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重点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水利现代化评价体系
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经济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
此外,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的需要。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
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达到改进服务的目的。水利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董文虎
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服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一个接一个地被推到了现代社会的前台,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文明最强有力的推动力。当前我国水利建设正处在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时期,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各省、市水利部门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的。
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架桥(之二)
新世纪,新形势--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汪恕诚部长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新世纪水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广泛关注水利工作,治水新思路日臻完善,并以此为指导展开了许多重大实践活动,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的一项共识。特别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赖关系,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1996年水利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纲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方针和原则,结合现代水利工作的实际需求,形成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1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水利事业主要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和水利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纲要》提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水利信息化,将重点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纲要》还提出在七大流域机构、经济发达省份、国家重点工程、大城市率先实现水利信息化。到2011年,全面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10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水利信息化—水利现代化重要标志
长期的水利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工程措施,不可能有效解决当前复杂的水问题。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水利信息资源,拓展水利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并重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增加水利的科技含量、降低水利的资源消耗、提高水利的经济效益是新世纪水利发展的必由之路。
水利信息化是提高防治洪涝干旱灾害、提高水资源管理水平的需要。水利信息系统的建立,能大大提高雨情、水情、工情、旱情和灾情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及传输的时效性,提高预测和预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制定防洪抗旱调度方案、提高决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最终达到充分发挥已建水利工程设施的效能。
此外,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污治污工作的开展和决策需要水量、水质和水工程等多方面信息的联合决策,迫切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及时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为水资源调度、合理使用以及保护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新的治水思路的需要。水利工作要从过去重点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治理,转变为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治理的同时,更为注重对水资源的配置、节约和保护;要从过去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转变为在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更为注重非工程措施的建设;要从过去对水量、水质、水能的分别管理和对水的供、用、排、回收再利用过程的多家管理,转变为对水资源的统一配置、统一调度、统一管理。水利信息化是实现上述转变的重要技术基础。
水利信息化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客观上要求政府部门广泛获取、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更好地管理复杂的政府事务,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加强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联系,使社会各界有效监督政府的工作,达到改进服务的目的。水利各级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同样需要水利信息化来实现职能转变。
水利信息化是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水利信息化对于建立包括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在内的节水型社会,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资源共享,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特别是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发西部缺水地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
水利信息化是实现水利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董文虎
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逐步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网络时代。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服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一个接一个地被推到了现代社会的前台,信息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现代社会文明最强有力的推动力。当前我国水利建设正处在传统水利发展的历史时期,率先实现水利现代化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各省、市水利部门的共同目标。江总书记明确指出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的。
水利信息化--为水利现代化架桥(之二)
新世纪,新形势--我国水利信息化建设面临难得发展机遇
汪恕诚部长曾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水利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在水利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水利信息化的进程。把水利信息化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
新世纪水利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全社会广泛关注水利工作,治水新思路日臻完善,并以此为指导展开了许多重大实践活动,水利投入大幅度增加。同时,国家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以水利信息化建设推动水利现代化建设已成为行业内的一项共识。特别是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对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依赖关系,为水利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提供了机遇和动力。在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新的治水思路指导下,1996年水利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初步制定了《全国水利信息化规划纲要》。
《纲要》根据国家信息化的方针和原则,结合现代水利工作的实际需求,形成的总体思路是: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编制“十五”计划的建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和2011年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水利事业主要属于社会公益型事业和水利管理实行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特点,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按照“统一规划,各负其责;平台公用,资源共享;以点带面,分步建设”的思路,逐步建立起与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地位相适应的、能有效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水利信息化体系,以推进水利行业的技术优化升级和提高行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纲要》提出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的近期目标是:从现在起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水利系统的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开发水利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一批水利基础数据库,健全信息化管理体制,形成法规、标准规范和安全体系框架,全面提供准确、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通过水利信息化,将重点建成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全国水利政务信息系统、国家水质监测和评价信息系统、国家水资源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全国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全国农村水利水电及电气化管理信息系统等,并部署实施其他应用系统的建设。同时建立水利信息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和造就一批水利信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纲要》还提出在七大流域机构、经济发达省份、国家重点工程、大城市率先实现水利信息化。到2011年,全面完成全国水利信息公用平台的建设,建成全国水利信息网络,全面完成10个应用系统和安全体系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在水利系统基本实现信息化。
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
2018-06-11 广告
2018-06-11 广告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涵养水源侧重点在水,是要让淡水保持住,避免白白流失,通过培植植被固定水分,让水分留存在土壤中,减少地表径流造成的淡水浪费。 而保持水土更多的是防治水土流失,目的是为了固定土壤,尤其在岩层裸露的地方或者是黄土高原,保持水土能...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深圳市源远水利设计有限公司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