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文主义精神在不同时期的内涵
人文主义一般内涵
一种基于理性和仁慈的哲学理论的世界观。作为一种生活哲学,人文主义从仁慈的人性获得启示,并通过理性推理来指导[1]。
人文主义以理性推理为思想基础,以仁慈博爱为基本价值观。个人兴趣、尊严、思想自由、人与人之间的容忍和无暴力相处等,都是人文主义内涵范畴。同时,与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道主义关系密切。
相比唯物主义,人文主义注重人的精神心灵;另一方面,人文主义注重理性
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
古希腊
文艺复兴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不仅动摇中世纪社会基础,也确立个人价值,肯定现实生活意义,促进世俗文化发展,由此形成与宗教神权文化对立之思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肯定人是生活创造者和主人,他们要求文学艺术表现人的思想和感情,科学为人生谋福利,教育发展人的个性,即要求把思想、感情、智慧都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因此,人文主义的学者和艺术家提倡人性以反对神性,提倡人权以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自由以反对人身依附。(参见《外国美术简史》,第6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4月第二版)
现代
两次世界大战后,对人类自身反思越发明显。随着冷战开始,美国和西欧爆发一系列反传统运动和民权运动,有著名的黑人解放、妇女追求解放、8小时工作制,以及20世纪末崛起的同性恋权益运动(同性婚姻)。
作为概念的人文主义的历史
在欧洲历史和哲学史中,人文主义主要指14世纪到16世纪间,较中世纪先进之思想。今天一般历史学家这时期文化和社会之变化称为文艺复兴,而将教育上的变化运动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这个词很出现的很早,来自拉丁文中的humanitas,古罗马作家西塞罗曾使用这个词。德国启蒙运动时代的哲学家,将人类统称为Humanität。当时人文主义者称自己为humanista。直到1808年,才出现Humanism这个词。这个词传到东方,在日本译为“人文主义”。后来,中国使用了日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