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 我来答
carolinewuyan
2016-12-27 · TA获得超过5.4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8万
采纳率:4%
帮助的人:1.6亿
展开全部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植根于生活,在新课程体系中,新课程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生活经验,更注重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自主学习,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的适用性,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然而,很多学生害怕数学,不喜欢数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很抽象,与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不知道如何把它应用到实践当中,要改变这个状况,必须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堂,从中去学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系实际,把生活中的问题引进课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去学堂,从中习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 新《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体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及发展思维能力,体验数学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对于小学数学,更能在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找到其原型,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课堂教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一、 数学离不开生活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引进生活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操作: 1、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 为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 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从学生自己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情景出发,即要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好奇的,富有挑战性的,一方面使学生有可能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时刻感受到自身已有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有部分受到过学前教育,所以说,他们对数学并不是一无所知,但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是不尽相同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上第一节数学课《数一数》时,教师应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有三个同学在踢足球,有2个女孩在跳绳,有4个同学在做气象观察等等.让儿童感受上学后自己也将融入学校生活,也将参加学习活动,同时也体会到各种活动需要多少人共同参与.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他们新的学习环境—教室,让他们寻找教室中的数,又领学生到校园进行参观,寻找校园中的数,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数学,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了亲切感,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教学活动,深切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这样可以更好的增强数学的亲和力,激发儿童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让孩子在玩中获得知识,我针对学习内容,编排了一些游戏、故事,例如:在上《6和7的加减法》时,先用课件演示出一副美丽的郊外园,告诉学生:“秋天到了,图画里秀丽的乡村风光多美丽啊!老师带领大家和图画里的小朋友一块玩玩,还要请喜欢数学的同学帮助老师用数学解决实际的问题,你们能做到吗?通过简短的几句话,孩子的强烈的表现欲望油然面生,学习情绪高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知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是要为学生提供“问”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表现在:
(1)、师生平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往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创新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权利,让他们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有争议权.
(2)、注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发展空间.要让学生敢于提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要让学生意识到教师“不怕被他们问倒,就怕他们不问”的心态,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与价值.毕竟,“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 用生活理念构建小学数学教学就要将传统课堂内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创设真实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生动活泼地主动学习,使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出发点,充分利用生活现实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那么贴近生活,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2、注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为了使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中的问题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例如:在上完《分类》一课后,布置学生到商店进行调查,看看他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把教室布置成商店,让学生扮演售货员,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分类,也可以进一步让学生回家后把自己的小书包、小房间整理好,这样,既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也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情数学,运用数学,再如:在教学《利息和利率》这一课时,也可以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观察银行周围环境,特别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记的时候就开始产生问题了,“利率是什么啊?”“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会不同啊”……然后就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到上课的时候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这样使学生养成留心周围事物,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把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养成一种发现问题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在数学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对生活实践产生兴趣,并在实践中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获得探索数学的体验,提高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生活数学化.实践出真知”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科学总结.数学教学不能光凭书本,而是要和实践与生活紧密联系.《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华罗庚也说过:“人们早就对数学产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成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其实,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数学课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汲取数学,使数学成为他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做到“生活即数学”、“数学即生活”. 3、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到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还是采用直观的方法,这样有许多稍微复杂的问题小学生都感到很困难,有时即使一眼能看出解题要用的知识,但找不到问题症结所在,无法正确解答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引导他们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想象、联想等方法去寻找解题策略,探求数学问题的解决趋势与途径.
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要教学生解题策略和思想方法,如对应思想、化归思想、转换思想、统计思想等,同时交给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操作法、归纳和演绎、联想和想象等.联想和想象是学生学习数学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类事物想象出另一类与之有着相互联系的事物;想象是人们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出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科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缺乏想象力的人是很难在科学事业上做出出色贡献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如由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4:5,可以联想到男生是女生的4/5或80%,女生是男生的5/4或125%,或者男生比女生少1/5或20%,女生比男生多1/4或25%,男生占全班的4/9,……这样的联想使学生对分数、百分数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得更透彻,提高了学生解答较复杂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灵活性,也提高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材中的问题多是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的问题,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散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在大冶附小学校实习时,听了指导老师的一节公开课,讲的是土地面积单位间的换算,当时有从黄石来听课的一些老师,所以她先询问学生有没有到过黄石?再问一听到黄石会想到什么?有的学生说西塞山,然后出示西塞山全景的图片,再问深圳有哪些风景名胜?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树、欢乐谷、锦锈中华、野生动物园……老师再问你们知道他们有多大吗?那你们根据老师提供的网址去查,看它们有多大?学生想到后汇报结果,它们的占地面积的单位有多少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就引出了这些单位之间怎样换算的问题,这提供给学生一个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用数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的机会. 可见,加强对学生思维策略的指导,让学生学会根据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索,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等,更好地优化思维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现实世界是数学丰富的源泉,我们应当把生活实践当作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交互”中获得直观经验,感受数学的意义,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初步建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同时,我们也要防止数学问题的绝对生活化,毕竟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而不是单纯的生活的叠加. 二、数学不是生活 在《角的认识》的教学中,有许多案例都是从生活出发,从生活中的角过渡到数学中的角,先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角,学生根据教师要求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墙角、书本的角、课桌的角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如果说得不明确,如把整个物体都说成了角,这时,教师可能还会追问,这个物体的哪一部分是角?再通过观察,讨论这些角的相同点用不完全归纳法来归纳概括出数学上的角,我们暂且不讨论不完全归纳法的可靠性,先比较一下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中的角,数学中明确规定:由一个端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角形叫角,生活中没有一个端点的情况?没有!点或端点均是数学抽象的产物,并不完全存在,只有被看作端点的实物,这个被看作端点的实物往往因为被磨损而变为一条弧或已变为球体的一部分,那两条射线的情况呢?根本没有,现实中的边不可能无限延伸,所以从生活中的角归纳抽象为数学中的角根本走不通,即使勉强归纳出来,学生也不能准确的认识角,或者不能确定角的大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生活中根本没有数学上的角,数学中的角是高度抽象的产物,具有明确的规定性,若缺少了规定的某个要素,就不可能是数学上的角,以上的教学设计最后还要通过强化练习来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如:判断选择等,虽有画蛇添足之嫌,但这样做的原因,归根到底是因为生活中的角不同于数学上的角,生活中没有数学上的角,数学上的角是规定的,是理性的角. 既然在数学上角有明确的规定,为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建立正确地表象,教学时就可以从规定出发,从数学本身出发,让学生根据自己以前对角的认识,在白纸上画一画你认为的角,学生可能会出现上面所讲的几种情况,也可能会出现正确的角,再通过观察后让学生充分说一说,学生是能够得出什么是正确的角,如果真的不行也可以让学生参照角的定义来讨论,这样下来角的认识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种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可能要好得多,主要原因有: 1.教学的起点不同,第一种教学设计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起点,体现了数学来原于生活的教学理念,是进下流行的教学理念,问题在于全部的数学知识都有必要从生活中直接观察归纳出来吗?第二种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既然有明确地定义,就让这个定义和学生的实际认识发生冲突,在这个矛盾冲突中来让学生认识角,起点高,而且也能联系学生的实际,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法.2.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不同,怎样来组织教学,先用怎样的教学方法,不是掌握在教师手里,而是掌握在学生手里,还要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有怎样的教学内容,特别是有怎样的学生,才是决定选用怎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的关键,如要拿二本书到十二楼,必须要从一楼出发吗?如果学生在一楼,当然要从一楼出发,然后要一楼一楼的上升.最后到达到目的地,但如果学生在十一楼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当然是直接从十一楼出发,学生只要上升一层楼就可以完成任务了.如要求学生从十一楼回到底楼再到十二楼,那不是很傻吗?有些教学设计就是这样办的.教学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好了,所有的教学设计也不管适用不适用都以生活为起点组织教学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其实在数学教学中,除了通过生活实际引入,还可以通过旧知识引入,通过计算引入等,各种方法彼此并不是孤立数,需要相互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里还必须说明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数学课的数学味”,什么是数学课的数学味?无论是数学的新授课,还是数学的活动课,必须渗透数学思维与方法的教学,这是数学课的灵魂,没有了这一点,数学也不是真正的数学了,有些数学课听了,可能会使人迷惑,这是数学课吗?还是常识课,或是其他什么课,这是数学课没有数学味的典型表现. 就拿新课示教材《方位》教学来说,教材要求学生能够认识东南西北,在教学中如果只让学生认识生活中的或者是地图上的东南西北还远远不够,最后,还必须要渗透数学思维与方法,如在认识指向标和东南西北基础上,结合函数坐标系的简单思想和中国地图,让学生说一说上海在北京的哪个方位,并估计两者之间的距离,再把这种思维引伸到学生身边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数学的思维方法去解决身边的事情. 再如教学《面积与面积单位》时,在认识了什么是面积后,让学生动手用橡皮、树叶、小刀、直尺等大小不同物体的面摆在同样大小的一张长方形的纸上,操作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发现有的要摆21,有的要摆11个,而有的只要摆6个就可以了,它们的个数各不相同,再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同样大小的面积,为什么摆的个数相差这私有多?如果要用一定的数,量来表示这样大的面积该怎么办?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掸撞击出矛盾的火花,进而体会到应该有一个规定,规定用一定大小面积作为表示面积大小的依据,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到这个规定的重要性,这样自然就过渡到了面积单位的教学,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面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思维的力量. 三、总结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思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的“链接与交互”封闭的书本文化积累过程转变为开放的活生生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自我发展的过程,这既是学生认识与能力发展完整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强调数学生活化的现时,要根据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特点,运用多种教学原理、方法,来丰富我们的数学教学,使它更具有数学的味道,使它成这一介有血、有肉、有灵魂的整体,使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wxmao88
2018-07-31 ·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wxmao88
知道合伙人教育行家
采纳数:29716 获赞数:532728
截止目前,采纳数达到2.9万,采纳率达97%,已升至19级。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数学的产生和发展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其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不仅要求选材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来设计教学,为学生精心创设用数学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实施新课程中,我紧紧围绕“把生活中的数学引进课堂”,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活力,发挥出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创造性,下面就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捕捉生活素材,精心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尽可能性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数学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米的认识一课中,我利用前一节课刚刚学习厘米的知识,让学生用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学生都感觉很为难,因为用尺来测量教室是很困难的,尺太短,教室太长。这时老师设计了一个疑问,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思考该如何做呢?我立刻引入米,出示米尺,介绍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我们常常用米来做单位,并用米尺来测量教室的长度。通过这样的引入学生很容易能理解厘米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米是用来测量比较长的物体。
  在课堂教学中我常常这样提问:“在我们的数学知识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一个或几个例子来说明吗?”这样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真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是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有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才让学生看得见,用得着。让学生切实地体会到: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将要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种种问题,也让学生体会到我有权利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迸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都主动地思考,积极地动手操作,认真地推理、归纳,在紧张热烈的氛围中很快地掌握了知识要点。
  二、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创新教材,让教材焕发生活气息。
  数学具有逻辑的严谨性,在教材中它总以完善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许多题目都是经过数学处理的,具有科学性、系统性。文字表达严谨、准确、枯燥,但很少创设问题情境,忽略了数学知识从生活生产中被发现的曲折过程,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因此,我们要善于处理教材,把学生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创造出校本特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有着广泛的应用。但由于教材的滞后性,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材中难以及时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联系生活实际,就地取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充实教材中去,让教材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以增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被除数一样,除数大商反而小的题目时,我就引入学生熟悉的肯德基的例子。两个小朋友都去吃肯德基,他们都有10元钱,一个吃汉堡包只能吃一个,另一个吃上校鸡块能吃5块,为什么?因为一个汉堡包10元,一块上校鸡块2元,同样多的钱买贵的物品数量就少,买便宜的物品数量就多。这样的讲解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了。
三、创设情境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同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是为了应用。可我们的学生缺乏运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我想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所以我们在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活动,肯定会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成功和乐趣。
例如在学习统计一课中,我就让学生模仿教材的内容让学生去统计小组中每个成员对各门课程的喜欢,并把统计的数据记录下来,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出来以后,学生发现喜欢上体育课和艺术 的同学比较多,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分析认为这两门课比较有意思,学起来很轻松愉快。
  总之,在教学中,教材不只是供教师教学的唯一资源。我们应大胆摒弃教材视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材观”,在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可以根据学生的认识实际灵活使用教材,我们有权利也有义务对课本进行改革、剪裁。我认为每一节课,都应有自己创新的内容,把生活内容引进课堂,让课堂教学生活化,使整个学习过程更活泼、主动,更具有个性化,并能充满生活的气息。深化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的知识源于生活。我们把研究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学生的生活是五彩斑斓的,充分利用起来将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源泉。让数学课堂成为生活化的课堂,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濮寄松C2
2018-12-27
知道答主
回答量: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339
展开全部
可以吧晚我没看着了我没看到哪里有点睡吧台球鞋底薪金融合适合你9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