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朋友喜欢和看得顺眼的人交,会不会缩小人际圈

 我来答
匿名用户
2016-12-22
展开全部
一个人从脱离母体开始生活,总要经历着由小到大,由幼稚到成熟,以至衰老和死亡的过程。有人把老年期分为三个阶段:五十五至六十五岁为老年前期;六十五至七十五岁为老年期;七十五岁以后为衰老期。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我们的生命就像太阳一样,在早晨,太阳的力量逐渐增加,一直到中午其烈焰热到极点,之后,衰退就开始产生。其继续往前并不是一种增加,而是一种力量的减少。

  每个人的生命都要经历这样一个由弱变强、由盛转衰的过程。当我们长辈进入“衰老期”,身体、心理乃至行为等多方面都出现了“衰老”的迹象时,我们该如何帮助他们“安度晚年”呢?

  “衰老”标志:

  一般来说,人的衰老首先表现在大脑的衰老上。原来人的大脑是由一百二十亿至一百四十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的。但是到了老年,大脑细胞不仅日益减少,其结构和功能也在日益衰退,对人体活动的调节能力明显下降,因此也就导致了心理上衰老。心理上衰老的具体表现为人到老年,性格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其具体表现为:

  情绪不稳

  情绪不稳定,易激怒,控制能力差,动辄大发雷霆,或易哭泣,负性情绪占优势,经常产生抑制、疑病、孤独感、空虚感和对死亡的恐惧心理。对外界事物,对他人情感日渐淡漠,缺乏兴趣,不易被环境激发热情,可能出现消极言行。

  例:哥哥打来:“妈妈又跟我生气了,你劝劝她吧。”

  记不清是这个月的第几次了,反正妈妈最近总是三天两头的无故发火,指不定哪一句无心之语就会变成雷霆万钧,搞得哥哥也是疲惫万分。

  自从妈妈被检查出糖尿病之后,脾气也越来越大、性格还变得十分多疑。有人在饭桌上说一句“菜咸了”,她会推断出我们嫌她“老了不中用”了;本来是管教孩子,也不知怎么搞的就会被她扯到自己身上去,非要哭闹一场才肯罢休;领妈妈一起出去都不敢坐公共汽车,因为上次被人无意撞了一下,她就开始数落人家;本来是关心的问她病情,她也会扯出一个长篇,说自己活不了几天之类的……

  都说病人心焦,但妈妈以前真的不这样,一个身体上的疾病,真的会使一个人改变这么大吗?

  和事老说:身体上的疾病会使人心情不愉快,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它对心情乃至性格的影响究竟有多少,还没有明确的答案。不过,如果我们能在治疗身体疾病的基础上把对老人的认知重新定位,就是说别按照以前对老人的认知来衡量她现在的行为,那样我们自己的心态就会宽松许多。有了宽松的心态,才能帮助老人正确认识疾病对自己的伤害究竟有多少;另外,多组织家庭活动,帮助老人把视野放宽,对她的身体和精神都有好处。

  性格改变

  “老顽固”的称呼对有些人虽然不太礼貌,但的确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的性格改变,固执己见,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以自我为中心,难以正确认识和适应生活现状。常常沉湎于回忆往事,悔恨无法挽回的美好情景。略有成就者则变得高傲自大,难以倾听逆耳良言。还有部分人变成“老顽童”,言语、行为幼稚。

  例:小区里有位“老革命”曹大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常常看见一人围着他在院子里聊天,偶尔还会看到他红头涨脸的和人争辩的样子。

  有一天,晚上闲聊时老公说:“今天下班时看见曹大爷和人较真儿,说昨晚世乒赛王励勤决胜局的比分是多少,‘了一辈子革命,这点事还记不住?我说是多少就是多少!’”

  “干革命”和“几比几”有什么关系啊?曹大爷就是这么拎不清,总拿自己的资历说事。最气人的是院里有些年轻人不懂事,知道曹大爷的脾气,就拿话哄着他,让他出头代表“”发言。去年暖气改一户一阀后,供暖单位说要补齐欠款才能给暖气,有几家欠钱的就串掇曹大爷代表“老百姓”找供暖单位谈判。听说曹大爷到那就把自己以前是干什么的、哪些战友做一一说明,把那家领导吓得一愣一愣的,不知道“老领导”究竟有什么指示,最后一听曹大爷的来意,真是哭笑不得。

  和事老说:对于这类老人,尊重比理解更重要。这样说并非意味着一定要唯其马首是瞻,跟着他指鹿为马。这类老人一般比较热衷于“大事”,这样不妨在和他共同回忆美好过去的同时,顺势输送一些新的观念。另外,建议他参加老干部比较多的老年大学,和这些有着共同经历和相同志趣的人在一起,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他的自我认同感。

  孤独抑郁

  从客观上讲,由于子女逐渐,老年人又远离社会生活,自己体力渐衰,行动不便,与亲朋好友的来往频率下降,信息交流不畅,因此容易产生孤独感。在主观方面,老年人具有自己既定的人际交往模式,不易结交新朋友,而“故交”又在日益减少,因此导致人际关系范围逐渐缩小,从而引发封闭性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年人孤独情绪形成的重要原因。有专家曾对名城老年人调查,发现40%的老人有孤独、压抑、有事无人诉说之感。另有医学研究表明,孤独(尤其是丧偶)的老年人心脏病的发病率比能够正常交际的同龄人要高出一倍。

  例:隔壁的周大爷今年84岁,自从老伴过世后就和儿子住在一起,大概也有十多年了。由于儿子和儿媳工作都很忙,孙女在外地上大学,所以家里时常只有周大爷一个人,我们偶尔会在楼道里遇见,他非常喜欢我的小女儿,每次都要逗她说一些话,看着一老一小这两个说话含混不清的人交流,心理会有一种奇怪的感觉:觉得人生很奇妙;觉得人老了,确实孤单。

  也许是知道老人的孤单寂寞,他的儿子曾经像赵本山演的小品里的儿子一样,给周大爷找了一个“钟点工”,不仅负责洗衣做饭,还负责“陪聊”。可是周大爷不账,据说他只喜欢小孩,于是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坐在小区游乐场旁边的椅子上,看着孩子们玩耍,而且,口袋里总是装着糖,遇到熟悉一点的孩子就掏出来送。

  儿子儿媳知道老人的寂寞,在和周大爷商量后决定把他送到沈阳内最高级的“老年”,不仅生活上有人照顾,也有人陪着说话。想法本来很好,可是不知为什么周大爷总是三天两头打,每次都说有东西落家了,必须得亲自回来找,可是回了家就往楼下游乐场边的椅子上一坐,就什么事都没有了。这样折腾了两回,儿子明白了,老人想的不是家,而是这些没亲没故的孩子。

  和事老说:拿别人家的小孩当精神支柱的事,听起来有些无法理解,可有时候老人就是这样。建议家人多从老人的角度出发,和家里有小孩的亲属或邻居建立并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为老人的“老有所乐”创造客观条件。

  悲观自卑

  不少人到了老年期,一改往日的争强好胜,变得沉默寡言,不善于言谈交际,情绪低落,像变了个人似的,整日郁郁寡欢,总认为什么也不如别人,对不起这个,对不起那个,性格也变得孤僻、胆小怕事,缺乏生活热情,更无创造力和事业心可言,生活简单随便,有时甚至产生想死的念头。

  例:和王奶奶做邻居已经15年了,应该说,她是看着我长大的。我小的时候父母很忙,家里经常没有人,所以每次都是到王奶奶家去“蹭饭”。所以我对她退休后的转变尤为敏感。

  王奶奶退休前是个非常优秀的教师,可谓“桃李满天下”。她做事非常认真,总是抱着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的心理。而好胜的心理更是让她处处要先人一步,然而,王奶奶在退休后却像是变了一个人。

  她变的很少说话,似乎对我也没有以前热情了。现在的她很怕事,做什么事都要加上“这样可以吗?这样做好吗?我可以怎么怎么样吗?”好像做什么事情都怕别人会指责她一样。她的大儿子生病了,她会自责是因为自己只顾工作没有照顾好孩子,所以孩子才会生病。她的儿女们也发现了她的变化,于是找了家学校想让她重新去教课,可她却说自己年龄大了,已经教不动了,还不如在家多看看电视呢!

  和事老:尽管老人年岁日增,但常常自觉经验丰富,才能不凡,一旦退休就无从发挥,自尊心受挫,大有“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叹,往往以为自身价值不复存在,久而久之就会低估自己甚至看不起自己,产生自卑感。我们应该多帮助他们找到自身的价值,多对他们做的事情给予肯定和鼓励,重新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爱好,让他们觉得以后的日子满是阳光。

  适应不良

  老年期是社会角色急剧变化的时期,不少人不能很好地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难以维持心理平衡,出现焦虑、抑郁、怀旧、行为消极,甚至自杀等。

  例:前阵子家里来了客人,是妈妈的同事,她说她的母亲离家出走了。

  她的母亲今年65岁,以前是机关干部。以前是做事利落,不拘小节的人。自退休以后经常无缘无故的发脾气,看什么都不顺眼,只要是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就一定大吵大闹,还会为一点点小的事情烦恼,睡不好觉。经常在开心时突然心情低落,没有原因的一个人掉眼泪。有一次,她母亲从以前的单位回来对他们说,现在真是世态炎凉,她以前的部下见到她都没有以前那样尊敬她了,想当年这帮人不还都是靠她才有今天的地位的。说着说着,眼泪又流了下来。她母亲退休后最常做的事情,就是把老照片拿出来看,好像会回忆起许多曾经的东西,也会跟着照片时而高兴,时而哭泣。就在出走的前几天,母亲对他们说,很想他们已经死去的父亲。

  和事老:老年人步入离退休生活以后,由于社会角色的改变,经济收入相应减少,生活节奏由原来的紧张、有序转为清闲、松散,社交圈骤然缩小,人际关系发生变化。对这一切的变化老年人若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就容易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心理上会出现较重的失落感从而干扰情绪,影响心理平衡。大多数家庭注重老人的衣食住行,而忽视了老人的精神需要,与老人沟通不多,慰藉不够,老人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作为晚辈,我们需要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心。有空多陪她聊天,多听听她的心声,有时一句话,一件小事,就会让他们备感温暖。

  敏感多疑

  在青年时期就敏感、怀疑的人,到老年时会更加敏感多疑、固执刻板、因循守旧、心胸狭隘、嫉妒心强。别人说句话会反复考虑其含义,怕有飞来横祸,略有不适则怀疑得了癌症等。这种人唯我独尊,常因些小事而与人争吵不休,或对别人耿耿于怀。还有的因视听力老化,不信任他人,结果变得孤独离。

  例:听朋友说,他家楼下有个大爷,把他年过50岁的儿子给打了。刚听到这个消息,我第一感觉是可能这个儿子不孝顺,所以才这样。

  可我的朋友说,其实他的儿子是非常孝顺的。这个老大爷平时总是疑神疑鬼,性格很孤僻,不太与人接触。由于他听觉不灵,记忆力不强,就爱反复地发问,如果得不到比较满意的答复,有时就会主观臆断别人是在背后议论他,甚至是在有意讽刺、挖苦、欺侮和陷害他。就因为这个原因和很多邻居都发生过冲突。而最近,听他的儿子说,这个老人又怀疑自己得了癌症。他坚持要儿子带他去看病,经过一系列的检查,他并没有得癌症,本应该使他放心的,但检查回来后,老大爷不相信这个结果,认定是儿子怕给他花钱治病,不告诉他真实病情。所以,他准备“严刑逼供”,让他儿子说出“真实结果”。

  和事老:任何人都可能有程度不同的猜疑心,但是老年人似乎更喜欢猜疑。多疑心态大多产生在一些与他人缺乏沟通和来往的老人身上。面对较轻的疑心老人,我们应该对他进行“心理疗法”,比如多与他沟通,事情要当面和他讲清楚等等。而对于疑心较重的老人,我们也不妨让来帮帮忙。

  老人健康的情绪需要个人积极地培养,同时也需要家人乃至社会为之提供良好的情绪气氛。亲人朋友与老人的感情交流是至关重要的,许多老人情绪沮丧是由于情绪交流受阻,周围的人要多与他们交流生活感受,启发他们把内心的喜怒哀乐倾吐出来。另外,积极的开导,提供新鲜的生活环境,如外出散步,探亲访友,上门拜访,都可以松懈老人焦虑抑郁的不良情绪。
追问
你在给我传递负能量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