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商业片的特点

除了有吸引人眼球的明星外,商业大片还有什么特点?其他的片呢?还有,一般电影的监制和制片人都是负责什么的?... 除了有吸引人眼球的明星外,商业大片还有什么特点?其他的片呢?还有,一般电影的监制和制片人都是负责什么的? 展开
 我来答
翰林学库
推荐于2017-09-03 · TA获得超过32.9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6.2万
采纳率:89%
帮助的人:4019万
展开全部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产电影曾进入最低谷。1994年8月1日,电影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通知》,开始把电影推向市场化。2003年,《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经营资格准入暂行规定》的出台打破了过去只有国家指定的16家电影制片厂才有资格拍电影的行规,任何国有、民营企业都可以投资制作、发行和放映电影,这样,将电影完全市场化。
  不知何故,中国商业电影颇有些百慕大三角的味道,一些原本简单的道理,一和中国电影挂起钩,大家就错误百出。
  
  (一)产业化过程引起的改变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中国电影是没有商业片的位置的,中国导演看不起那些不讲艺术只讲票房的“电影产品”,当然中国的电影制片厂也拿不出商业片运作所需要的投资金额。虽然电影产业化声势热闹,可直到影坛冒出了个年年拍贺岁片的冯小刚成功证明“中国人也可以拍商业片,中国的商业片也可以赚钱”,商业片在内地才稍有抬头。然而在很长时间里,冯小刚获得了观众,却得不到中国电影评论家和各奖项评委的认可,成为立于中国影坛这群鹤中间的鸡。低成本,低票房使中国电影积重难返、恶性循环,使得电影产业化成为纸上谈兵。
  随着有关政策出台,中国电影市场进一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敞开,2002年的中国电影出现了《大腕》、《寻枪》、《和你在一起》、《英雄》、《天地英雄》等多部投资额超过600万、以商业运作为主导的影片。特别是张艺谋导演的《英雄》,3000万美元的投资创下了当时中国电影之最,预示着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导演开始进入商业电影领域,并带动中国商业电影发展。
  在当前形势下,中国电影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资本;与之相对,在中国当前的电影体制下,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这块电影市场的外国资本不得不以资本进入的形式占取市场。在中国一流导演接受商业片的背后,是外资进入中国电影制作领域,巨额投资的中国电影基本上都有外资背景。
  资本的力量是巨大的,资本特别是外资的进入,它必然会直接介入电影拍摄过程,哪一类电影的市场大,就要拍哪一些电影。在商业片中资本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请李连杰就是为了他带来的2000个电影院放映,可以多20倍观众。毫无疑问,《英雄》与其说是拍中国人的武侠片,不如说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武侠。这有别于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新武侠模式正是外资的渗入带来的最直接的好莱坞的趣味和好莱坞的标准对中国电影原有的个性影响。
  如果说《英雄》是中国电影在与世界电影接轨时探出的触角,由此产生的争议尚能理解的话,那么随后出现的《十面埋伏》《无极》乃至最近上映的《画皮》在技术上、感官上极度极度追求好莱坞效果从而招致的毁誉便算得上是过犹不及所遭致的恶果了。
  清华大学传播学院副院长尹鸿教授认为:好莱坞的经验也包括“它始终以开放的态度吸收电影的艺术经验和艺术探索,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具有艺术个性的电影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同时,好莱坞电影的成功也得益于它支持一些电影艺术家不放弃认为电影是一种艺术的观念。
  不可否认由于中国电影现状已经大大落后于西方,必须在认可电影是一种产业的基础上熟悉国际规则,然后到同一个平台上竞争,否则不可能获胜。目前外资引入还不多,对中国电影运作方式、导演风格都会产生积极影响。但是,从事物的双面性来看,尤其是结合最近来中国出品的商业片风格质量上来看,随着资本尤其是外资对电影影响的逐渐增强,急功近利的中国导演们在电影产业化浪潮中能否把中国电影带往成功彼岸很值得怀疑。
  
  (二)导演对中国商业片的影响
  1、中国商业电影太少了
  电影是艺术与商品二元属性的融合,注重电影的观赏性和商业性,是电影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电影在一百年前作为一项新兴娱乐业,它诞生之初就是面向大众的消费艺术。而商业电影就其基本定义及出发点来说,评判一部作品优劣的标准应该是为大众所接受和赞同度以及从而产生的价值。
  在韩国有“奥林匹克”导演之称的姜帝圭参加今年的上海电影节时表示:中国商业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数量太少了。很多中国导演都喜欢艺术片,和艺术电影比起来,商业电影的生命力很弱。但我的观点一直都是——商业电影是艺术电影的土壤。先把商业片拍好,然后再拍艺术电影,先有土壤,后有花。所有的商业电影,都会遇到一个所谓“极限”的问题。而导演对社会的批判,对政治的讽刺,对自由的表达,可以给商业片持续的生命力。
  暨南大学戏剧影视文学客座教授刘烈雄在一次讲座中说:在第五代出现前,中国已有商业片萌芽,比如《神秘的大佛》、《少林寺》,票房都很好。要是沿着这条路走,发展类型片,电影产业就不会是现在这个衰样。但是第五代一出来,搞艺术片,到国际上去拿奖,地位、名声都到手了,反正是国家投资,票房不用考虑,赔了钱来赚吆喝。虽然言辞略显偏颇,却不难看出导演对中国商业电影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跟影响。
  我国的电影人尤其第六代电影人,仿佛陷入纳西索斯般的怪圈,或是只顾张望着海外市场或各项奖坛,或是执着于自己艺术观念的主导,致使电影忽视了市场和大众需求,自然就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可言。第六代作为“地下电影”,其制作主要依赖民间资本和海外资金而逃离了现有国内电影生产制作体制的轨迹,如张元的《北京杂种》、刘冰鉴的《哭泣的女人》都先后得到法国的“南方基金”援助,第六代的电影也就因此而远离国内主流观众的视线,而在法国南特电影节、柏林电影节的“青年论坛”等海外电影节和国际电影市场上风生水起。“第六代”在海外的成功,并没有给国内电影带来积极的影响;相反,他们的创作趋于一种生存策略,作品越来越靠近艺术类电影节趣味,而在市场上失去了竞争力。
  
  2、过犹不及的商业片模式
  张艺谋曾说,中国电影是弱势的,这不可回避,我们只有拍出与他们(好莱坞)一样的电影,然后在电影里放入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对外国人上简单文化课,让他们更了解中国。要完成这样的使命就必须借助商业电影这样的形式。而另两位著名导演陈凯歌、冯小刚也在不同场合表示:中国需要商业电影。三大导演的先后表态将电影的目光聚焦中国商业电影。
  众所周知,李安的《藏龙卧虎》在世界上奇迹般的成功,刺激着立意于转型的张艺谋将目光投向古装武侠电影,同样作为第五代导演中抗大旗的陈凯歌,也将其商业片的突破口定在了具有东方特色的武侠片上。相继推出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等一系列商业大片,从而拉开了中国商业大片的序幕。
  在制作班底上,选用李连杰、张曼玉、梁朝伟、陈道明、章子怡、刘德华、金城武、张柏芝等华语文化圈最走红的票房明星领衔的演员阵容,以及在各自领域都独领世界风骚的动作导演、摄影、音乐、服装设计等幕后组创,为影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视觉效果上,大量运用电脑制作特技。如张艺谋武侠片中,无论是《英雄》中的流矢,还是《十面埋伏》里的飞刀,诸多冷兵器通过各种特技处理,给予观众造成极为强烈的心理震撼;漫天黄叶中两个红衣女子的打斗意境,极度奢华而又动感十足的牡丹坊之舞,无不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在商业运作上,《英雄》全球首映礼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内音像版权以竞标的形式进行拍卖,并开发出小说、游戏、舞台剧、邮票等系列衍生产品……等等都标志着中国电影的市场开拓日趋成熟,对今后国内电影产业化生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但是,在这些感官刺激掩盖下的,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的匮乏和叙事技巧的平庸,注定了《英雄》、《十面埋伏》《无极》尽管可以在商业市场上无限风光,却难得叫好。
  在市场刺激下由此衍生出一种商业大片模式:一帮具有高人气票房号召力的明星、一堆华丽的服装道具特技、一笔数额巨大的投资、一场噱头十足的前期宣传加上一个虚伪苍白漏洞百出的故事。不仅仅国内的许多的影片,这种模式更是延展到许多与大陆合资拍摄的影片,如《神话》、《见龙御甲》到最近的《画皮》等,都颇受诟病。恶性的赚取票房,扼杀影迷对中国电影的希望与认同。这些无疑是导演在拍片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导致的。
  
  针对近年流行的国产大片,贾樟柯的评价更为犀利:“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几位大导演还没有表现出拍商业电影的才华。”他以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为例,认为该片之所以能成为“真正的大片”,既有想象力,又有对电影工业新技术的运用;既有强大的商业文化,又有浓厚的哲学情怀。“商业电影不能只有商业,也应有自己的文化含量。”
  
  (三)中国商业电影的本体缺失
  谈及中国商业电影,冯小刚可以说是在新时期以来的商业电影浪潮中一面不容漠视的旗帜。1997年冯小刚与紫禁城影业公司合作,推出了《甲方乙方》并夺得3000万的票房后,1998年的《不见不散》、1999年的《没完没了》、2000年的《一声叹息》、2001年的《大腕》、2003年的《手机》、2004年的《天下无贼》等贺岁片相继推出, “可以说冯小刚成功地开拓了中国‘假日经济’的黄金电影市场,使得中国电影开始对好莱坞等商业电影成熟市场流行的‘档期’有了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冯小刚电影商业化运作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备受影评人诟病的,在电影中成功地运用了“植入式广告”模式。在电影《手机》拍摄现场,摩托罗拉广告商刚走,中国移动就来了,影片叙事则注意在不影响观赏性和艺术性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告主的商业需求。由于《手机》中植入式广告效应大获成功,以至于《天下无贼》投资3000多万,还未放映,广告收入已经有了4000多万。达到了电影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双赢。
  然而冯氏幽默题材的影片归根究底,更像是符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片段式小品锦集,远远无法与好莱坞众多如《泰坦尼克号》、《拯救大兵瑞恩》、《辛德勒名单》等经典商业大片相提并论。即便是如此,中国也仅仅只有一个冯小刚,此外偶尔几部如《疯狂的石头》般模式不特定的优秀电影。而更多的也是中国商业片最遭人诟病的,即便出名如陈凯歌、张艺谋这等优秀导演仍无法避免的弊病,故事空洞、缺乏主题。
  商业电影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播途径应该具备艺术性和娱乐性,同时具有强大的精神辐射能力,而作为商业片的基本构成就是片中的故事。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首先要能在故事上吸引住观众,才能使观众产生接着往下看的愿望。如果作为一部商业片在故事本体上错漏百出,那很可能导致影片的失败。比如《无极》在视听语言、电脑特技等方面做到了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前列,可是故事本体的缺陷让它最终背负骂名。或许有人认为好莱坞电影追求大投入,大场面,讲究精美的制作加工,它便只有商业性。其实不然。即使在《泰坦尼克号》这样的历史题材影片中,也体现着相应的文化价值,也没有放弃对美国精神的张扬,美国文化辐射也都充分体现,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的传统模式,众所周知好莱坞满世界“抢夺”他国文化,然后包装出自己作品所用的就是这种模式。《007》《超人》等就是这种沿袭大众多年来已经熟知的电影套路,却依然能调动观众的情绪,给人正义战胜邪恶的快感;相比较而言在《黄金甲》等国产大片中除了满地金黄满城“胸涌”,我们还得到了什么?
  商业电影强调影片的观赏性和娱乐功能,注重精良制作与丰满的故事。而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除此之外还应当具有相应的文化内涵以及鲜明的主题。好莱坞模式的成功,无疑宣告了传统电影的文化使命和艺术思考已经被大众趣味和商业娱乐的需要所取代,蛰伏的中国商业电影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如果说缺乏了商业性和艺术性的商业电影等于裸奔的话,很遗憾现阶段我们的电影大多裸奔的既没有美感也没有快感。
百度网友698438e
推荐于2017-09-27 · TA获得超过31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6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04万
展开全部
商业片是相对艺术片和纪实片而言的。指的是以票房收益为最高目的、迎合大众口味和欣赏水准的影片。

商业片集合了多种商业元素,比如说当红明星、知名度高的导演、复杂的特效、大的投资、大规模的宣传、什么全国甚至全球同步上映等等等等。

也不是所有的商业片都具有所有的商业元素,但必具备其中一二。一般来说,源自美国、现在很风行的所谓暑期档和圣诞档的电影都是商业片,中国的贺岁片,也是有代表性的商业片。

一般来言,商业片是照顾到大众的口味,投其所好。
比方说《碟中碟》系列、《007》系列、王晶的电影之流。一般来说没什么内涵,只要看着过瘾带劲的,以票房为目的,属于商业电影。可以理解为所谓的爆米花电影。

电影监制的工作内容
1、编制影片的具体拍摄日程计划,如何时开拍,何时杀青,进度如何等; 2、负责摄制组的支出总预算和电影制作的后勤保障;
3、代表制片人监督导演的艺术创作和经费支出,同时也协助导演安排具体的日常事务。

制片人
也称“出品人”,指影片的投资人或能够拉来赞助的人。影片的商业属性,决定了制片人是一部片子的主宰,有权决定拍摄影片的一切事务,包括投拍什么样的剧本,聘请导演、摄影师、演员和派出影片监制代表它管理摄制资金,审核拍摄经费并控制拍片的全过程。影片完成后,制片人还要进行影片的洗印,向市场进行宣传和推销。 制片人一般指电影公司的老板或资方代理人。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