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浅谈怎样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去探索研究。
2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无疑指的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推动力。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辅助以卡片挂图等,以静态为主,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变静为动,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摸一摸圆形学具(钮扣、圆形纸片、硬币等)的表面,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再演示课件:在一块绿色草地中央的树桩上拴着一只小羊,绳长2米。教师提出问题: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地上多少平方米的草?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羊沿树桩走一圈,闪烁圆形的绿色部分。这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要使小羊吃掉的草地上的草的面积多一些,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动有趣的演示,不仅使学生获得圆面积的丰富表象,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圆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教学难点是理解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小动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同时转动。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大格,时针走了几小格。多媒体的反复演示,帮助学生找到了时与分的关系,原来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60小格,也就是1时=60分,将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形象与抽象的统一。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繁琐为本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隐退认知对象中繁琐的非本质的属性,使对象本质的属性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由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屏幕:两条射线匀速延伸。角的大小有变化吗?学生思考后会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使认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适时适宜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到时机适宜,内容适当,恰到好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师生互动操作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直观中形象思维的机会相对增多,但如果在教学中仅满足单纯感知直观形象,而没有抽象思维,就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时引发抽象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所谓的现代信息技术是指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的结合而形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像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处理、储存、传播和使用的能动技术。信息技术是学习活动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可以作为课程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的获取工具、作为情境探究和发现的学习工具、作为协作学习和交流讨论的通讯工具、作为知识建构和创作的实践工具。在信息多元化的今天,现代信息技术正以令人始料不及的速度渗透到教育的各个领域。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值得去探索研究。
2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静态为动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之”无疑指的是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推动力。鲁迅先生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传统的课堂教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辅助以卡片挂图等,以静态为主,学生感到枯燥、单调、乏味。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极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集音、像、动画为一体,图文并茂,声情并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直接刺激学生的多重感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变静为动,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主动参与,获得主动发展。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笔者让学生摸一摸圆形学具(钮扣、圆形纸片、硬币等)的表面,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再演示课件:在一块绿色草地中央的树桩上拴着一只小羊,绳长2米。教师提出问题:小羊最多能吃掉草地上多少平方米的草?你是怎么想的?根据学生回答,课件演示:小羊沿树桩走一圈,闪烁圆形的绿色部分。这是求什么图形的面积?要使小羊吃掉的草地上的草的面积多一些,该怎么办?请同学们猜一猜,圆面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生动有趣的演示,不仅使学生获得圆面积的丰富表象,而且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找到了圆面积与半径(直径)的关系。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抽象为具体,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小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而这对矛盾在概念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和生活实践的制约,对于一些数学概念,无法通过文字来有效地理解。合理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既能加强直观,又有利于抽象概括,逐步降低思维难度,达到理解概念的目的。
如教学“认识时、分”一课时,教学难点是理解时与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这是一个基本的生活常识,但是对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抽象、难以理解的。笔者利用多媒体制作一个Flash小动画: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向12,同时转动。学生观察:分针走一大格,时针走了几小格。多媒体的反复演示,帮助学生找到了时与分的关系,原来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了60小格,也就是1时=60分,将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实现形象与抽象的统一。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变繁琐为本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可以隐退认知对象中繁琐的非本质的属性,使对象本质的属性呈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对事物的理解认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教学“角”的概念时,先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红色亮点,闪烁数秒后,由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教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角。学生在初步感知角的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观察屏幕:两条射线匀速延伸。角的大小有变化吗?学生思考后会得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无关,只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教学将那些看似静止孤立的事物活动起来,使学生较容易地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需注意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促使认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但也有值得注意的问题。
要注意适时适宜 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到时机适宜,内容适当,恰到好处。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出发;否则,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注意师生互动操作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并最终完成意义建构的手段,而不应该变成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教师在演示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不能忽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应该给学生提供思考、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要注意形象和抽象的统一 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为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教学内容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在直观中形象思维的机会相对增多,但如果在教学中仅满足单纯感知直观形象,而没有抽象思维,就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既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又要及时引发抽象思维,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带来空前的改革和创新机会,在教学效果方面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真正意义上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