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受理性支配,还要受自己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制约,良好的习惯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习惯决定了孩子的命运。现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朝夕相处的生活早已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现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为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家长在教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生动教材。所以父母具有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教育子女最好的典范。做父母的在日常行为中要处处小心谨慎,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感化。使孩子学会从小就尊重别人。教育孩子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
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尊敬、爱护和关心老人,尊重外地人、有困难的人或残疾人,对他们有礼貌,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等等。
(二)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曾使我体会颇多,细细想来别有一番寓义。专家研究观察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可小看的。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家长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读书,看报纸。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自身的行为习惯做起,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妨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三)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习惯,克服“骄、娇”二气。
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都应该克服孩子的骄气和娇气。学习成绩好不能沾沾自喜,要懂得谦虚,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完善自我。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克服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极力反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让她从小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逐步适应环境,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培养诚信,要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
诚实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尤显重要,所谓“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等等无不体现出诚信两字的重要性。就因现在的坑蒙骗不少见,作为家长更要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树立一面诚实守信的旗帜。从小让她认识到要想做事必先做人,讲话做事必定要言行一致,任何谎言都是不应该,而且应得到严厉地批评指正。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都在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清偿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对于老师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向上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新《纲要》中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
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纲要》第五部分“评价”这中又指出:“应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理解儿童内在感受和表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即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注重儿童的发展潜能,注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过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决不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学他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他丝毫不觉得苦,反倒像在游戏。爱迪生几乎每天都在他的实验室辛苦工作长达18个小时,在里面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觉得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兴趣是人们探求事物和进行活动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就会观察得仔细,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灵活。那
么,怎样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
一,鼓励孩子多动手。
(1)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喜欢拆这拆那,碰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应立即加以制止,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愿望,老师要加以引导,要向孩子说明哪些东西可以拆,哪些东西不能拆;同时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装的东西,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他思考为什么,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除了让孩子拆装一些东西外,还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一些小制作,如运用橡皮泥制作面条等、纸张制作一些飞机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大有收益的。
(2)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孩子更多的环境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借助玩具表现活动内容,反映孩子的情感和意愿。如:一根小棍子,可以启发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如当金箍棒、当钓鱼竿、船桨等等。这样一物多用,即激发了孩子玩的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发展了造性思维。另外,老师还可以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废布料做的小娃娃,用各种纸盒做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等。孩子通过制作的整个过程发展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3)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一种活动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像是一个孩子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老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有时候,在和孩子学习时,涉及一个小小的“游戏”,在“玩”中就能激发孩子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孩子是童真的,要问他们最喜欢做些什么?我想: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回答“玩”,玩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在玩中得到学习,得到帮助,得到知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多时候,幼儿的探索欲望受到了我们的限制。幼儿时期,是一个好奇、好问的时期,他们会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如:“太阳是从哪儿升起来的?”“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等等,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感兴趣,所以问的也多。
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老师则会显得不耐烦。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行为特征。老师应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关注孩子的提问,并耐心启发、解答、保护孩子的这种求知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并从孩子的发问中,仔细揣摩孩子的兴趣方向,发现孩子的爱好。
二、扩展视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兴趣父 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
(1)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这样似乎剥夺了幼儿好奇的权利。当他们感兴趣、好奇的时候权利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失去了兴趣。
其实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对孩子多进行鼓励,在他们对一件事物很认真时,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儿的小进步时,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认可。
(2)有很多小孩子,在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时,在吃午饭时,都不会自己进餐,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到你面前告诉你“老师,今天是我自己吃完饭的”这时老师的反映应该是很高兴,然后给予这个小孩肯定和鼓励的的眼神以及话语,那么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时间里,这个小孩将会越来越能干;因为他的努力,他的进步,得到了认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经常被老师所忽视,对他的进步视而不见,那么这一孩子将对这些事物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也许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提不起那种兴致,慢慢的学习落后与其他的孩子。
三:引导孩子,找到自信。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连心理的情绪色彩都失去了,那么还怎能看见美丽的事物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身边都有美丽的色彩存在,只是看我们怎么去看待,是把这一色彩看成是黑白的色儿还是彩色的了。被看成是黑白环绕在身边的,那么就如缺乏自信心的人,觉得反正自己做什么都是一个失败者,一但产生这样的想法,做什么都没那么精神去做,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做和不做都是一样,观察不观察也是一样,想与不想还是一样。”被看成是彩色环绕在身边的,那么就如那些对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都有一颗努力探索与研究的精神在里面,告诉自己“只要肯努力,铁棒也能磨成针”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童真,很单纯;其实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就可以培养起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态度与看法。他们就愿意试着去改变,他们便开始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摸索。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有个性地发展。”《纲要》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的规则教育。规则教育从属于社会教育,是社会育中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合作意识、初步的责任感和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
四、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在暑假期间报名参加很多的所谓兴趣班。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兴趣班。他们只是认为,孩子学的越多,那么就越能跟得上社会、不会落后与他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兴趣班,兴趣班,“兴趣”的所在”
他们在报名的同时忽视了孩子们的意见,往往没有去尊重孩子们的思想。
(1)其实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去接触的事物,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去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
(2)所谓的爱好并不一定就是兴趣。
其实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幼儿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老师和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许常常会依据新的儿童观告诉自己:幼儿是主动学习者。但是,当幼儿表现出“退缩”“萎靡”或者情绪和行为“失控”时,老师又又不得不这样说服自己:“幼儿是不成熟的,不够懂事”的学习者;或干脆按照心理治疗来安慰自己;老师往往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幼儿在另外一些集体教学活动中又表现出“进取”“热情”或“专注”的状态呢?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受兴趣和环境的影响变化发展的。如有一次我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秋天》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
是树叶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树叶飞的动作,动作优美,当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树叶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于是我和幼儿们一起参与到树叶飞的动作;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在让他们听《两
只老虎》中,他们还模仿着老虎的动作和叫声,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有一次在游戏时间,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在刚听到钢琴曲时表现出了好奇,但没过一会儿就表现出了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
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一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在谈到规则教育时,多次用“双刃剑”这一词感慨规则教育的利与弊。在她看来,成人在借助规则教育这把利剑斩去人性的弱点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似乎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一些幼儿变得听话了,但是似乎不再那么亲近教师,甚至也没有以前那么活泼而富有灵性了。规则性教育还包括一个导航性的目标,即《纲要》总则中提到的“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背离了这一重要目标,便会在客观上引发规则教育与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的适应性规则的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纲要》总则中指出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这两个原则,做到“可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
(4)信任孩子,为孩子自豪。
在一次实习当中,执教老师提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一时没人敢举手回答。活动现场很安静,老师有点紧张,她试问:哪个小朋友能回答这个问题?答错了也没关系。勇敢的举起手好吗?“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小女孩胆怯的举起手来,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让她回答,而是又说了一遍:“哪个小朋友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小女孩着急了,把手举的更高,老师只好让她回答了。可是小女孩回答得结结巴巴,老师听的心不在焉,没等小女孩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并未举手的孩子回答。小女孩坐下后明显觉得很不开心,很是失落。后来,老师又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都踊跃回答,气氛非常活跃,只有那个原先举手的小女孩像做错了事一样始终低着头,再也没举过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这个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
我想:如果在小女孩回答问题后,这位老师能针对她的回答作适当点评,对她的勇敢精神给予表扬,那么小女孩后面的表现肯定会不一样。如果老师能更细心一点,体会到小女孩那一刻的感觉;帮助她获得成功感,那么她对学习必定会更加充满信心。遗憾的是,老师没有那么做。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比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老师不应以让孩子说出标准的答案和目标,而应重视孩子是否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当孩子勇敢地举起小手时,老师们一定要给予关
注和鼓励,呵护和支持,因为这往往是培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时机.
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每个家长的共同愿望。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养成了坏习惯,就会使你受害终生;相反,养成了一好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生。我们都知道养成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自身是很有好处的,但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因为人并不是单纯地受理性支配,还要受自己思维和行为惯性的制约,良好的习惯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可以认为习惯决定了孩子的命运。现就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朝夕相处的生活早已在孩子的心目中根深蒂固现在的父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但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还有一项内容极为重要,那就是从小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尔基说过:“语言是一切事物和思想的衣裳”。做为一名现代家长,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应注意从孩子的呀呀学语阶段,就注意教育他学会礼貌用语。家长在教过程中要让孩子学会说话和气、举止文雅、活泼大方、形成待人诚恳、落落大方的良好习惯。孩子最早接受的教育是对生活环境中接触最多的人的模仿。模仿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方式,父母如何待人、如何做事、如何学习等行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生动教材。所以父母具有的良好习惯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主要前提。父母的日常行为习惯是教育子女最好的典范。做父母的在日常行为中要处处小心谨慎,处处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孩子,感染孩子。尊敬长辈是传统美德,教育孩子尊敬长辈,父母首先要尊重老人,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感化。使孩子学会从小就尊重别人。教育孩子在学校,见到老师或同学,要主动说一声“老师好”或“您好”,同时报以微笑;在接受别人的帮助时,要微笑着向别人致谢;在别人不小心冒犯了你时,要
用微笑表示你的谅解;尊敬、爱护和关心老人,尊重外地人、有困难的人或残疾人,对他们有礼貌,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方便等等。
(二)养成自觉、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古语说得好“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也曾使我体会颇多,细细想来别有一番寓义。专家研究观察表明,如果在学前阶段,孩子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孩子将来入学后很可能就会学习能力低下,跟不上学校学习的进度。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幼年阶段,不仅要注意孩子的早期教育,更要注意激发孩子爱学习、爱看书的兴趣,这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极为有益。小学一二年级是养成阶段,要让孩子逐渐养成按时休息、按时起床、按时学习等习惯,以适应今后紧张的学习需要。家长的榜样作用是可小看的。父母是孩子的首任教师,是孩首先模仿的榜样。父母的言行、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无时不刻地影响着孩子,可以说从孩子身上,我们总能找到父母的影子。家长要喜欢学习,善于学习,读书,看报纸。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从自身的行为习惯做起,再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他们能通过点滴培养、训练,养成爱读书爱学习的好习惯,这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影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由成人有意识地培养成的,而习惯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正因此,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教养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各种良好习惯,不妨从生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行为做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成于易。”让孩子从细小处做起,成长为一个独立、有自信、有责任感、乐于学习、善于与人相处的人。
(三)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好习惯,克服“骄、娇”二气。
无论在学习、生活中都应该克服孩子的骄气和娇气。学习成绩好不能沾沾自喜,要懂得谦虚,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地完善自我。生活中要注意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克服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极力反对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让她从小懂得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逐步适应环境,培养独立生活的习惯,为今后的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培养诚信,要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
诚实在当今社会生活中尤显重要,所谓“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道理等等无不体现出诚信两字的重要性。就因现在的坑蒙骗不少见,作为家长更要在孩子的心灵深处树立一面诚实守信的旗帜。从小让她认识到要想做事必先做人,讲话做事必定要言行一致,任何谎言都是不应该,而且应得到严厉地批评指正。
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都在享受着它的利息。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清偿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是老师教育孩子的第一课。有了兴趣孩子才会积极关注,主动思考,并自觉采取行动。因此对于老师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想方设法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培养他向上的积极性,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新《纲要》中较多的使用了“体验”“感受”“喜欢”“乐意”等词语,这既突出了对幼儿情感、态度、兴趣等方面发展的重
视,也体现了发挥幼儿主体作用的理念。《纲要》第五部分“评价”这中又指出:“应尊重儿童,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理解儿童内在感受和表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儿童,即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注重儿童的发展潜能,注重儿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做他感兴趣的事,他的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发挥。即使是过分疲倦和辛劳,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即使困难重重也决不丧气,而去想办法百折不挠的去克服它。如果让孩子学他感兴趣的知识,学习的时间也许很长,但他丝毫不觉得苦,反倒像在游戏。爱迪生几乎每天都在他的实验室辛苦工作长达18个小时,在里面吃饭、睡觉,但他丝毫不觉得苦。“我一生中从未做过一天工作”,他宣称“我每天其乐无穷。”兴趣是人们探求事物和进行活动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感兴趣时,就会观察得仔细,注意力集中,记忆力强,思维灵活。那
么,怎样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呢?
一,鼓励孩子多动手。
(1)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经常会看到有些孩子喜欢拆这拆那,碰到这种情况,老师首先不应立即加以制止,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愿望,老师要加以引导,要向孩子说明哪些东西可以拆,哪些东西不能拆;同时要给孩子提供一些可拆装的东西,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引导他思考为什么,进一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除了让孩子拆装一些东西外,还可以让孩子动手进行一些小制作,如运用橡皮泥制作面条等、纸张制作一些飞机等,这些活动对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大有收益的。
(2)在孩子玩的过程中,老师可以有意识的给孩子更多的环境刺激,让孩子在游戏中借助玩具表现活动内容,反映孩子的情感和意愿。如:一根小棍子,可以启发孩子想出多种多样的玩法,如当金箍棒、当钓鱼竿、船桨等等。这样一物多用,即激发了孩子玩的兴趣,也开阔了孩子的思路,发展了造性思维。另外,老师还可以用废旧材料和孩子一起自制玩具。如:用废布料做的小娃娃,用各种纸盒做的汽车、家用电器等等。孩子通过制作的整个过程发展了注意力、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美的感受。
(3)兴趣是学习知识的最大动力,一个孩子如果对一种活动感兴趣,毫无疑问,他一定会学的主动、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如果像是一个孩子对某一门课程产生兴趣,老师应充分调动孩子的求知欲望,使孩子从“要我学”的状态转变为“我要学”。有时候,在和孩子学习时,涉及一个小小的“游戏”,在“玩”中就能激发孩子的强烈的求知欲望。孩子是童真的,要问他们最喜欢做些什么?我想: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回答“玩”,玩是孩子的天性,能够在玩中得到学习,得到帮助,得到知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很多时候,幼儿的探索欲望受到了我们的限制。幼儿时期,是一个好奇、好问的时期,他们会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如:“太阳是从哪儿升起来的?”“为什么会有白天黑夜?”等等,因为他们对这些事物感兴趣,所以问的也多。
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老师则会显得不耐烦。然而,这些问题恰恰是求知的萌芽。孩子爱提问是受好奇心的驱使,是兴趣爱好的标志,也是其智力活跃的行为特征。老师应以十分认真的态度关注孩子的提问,并耐心启发、解答、保护孩子的这种求知和探索精神,帮助他们解决“为什么”,认识“是什么”,并从孩子的发问中,仔细揣摩孩子的兴趣方向,发现孩子的爱好。
二、扩展视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果没有机会接触世界上各种奇妙的事物,他们很难对外界产生兴趣父 母也就可能很难找出孩子的兴趣。因此,父母应该创造机会扩展孩子的视野。比如:
(1)当发现孩子遇上了一些令他双眼发光的事物时,这种兴趣就值得培养,父母应该鼓励他们去探索,而不是因为某些原因去回避这些问题,或者转移话题,这样似乎剥夺了幼儿好奇的权利。当他们感兴趣、好奇的时候权利受到了限制,以至于失去了兴趣。
其实在生活中,老师应该对孩子多进行鼓励,在他们对一件事物很认真时,在他们取得了一点点儿的小进步时,我们应该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认可。
(2)有很多小孩子,在刚刚进入幼儿园小班时,在吃午饭时,都不会自己进餐,可是突然有一天他跑到你面前告诉你“老师,今天是我自己吃完饭的”这时老师的反映应该是很高兴,然后给予这个小孩肯定和鼓励的的眼神以及话语,那么我相信,在接下去的时间里,这个小孩将会越来越能干;因为他的努力,他的进步,得到了认可;恰恰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经常被老师所忽视,对他的进步视而不见,那么这一孩子将对这些事物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也许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提不起那种兴致,慢慢的学习落后与其他的孩子。
三:引导孩子,找到自信。
兴趣是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事物力求于某种活动,并且有积极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连心理的情绪色彩都失去了,那么还怎能看见美丽的事物呢?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管是我们还是孩子,身边都有美丽的色彩存在,只是看我们怎么去看待,是把这一色彩看成是黑白的色儿还是彩色的了。被看成是黑白环绕在身边的,那么就如缺乏自信心的人,觉得反正自己做什么都是一个失败者,一但产生这样的想法,做什么都没那么精神去做,他们只有一个想法:“做和不做都是一样,观察不观察也是一样,想与不想还是一样。”被看成是彩色环绕在身边的,那么就如那些对事物都有着浓厚兴趣,都有一颗努力探索与研究的精神在里面,告诉自己“只要肯努力,铁棒也能磨成针”
孩子的内心世界很童真,很单纯;其实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一句简短的话语,就可以培养起他们做一些事情的态度与看法。他们就愿意试着去改变,他们便开始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从而进行摸索。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有个性地发展。”《纲要》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助于我们反思当前的规则教育。规则教育从属于社会教育,是社会育中关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合作意识、初步的责任感和帮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方面的教育。
四、尊重孩子,聆听孩子的内心世界。
很多家长常常把孩子在暑假期间报名参加很多的所谓兴趣班。可是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孩子是否喜欢这样的兴趣班。他们只是认为,孩子学的越多,那么就越能跟得上社会、不会落后与他人。他们往往忽视了“兴趣班,兴趣班,“兴趣”的所在”
他们在报名的同时忽视了孩子们的意见,往往没有去尊重孩子们的思想。
(1)其实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想去接触的事物,在这个时候,老师和家长就应该去聆听他们的内心世界,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不少家长把“兴趣”和“爱好”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发现孩子爱好某一事物时,就认为他对其产生了兴趣。
(2)所谓的爱好并不一定就是兴趣。
其实在这两个概念中,“爱好”的范围很广,所含感性因素偏多,而兴趣是人们对某一事物高层次的需求。就比如有些幼儿喜欢看电视,这只能说他爱好看电视,而非兴趣。所以,老师培养孩子的兴趣要多样化,但不能太滥,要让孩子专心致志地集中到一两门主要兴趣上,而把其他的兴趣作为一般爱好就行。老师和家长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把它们区分开来,才能有效地对孩子兴趣加以引导和培养”
(3)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老师也许常常会依据新的儿童观告诉自己:幼儿是主动学习者。但是,当幼儿表现出“退缩”“萎靡”或者情绪和行为“失控”时,老师又又不得不这样说服自己:“幼儿是不成熟的,不够懂事”的学习者;或干脆按照心理治疗来安慰自己;老师往往不能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幼儿在另外一些集体教学活动中又表现出“进取”“热情”或“专注”的状态呢?实际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和静止的,而是受兴趣和环境的影响变化发展的。如有一次我在进行音乐欣赏时,教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选材应注意幼儿的可接受性、可接纳性。不同的音乐会带给幼儿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欣赏《秋天》这首曲子,幼儿都说很好听,
是树叶飞来了,而且立刻做出了树叶飞的动作,动作优美,当男孩子在乱蹦乱跳时,有的女孩就会说:“不能这样,树叶要飞的还漂亮的,要轻轻的”;于是我和幼儿们一起参与到树叶飞的动作;当我放到热情奔放的音乐时,幼儿个个扭头扭腰,跳起了欢快的动作,而且还在大声说笑,尽情发泄,就连平时不怎么言语的小朋友也在活动室中间蹦跳起来……。在让他们听《两
只老虎》中,他们还模仿着老虎的动作和叫声,虽然他们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在他们的动作、表情中完全能感受到他们对音乐性质的理解和表现。
当然,音乐的选材是很重要的,要能吸引幼儿,老师的参与性也很重要。有一次在游戏时间,我让幼儿听一首钢琴曲,幼儿在刚听到钢琴曲时表现出了好奇,但没过一会儿就表现出了不感兴趣,因此只顾做自己的事,对音乐置之不理。可见,音乐的选材必要贴近幼儿生活能
幼儿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的欲望。一位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幼儿园教师在谈到规则教育时,多次用“双刃剑”这一词感慨规则教育的利与弊。在她看来,成人在借助规则教育这把利剑斩去人性的弱点以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同时,似乎也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如一些幼儿变得听话了,但是似乎不再那么亲近教师,甚至也没有以前那么活泼而富有灵性了。规则性教育还包括一个导航性的目标,即《纲要》总则中提到的“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背离了这一重要目标,便会在客观上引发规则教育与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之间的矛盾。所谓的适应性规则的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纲要》总则中指出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特点”“关注个体差异”这两个原则,做到“可变”与“不变”的和谐统一。
(4)信任孩子,为孩子自豪。
在一次实习当中,执教老师提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问题,一时没人敢举手回答。活动现场很安静,老师有点紧张,她试问:哪个小朋友能回答这个问题?答错了也没关系。勇敢的举起手好吗?“在老师的鼓励下,一个小女孩胆怯的举起手来,但是这位老师并没有马上让她回答,而是又说了一遍:“哪个小朋友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小女孩着急了,把手举的更高,老师只好让她回答了。可是小女孩回答得结结巴巴,老师听的心不在焉,没等小女孩说完就迫不及待地请另一个并未举手的孩子回答。小女孩坐下后明显觉得很不开心,很是失落。后来,老师又提了几个简单的问题,孩子们都踊跃回答,气氛非常活跃,只有那个原先举手的小女孩像做错了事一样始终低着头,再也没举过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好学习的愿望来学习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这个火星很容易被尖刻的、不信任的态度所熄灭。
”
我想:如果在小女孩回答问题后,这位老师能针对她的回答作适当点评,对她的勇敢精神给予表扬,那么小女孩后面的表现肯定会不一样。如果老师能更细心一点,体会到小女孩那一刻的感觉;帮助她获得成功感,那么她对学习必定会更加充满信心。遗憾的是,老师没有那么做。
在幼儿园阶段,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比让孩子掌握知识更重要。老师不应以让孩子说出标准的答案和目标,而应重视孩子是否积极思考,勇于表达;当孩子勇敢地举起小手时,老师们一定要给予关
注和鼓励,呵护和支持,因为这往往是培养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好时机.
2020-05-25 · 专注于青少年儿童天赋发现和发展
悠家教育
悠家教育是中国首家专注于青少年儿童天赋发现和发展的专业教育集团公司。 秉承独创的“天赋优势教学法”,坚持“因材施教”的价值主张,全力为每一个 孩子量身定制专属教育规划及解决方案。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1、制订学习计划,严格执行。
制订学习计划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计划上注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可以列短期计划,也可以列长期计划。学习计划最好在家长的建议下让孩子自己制订,家长监督执行。例如小军比较爱看电视,制订计划时可以跳过动画片时间,这样可以使孩子容易接受一些。长此以往,不仅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3、学习习惯养成后要不断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如果孩子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可放手让孩子自觉学习,但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丢弃好习惯。
制订学习计划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方法,计划上注明什么时间做什么事。可以列短期计划,也可以列长期计划。学习计划最好在家长的建议下让孩子自己制订,家长监督执行。例如小军比较爱看电视,制订计划时可以跳过动画片时间,这样可以使孩子容易接受一些。长此以往,不仅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培养孩子做事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3、学习习惯养成后要不断巩固,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如果孩子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可放手让孩子自觉学习,但要注意提醒孩子不要丢弃好习惯。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