内,水能蕴藏量近1亿千瓦。 区内条件对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极为有利。植被具有古北植物区系、中亚区系、喜马拉雅区系和印度马来亚区系多种成份。多古植物的孑遗种属,如乔杉、铁杉、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特别是第三纪的古老植物种类如云杉属和冷杉属种类占全国一半以上。森林资源富饶而广布,是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森林种类极为复杂。经济林木和果木丰富。盛产贝母、冬虫夏草、天麻、大黄、三七、麻黄等各种中药材。花卉种类更为繁多,尤以多种杜鹃花、报春花和山茶花为著。动物兼具东洋界西南区、古北界青藏高原区和北方华北区等多种成分,兽类、鸟类和鱼类约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珍贵稀有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金丝猴、白唇鹿、牛羚、野牛、野象、长臂猿、小熊猫、班羚、林麝、豹、云豹、马麝、水鹿、藏雪鸡、绿尾红雉、血雉等。
编辑本段人文历史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横断山脉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除汉族外,有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藏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基诺 横断山脉
族、景颇族、拉祜族、僳僳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水族、瑶族、彝族、壮族、仡佬族、佤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多数地区人口密度低,目前区内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古猿化石地区之一
横断山脉是中国目前发现古猿化石地区之一,禄丰古猿化石和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横断山脉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西南夷所在之地
汉代西南夷的地域很广大,主要包括今贵州、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的西部、西北部地区。这里部落众多,族属复杂,有的从事农耕,有的以游牧为生,语言和风俗不同。其中主要有夜郎、滇、邛都、、昆 九寨沟
明、徙、都、冉、白马等大的部族(即所谓的“国”)。这些部落各有自己的首领(君长)。西南夷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司马迁所撰的《史记》,源于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西南夷”事件。《史记》中“西南夷列传”记载了汉武帝为了打通“蜀身毒道”(从巴蜀经滇至印度之路,即今天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南越道(从巴蜀经夜郎至越南之路)而派兵招抚了这些部国,建立了7个郡的史载,让我们今天能知晓西南夷的大致面貌。
穿越横断山脉的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指从成都起程,经云南西部的大理、永昌,顺横断山脉南北向的民族走廊而下,向西跨越峻险的崇山、湍急的大河与莽莽的丛林,至缅甸后直达身毒(今印度)的古代商路,古称蜀———身毒道。
编辑本段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
地理范围
2007年1月,长期从事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研究的专家周小林,从自然地理、民族文化、人文旅游、区域经济等多方面相关联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全新概念。 周小林认为,为全力推进中国西部的发展,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青海等六省区应紧密地团结起来,摈弃狭隘的“香格里拉”概念,全力着手联合打造“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使之成为中国西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周小林提出的“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涉及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青海等六省区,其范围介于北纬21°~35°、东经92°~105°。 以现行的行政区划表现,“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范围: 东界在四川省广元—绵阳—都江堰—乐山—宜宾—贵州省毕节—六盘水—兴义—云南省个旧一线以西; 西界在青海省曲麻莱—杂多—西藏自治区边坝—工布江达—朗县—云南腾冲一线以东; 北界在青海省玛多—甘肃省合作一线以南; 南界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一线以北。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范围内的面积共1336723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3.92%。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范围内的人口共850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55%。
旅游资源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湖泊瀑布、地热温泉等奇异景观。是世界上罕见奇特的自然风光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区域内的九寨沟、黄龙、若尔盖、米亚罗、卧龙、四姑娘山、卡龙沟、稻城、海螺沟、贡嘎山、新都桥、丹巴、九龙、色达、德格、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峨眉山、蜀南竹海、木里、泸沽湖、梅里雪山、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罗平、元阳、虎跳峡、香格里拉、怒江、独龙江、马岭河、大方、玉树、甘南、林芝、雅鲁藏布大峡谷、波密、察隅、墨脱等等地方早已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成为国内外旅游爱好者无限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区域内有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藏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基诺族、景颇族、拉祜族、僳僳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水族、瑶族、彝族、壮族、仡佬族、佤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他们在这里世代繁衍、交往、迁徙,为后人保留下了大量古老文化的信息,日积月累,形成一条特殊的民族走廊和历史文化沉积带。
动植物资源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区域面积虽然仅占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3.92%。但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 横断山脉植被
由于区域内最底点与最高点海拔高差达7700余米,致使这里云集了相当于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和生物群落,有10个植被型、23个植被亚型、90余个群系。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区域内拥有高等植物460余科、2800余属、18000余种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全国的95%、73%、65%。其中,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60种(类),占全国总数的63%。区域内有脊椎动物19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63%,其中陆生脊椎动物1500余种。在中国公布的33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内就有22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66%。“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内还拥有22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在1700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堪称为珍树、奇花、异草的“花卉王国”。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后汉书》
书中说“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今越南),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东北有都国,东北有冉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
名字来源
“横断山”这一名称缘于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当时他受四川总督锡良的派遣从四川经云南到印度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而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横断山”名称。
我找的是在人教社官方网站的,绝对正规^_^
自上新世末至今大约300—400万年内,青藏地区大面积大幅度地抬升至现在的高度,经历了由低海拔热带、亚热带环境向高寒环境发展的剧烈演变,除受到全球性冰期与间冰期气候冷暖波动的影响外,海拔高度剧增对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变化也起着主导的作用。因而,在我国形成了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并列的格局,在主要的自然特征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差异。
(一)地势高亢、历史年轻
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高原南部及东南部是频繁的地震区,又是强大的地热带,抬升运动一直延续至今。在高原边缘普遍存在着地势抬升、河流深切的地形,河流纵剖面有几个显著的裂点与谷中谷的形态。其它如寒旱化趋势增强、湖泊消退、水系变迁、内部夷平、外部陡切以及土壤剖面分化简单、矿物风化程度浅等都显示出高原自然地理过程的年轻性。
(二)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
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7月平均气温竟与南岭以南的1月平均气温相当,比同纬低地降低15—20℃。与同纬低地相比,高原上气温日较差大一倍左右,具有一般山地与高山的特色。因受强烈大陆性气候的影响,气温年较差也不小,或与我国同纬低地接近,表明它与热带高山有根本不同的温度特点。因此,尽管气温较低、气候寒冷,但由于形成低温的原因不同,加上太阳辐射强和显著的热力作用,高原上的温度条件对自然地理过程及植物生长发育而言,和高纬低海拔区域的相同气温数值有着不同的意义。
(三)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
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据研究,这里的冻土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寒冷气候的产物。因此,从冰川冻土发育的角度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青藏高原的腹地至今没有脱离冰期。
强烈的太阳直接辐射使高原上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白昼强烈增温,但夜间冷却迅速,一年内有较长时间出现正负温度的交替变化。因而,冰缘融冻作用及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在高原土壤和微地形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四)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
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喜马拉雅山是南北分布上的明显屏障,而横断山脉的纵向谷地则便于南北交流,且垂直分带明显,类型繁多,是世界高山植物区系极丰富的区域,又是第四纪冰期中动植物的天然避难所,保存了许多第三纪以前的孑遗种类,成为现代不少种类的分布中心,如植物中的杜鹃属、动物中的噪鹛等。
因强烈隆起,高原内部寒旱化增强,具有高原特有的动植物成分。如植物中的垫状驼绒藜、紫花针茅、小嵩草等;动物中的藏羚是高原上唯一的特化属,牦牛则是第四纪冰期中冰缘环境下发展起来的种类。从构成自然景观外貌的植被来说,高原上广泛分布着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以及高寒座垫植被等类型,动物则为高地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寒漠动物类群,它们都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
(五)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
青藏高原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而且高原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海洋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这种区域差异又和垂直带变化紧密结合,显示出高原的独特性,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自然地理区。高原内部以高寒草甸、草原和荒漠为主体的高原垂直带呈现水平地带变化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高原的特色,在本质上异于低海拔相应的自然地带。可以认为青藏高原上的自然地带是欧亚大陆东部相应水平地带在巨大高程上的变体,由地势和海拔引起的水热条件的不同是变异的主导因素。
(六)人口密度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弱
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青藏高原上人口稀少,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及4人,相当于全国平均人口密度的二十五分之一。在历史时期内,高原自然环境的发展演变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不能与我国东部季风区相比,而且也远较西北干旱区微弱。有些地方还保留着天然的原始状况,特别是在高原内部腹地,往往人迹罕至,因而自然地域分异规律等可以从天然植被类型特征得到清楚的反映。青藏高原是我国开发程度较低的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土地利用方面以畜牧业为主,农林业次之。但是在近代由于经济开发、交通改善,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逐渐增强。如雅鲁藏布江中游谷地,垦殖历史较长,农田基本建设较好,耕地大多有水利设施,是农业较发达、经济较繁荣的地区。另一方面这里人口密度较大,燃料缺乏,居民大量砍伐冷季牧场的灌木充作薪柴,不仅影响冷季草场的数量和质量,还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风蚀现象。在高原东南部森林区域内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和经营管理,导致森林的破坏、干旱河谷灌丛带的扩大,引起自然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应当予以密切的关注。
横断山脉的具体资料:
横断山脉亦作Hengduan Mountains,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
概述
亦作Hengduan Mountains,世界年轻山系之一。中国最长、最宽和最典型的南北向山系,唯一兼有太平洋和印度洋水系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通常为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南北向山脉的总 横断山脉
称。因“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其范围界限有“广义”和“狭义”之说,按“广义”说,介于北纬22°~32°5′,东经97°~103°,即东起邛崃山,西抵伯舒拉岭,北界位于昌都、甘孜至马尔康一线,南界抵达中缅边境的山区,面积60余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川南北纵贯,东西骈列,自东而西有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芒康山(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和高黎贡山等。
编辑本段横断山脉
地理位置
横断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一级阶梯交界处。为中国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和西藏自治区东部一系列南北向平行山脉的总称。山岭海拔多在4,000~5,000公尺,岭谷高差一般在1,000~2,000公尺以上。山高谷深,横断东西间交通,故名。山岭自西而东包括伯舒拉岭、高黎贡山、怒山、宁静山、云岭、沙鲁里山、大雪山、邛崃山等。在北纬25°~29°40′之间基本上是南北走向,北纬29°40′以北向西北展开,北纬25°以南向东南撒开。总地势北高南低,高于5,000公尺的山峰多有雪峰、冰川。位于北纬27°10′的玉龙雪山海拔5,596公尺,为中国纬度最南的现代冰川分布区。山岭褶皱紧密,断层成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大渡河、安宁河等许多大河都沿深大断裂发育。各条断裂带在第四纪都有活动。怒江以西的腾冲地区有第四纪火山群,龙陵、潞西一带近年曾发生过强烈地震。 横断山脉云海
气候资源
横断山脉南北差异大,北纬27°40′以南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西部受西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温和湿润;云岭一带湿度减低,背风谷地更为干旱。山地植被以云南松为主,农业区主要在2,800公尺以下。2,300公尺以下有茶、油桐、核桃、板栗等经济林木。北纬27°40′以北垂直分带明显,2,800∼3,800公尺分布有高山松林、云南松林,阴坡为云杉林;3,900∼4,200公尺为冷杉、红杉林;4,200公尺以上为高山灌丛、草甸带;4,800∼5,200公尺植被稀疏。农作物上限约在3,910公尺左右。北纬30°以北,3,200∼4,200公尺为寒温带针叶林,以云杉林为主。横断山脉为中国重要林区,由于山势坡度大,采伐不当,易致水土流失。横断山脉各处野生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贝母、冬虫夏草、大黄、党参、五味子、天麻等药材。野生动物资源、水力资源也很丰富。
地理作用
横断山脉由于走向特殊、地理位置特殊,它在地理、地质、生物、水文等诸多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横断山脉成为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我国的通道,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被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两条东西向的高大山脉所阻挡,沿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进入我国,给青藏高原东南地区带来丰沛雨水,进而对这里冰川发育、植物分布有重大影响。由于横断山脉的形成过程是逐渐由近东西走向变为近南北走向的,使这里的生物逐渐进化出非常特殊的适应性,成为动物、植物学研究的热点地区。另外由于横断山脉的交通困难,许多地方很少受外来影响,保存了许多少数民族独特文化和未被破坏的自然景观。
编辑本段自然特征
地质与地貌
横断山脉位于中国西部地槽区与介于上述地槽区和中国东部地台区之间的康滇地轴。印支运动使区内褶皱隆起成陆,并形成一系列断陷盆地。盆地中堆积有侏罗系、白垩系地层。燕山运动又发生褶皱和断裂。直到第三纪中期,地壳缓慢上升,经受了长期剥蚀夷平,形成广阔夷平面。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初期,构造运动异常活跃,统一的夷平面变形、解体,岭谷高差趋于明显。第四纪经历多次冰川作用。区内丘状高原面和山顶面可连接为一个统一的“基面”,“基面”上有山岭,下为河谷和盆地;横断山脉岭谷高差悬殊。邛崃山岭脊海拔3000米以上,主峰四姑娘山海拔6250米,其东南坡相对高差达5000余米。 大雪山主峰贡嘎山海拔7556米,为横断山脉最高峰。其东坡从大渡河谷底到山顶水平距离仅29公里,而相对高差竟达6400米之巨。沙鲁里山海拔一般在5000米以上,北部的高峰雀儿山海拔6168米。其西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即所谓三江并流),相距最近处在北纬27°30′附近,直线距离仅76公里。三江江面狭窄,两岸陡峻, 属典型的“V”字型深切峡谷,尤以金沙江石鼓附近的虎跳峡为世界著名峡谷之一。 横断山脉山间盆地、湖泊众多,古冰川侵蚀与堆积地貌广布,现代冰川作用发育,重力地貌作用,如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屡见。同时,地震频繁,是中国主要地震带之一,著名的鲜水河、安宁河和小江等地震带都分布于本区。 横断山脉
气候土壤与垂直带谱
横断山脉气候上受高空西风环流、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干夏雨,干湿季非常明显,一般5月中旬~10月中旬为湿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5%以上,不少地区超过90%,且主要集中于6、7、8三个月; 从10月中旬~翌年5月中旬为干季,降雨少,日照长,蒸发大、空气干燥。气候有明显的垂直变化,高原面年均温14~16℃,最冷月6~9℃,谷地年均温可达20℃以上。南北走向的山体屏障了西部水汽的进入,如高黎贡山东坡保山,年降水量90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0%,西坡龙陵分别为2595毫米和83%。 植被和土壤依气候、地势而变,从东南到西北,可划分为:①边缘热带季雨林-红壤带。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带。③暖温带、温带针阔叶林-褐色土、棕壤带。④寒温带亚高山森林草甸-暗棕壤和亚高山草甸土带。其中第2带带谱结构最完整,具有从亚热带到永久冰雪带的所有分带。如贡嘎山东坡:①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黄红壤、黄棕壤带(海拔1000~2400米)。②山地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棕壤带(2400~2800米)。③山地温带、寒温带暗针叶林-暗棕壤、漂灰土带(2800~3500米)。④亚高山亚寒带灌丛草甸-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带(3500~4400米)。⑤高山寒带流石滩植被-寒漠土带(4400~4900)。⑥极高山永久冰雪带(4900米以上)。
资源概况
横断山脉是中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其中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成矿带以有色金属为主的各种矿 横断山脉的野花
藏多达百种以上;在雅砻江和金沙江交汇处一带的成矿带富含钒钛磁铁矿,如攀枝花地区(见攀西地区)是中国铁矿储量很大的地区之一,同时又是中国生产钒钛金属和其他有色金属及稀有金属的重要基地。横断山脉是中国主要水能资源分布区。如金沙江以枯水位计算,干流落差达3000余米,包括支流在内,水能蕴藏量近1亿千瓦。 区内条件对动植物的生存发展极为有利。植被具有古北植物区系、中亚区系、喜马拉雅区系和印度马来亚区系多种成份。多古植物的孑遗种属,如乔杉、铁杉、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特别是第三纪的古老植物种类如云杉属和冷杉属种类占全国一半以上。森林资源富饶而广布,是中国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的主体部分。森林种类极为复杂。经济林木和果木丰富。盛产贝母、冬虫夏草、天麻、大黄、三七、麻黄等各种中药材。花卉种类更为繁多,尤以多种杜鹃花、报春花和山茶花为著。动物兼具东洋界西南区、古北界青藏高原区和北方华北区等多种成分,兽类、鸟类和鱼类约占全国总数一半以上;珍贵稀有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大熊猫、金丝猴、黑金丝猴、白唇鹿、牛羚、野牛、野象、长臂猿、小熊猫、班羚、林麝、豹、云豹、马麝、水鹿、藏雪鸡、绿尾红雉、血雉等。
编辑本段人文历史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横断山脉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除汉族外,有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藏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基诺 横断山脉
族、景颇族、拉祜族、僳僳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水族、瑶族、彝族、壮族、仡佬族、佤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多数地区人口密度低,目前区内工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古猿化石地区之一
横断山脉是中国目前发现古猿化石地区之一,禄丰古猿化石和元谋猿人化石的发现,证明横断山脉是人类发源地之一。
西南夷所在之地
汉代西南夷的地域很广大,主要包括今贵州、云南的大部分地区和四川的西部、西北部地区。这里部落众多,族属复杂,有的从事农耕,有的以游牧为生,语言和风俗不同。其中主要有夜郎、滇、邛都、、昆 九寨沟
明、徙、都、冉、白马等大的部族(即所谓的“国”)。这些部落各有自己的首领(君长)。西南夷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司马迁所撰的《史记》,源于历史上著名的“汉武开西南夷”事件。《史记》中“西南夷列传”记载了汉武帝为了打通“蜀身毒道”(从巴蜀经滇至印度之路,即今天所说的“南方丝绸之路”)和南越道(从巴蜀经夜郎至越南之路)而派兵招抚了这些部国,建立了7个郡的史载,让我们今天能知晓西南夷的大致面貌。
穿越横断山脉的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指从成都起程,经云南西部的大理、永昌,顺横断山脉南北向的民族走廊而下,向西跨越峻险的崇山、湍急的大河与莽莽的丛林,至缅甸后直达身毒(今印度)的古代商路,古称蜀———身毒道。
编辑本段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
地理范围
2007年1月,长期从事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研究的专家周小林,从自然地理、民族文化、人文旅游、区域经济等多方面相关联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全新概念。 周小林认为,为全力推进中国西部的发展,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青海等六省区应紧密地团结起来,摈弃狭隘的“香格里拉”概念,全力着手联合打造“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使之成为中国西部文化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周小林提出的“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涉及四川、云南、西藏、贵州、甘肃、青海等六省区,其范围介于北纬21°~35°、东经92°~105°。 以现行的行政区划表现,“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范围: 东界在四川省广元—绵阳—都江堰—乐山—宜宾—贵州省毕节—六盘水—兴义—云南省个旧一线以西; 西界在青海省曲麻莱—杂多—西藏自治区边坝—工布江达—朗县—云南腾冲一线以东; 北界在青海省玛多—甘肃省合作一线以南; 南界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景洪一线以北。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范围内的面积共1336723平方公里,占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3.92%。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范围内的人口共8506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55%。
旅游资源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区内汇集了高山峡谷、雪峰冰川、高原湿地、森林草甸、湖泊瀑布、地热温泉等奇异景观。是世界上罕见奇特的自然风光最为多样、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区域内的九寨沟、黄龙、若尔盖、米亚罗、卧龙、四姑娘山、卡龙沟、稻城、海螺沟、贡嘎山、新都桥、丹巴、九龙、色达、德格、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峨眉山、蜀南竹海、木里、泸沽湖、梅里雪山、丽江、大理、西双版纳、罗平、元阳、虎跳峡、香格里拉、怒江、独龙江、马岭河、大方、玉树、甘南、林芝、雅鲁藏布大峡谷、波密、察隅、墨脱等等地方早已成为国内旅游的热点,成为国内外旅游爱好者无限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区域内有阿昌族、白族、布朗族、布依族、藏族、傣族、德昂族、独龙族、哈尼族、回族、基诺族、景颇族、拉祜族、僳僳族、门巴族、蒙古族、苗族、纳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水族、瑶族、彝族、壮族、仡佬族、佤族、珞巴族等28个少数民族世居于此,他们在这里世代繁衍、交往、迁徙,为后人保留下了大量古老文化的信息,日积月累,形成一条特殊的民族走廊和历史文化沉积带。
动植物资源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区域面积虽然仅占中国陆地国土总面积的13.92%。但却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之美誉。 横断山脉植被
由于区域内最底点与最高点海拔高差达7700余米,致使这里云集了相当于北半球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和生物群落,有10个植被型、23个植被亚型、90余个群系。 “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区域内拥有高等植物460余科、2800余属、18000余种科、属、种的数量分别占全国的95%、73%、65%。其中,有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160种(类),占全国总数的63%。区域内有脊椎动物190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63%,其中陆生脊椎动物1500余种。在中国公布的33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内就有220余种,占全国总数的66%。“横断山域文化旅游经济圈”内还拥有2200多种观赏植物,其中花卉植物在1700种以上,不少是珍奇种类和特产植物,堪称为珍树、奇花、异草的“花卉王国”。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后汉书》
书中说“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址(今越南),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各立君长。其人皆椎结左衽,邑聚而居,能耕田。其外又有、昆明诸落,西极同师,东北至叶榆,地方数千里。无君长,辫发,随畜迁徙无常。自东北有都国,东北有冉国,或土著,或随畜迁徙。自冉东北有白马国,氐种是也。此三国亦有君长。”
名字来源
“横断山”这一名称缘于清末江西贡生黄懋材,当时他受四川总督锡良的派遣从四川经云南到印度考察“黑水”源流,因看到澜沧江、怒江间的山脉并行迤南,横阻断路,而给这一带山脉取了个形象的“横断山”名称。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